博士退学并不是逃兵,而是勇士。
让一个人去质疑,甚至彻底推翻自己所做的决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这种行为类似于对于自己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汗水的全盘否定。
能拿到博士offer的人,无论如何都是有两把刷子的人。
如果是直博的,那么学校一般不差,自己成绩也很不错,本科期间就能做到让导师觉得很好用,这就是一种能力;还有硕博连读的,很差的本科考研后读博,国外读博的,甚至我举个极端的例子,自费读海外博士的,这其实也代表了一种能力,钞能力其实是一种很罕见的能力。
可以说,你能坐在博士生办公室,就代表了你已经算是有一定实力的人。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能做出放弃读博的选择,我是很佩服的。
因为事实上,几乎所有读博的人,在长达3-8年的读博过程中,总会有那么几次想要放弃,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让自己忍忍,最后带着一身疾病毕业的人并不在少数。
但是博士退学毕竟是一个需要慎重考量的抉择,其实在最后退学前,我觉得除了自我反思适不适合意外,还得考虑一下导师是否有问题。
因为读博虽然是一个人的事情,但是其中的重要关节都要跟导师打交道,我有个朋友也是类似的情况,本来要退学了,但是后面换了个导师之后直接焕发新生。
我看过一篇文章,它提到的是the Top 5 Traits of the Worst Advisors,翻译过来就是 五大最糟糕博士导师特质 。
5. 小偷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导师,那就是最糟糕的情况。这种导师会把你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是学术界最毒的那一类人。如果发现这种情况,立刻采取行动,不要犹豫。马上向系主任或研究生院院长报告。你没有任何义务忍受这种不公,远离这种导师才是明智之举。
4. 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这种导师今天告诉你要全力开展实验,下一周又突然质疑你花在实验上的时间是否太多。例如,某次会议上他们可能要求你将工作重点放在数据采集上,而下一次会议却又批评你「怎么没有深入分析模型?」
面对这种情况,每次会议结束后都要立刻写一封简短的总结邮件,清晰记录导师的具体要求和建议,作为后续的依据。这封邮件不仅能保护你自己,也能确保你对任务的理解始终准确。当导师反复无常时,你可以直接用邮件中的记录与他们对话,保持主动权。
3. 负面、虐待型人格,总是打击你
这种导师充满负能量,永远不会给你正面的反馈。他们只会通过贬低和打压你来彰显他们的「权威」。如果你不得不与这种导师共事,那就尽量在学校里找到其他积极的导师来支持你。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自我贬低。越是退缩,对方只会越得寸进尺。相反,勇敢捍卫自己的学术观点,往往会让对方收敛。
2. 永远找不到人
有些导师名气很大,总是在外面开会,今天在荷兰,明天在新加坡。他们的头衔和名望可能不少,但对你的指导时间却极其有限。对于这种导师,你必须学会自我管理,找到校园里那些更容易接触到的导师作为支持,提前几个月预约会议,利用邮件、共享文档和视频会议等手段保持联系。面对「总不在」的导师,你需要充分利用他有限的时间,自己则要更独立地推进研究。
1. 过于「友好」但缺乏深度
这种导师看起来温和友善,总是有空,但实际上他们是你学术进步的绊脚石。他们从不提出严厉的批评,也不会逼你面对自己的不足或推动你去挑战极限。这样的导师很容易让你陷入舒适区,而不是真正地进步。在中国的学术环境中,学生往往习惯于选择好说话的导师,但你真正需要的,是能让你痛苦成长的人,而不是温水煮青蛙的「好好先生」。学术界不是靠「和气」取胜的,而是靠毅力和拼搏打出一片天的。
如果你发现你的导师可能是以上这几种类型的,你可能需要的是换导师,而不是退学。
退学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我知道的退学的大多过的不错,因为很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适合做的和不适合做的,因此之后做的决定大多都更理性和最优。
只不过在最终决定之前,请你减少过度自我反思,在最后看看是不是导师的问题,可能还有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