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打着「自律」口号的减肥健身文化盛行,各个年龄阶段,不仅是20多岁的花季少男少女,成年人们有身材焦虑,大部分青少年从小就有身材焦虑。
事实上,青少年更加容易受到屏幕中的所谓男神女神身材的影响。心理学家 Thompson(1991) 发现,青少年对自己的体像的要求更高,大部分青少年对自己的体像不满。
而心理学家 Cash(1986) 在一项研究中发现,82%的男性和93%的女性很注意自己的外表,女性更加对自己的体相不满,85%的女性认为自己应该减肥,而只有40%的男性认为自己胖,甚至有45%的男性希望自己更胖一点。
然而那些看起来已经很瘦的瘦子们就不焦虑了吗?相反地,她们也存在身材焦虑甚至会更焦虑,她们焦虑今天比昨天瘦了还是胖了?会不会有一天我会胖了?不管多少斤我还想更瘦一点!
然而减肥、健身这一切看似自律的背后却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
01
锻炼上瘾
一些人为了减肥锻炼,往往会计算卡路、计算步数、使用一些计步器等,但心理学家发现一些可穿戴设备可能会导致锻炼上瘾,当你专注于数字,会让给你罔顾身体的真实感受,锻炼变得盲目。
计算步数和卡路里可能在短时间内有辅助作用,但长此以往,它反而让我们变得更加情不自禁,使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活动和饮食没了直觉。就算你累了,觉得该休息了,也会继续走、继续跑,直到你达到随意设定的数字目标,这时候你的眼里只有数字。而当你当天没有达到目标数字或者没有锻炼的时候,你会产生厌烦甚至阵痛的情绪,这种情绪和 「你没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就特别牵挂那个人」 的感觉差不多。严重的会出现生理的(食欲下降、失眠、全身发胀、肌肉颤抖等)和心理的(易怒、焦虑抑郁、焦躁)及社会适应性的(人际恶化、工作满意度降低等)消极变化。
让设备和数字监控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危险,会让我们逐渐自我客体化。
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 是指从第三者的角度把自己的身体看作物体,持续监视自己的身体。
适量的运动有益于我们强身健体,能调节我们的情绪,帮助我们释放压力,促进我们的人际交往,过度的运动则会适得其反。
不要靠目标靠数字,而要靠系统来过自己的生活。所谓的系统,就是 「你经常做且能提升长期幸福概率的某件事情」 。我们要专注于运动的诸多益处,享受运动!
02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属于心身疾病,经常发于青少年和年轻女性,主要表现为 对食物和体重、体型的过度关注 ,包括 厌食症、贪食症、暴食症 等。
其中神经性厌食的主要特征是患者用节食等各种方法有意地造成体重过低,拒绝保持最低的标准体重;而神经性贪食的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的暴食以及暴食后不恰当的抵消行为,如诱吐、滥用利尿剂或泻药、节食或过度运动等。
大多进食障碍者,外表看起来也许很正常,也许光鲜亮丽,但内心却因为厌食、暴食或者交替的性暴食和厌食中苦不堪言。那些因为节食而暴食的人群,她们在暴食时已经无法感知到身体的信号,在她们眼里,食物不再是为了果腹,吃下去的食物也失去了它本来的味道,她们只是不被控制的,机械式的把食物塞进嘴里,享受咀嚼和食物滑过喉咙的那种快感,而在每次暴食后都会给她们带来极大的罪恶感。
另外,进食障碍会带来很多危害,例如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女性会出现闭经等,严重的可能会因为极度营养不良而危及生命,甚至死于自杀。
而这一切都是由于对自己的体重不满意,从而产生了对自己身材的羞耻感。
身体羞耻(bodyshame) 是指因为感知到与理想社会标准身体之间的差距,对现实身体感到不满意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 。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明明已经骨瘦如柴、弱不禁风的女性仍旧在减肥,并且希望变得更瘦。
而减肥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正常的饮食方式,内在合理代谢水平,每个人的机体内部有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比例,你的body有一个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比例(体脂率),你不能强迫去改变它,如果你强制通过节食、运动,那你就要这样保持一辈子,否则一旦你恢复平时的生活习惯,那就会反弹, 这些手段也许可以短期见效,但无法长期保持。
03
追求美的正确打开方式
或许有人要说了, 「我只是追求美,有错吗?」
追求美确实没有错,也是人是多元的,美的形式也多样的,不是只有一个模板,不是主流文化和社会舆论锁推崇的 A4腰、iPhone 6腿、百元手腕..... 这些所谓的标准和要求都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
希望你想要减肥 不是因为社会的标准,别人的评价和无穷无尽的对比 ,而是因为你自己想追求健康,让自己变得更自信。
接纳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你想要减肥,不如从最简单又幸福的方式: 保持正常的饮食方式,适当运动,不要做危险而无用的事! 同时多多提升自己内在品质,你完全可以用人格魅力去征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