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如何才能持续的在知乎上创作?

2024-09-11心灵

大多数人是说不上创作的,创作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坚持的苦差事,而一项需要坚持才能看到成果的事情,本质上就是巨大的筛选器,会筛掉9成9的人,因为「坚持」本身就是稀缺的品质。

强如村上春树,也在写第一部小说的时候耗费极大的心力,并且他自己也认为第一部小说水平不高。直到他关掉酒吧,开始每天坐在书桌前,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写满2000字,才能去做别的事情。最后才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不是说创作本身要求每天要写2000字的,而是坚持输出这件事本身就需要耗费极大的耐心,耐心是要长时间培养的,并且耐心这个特点是一件很容易耗费掉的数值,需要不断地补充正反馈才能勉强维持,并且这样的正反馈其实是很微小的,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心累,并且怀疑自己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一旦陷入到意义的争论中,这件事本身存在的可能就开始被解构和消解,于是,懈怠、懒惰产生,坚持下去的动力就开始消失。创作下去,持续创作就基本无从谈起。

可能有人会说,创作需要天赋,但这是错误的想法,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不要在任何灵感产生的时候写作,这一点和天赋说是截然相反的。创作最需要的恰恰不是天赋的灵光一现,最需要的却是持续不断地耕作,像农民一样在地里刨食,弯着腰,佝偻着背,一点点的在贫瘠的田地里找寻着那一点点闪着金光的麦粒,往往还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麦粒,很可能最后收到的都是自己不想要的秸秆。

这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坚持持续在写作的结果,看起来好像成果不少,仔细一看,都是歪瓜裂枣,都不是自己想要的。写出来的东西简直不忍萃读,每一个字都知道是自己写的,但是连起来就是自己都不想读下去。甚至有时候写的是自己想要按照这个提纲写下去的,但是提纲本身就是破碎的,混乱的,逻辑混乱的,很容易在写作的时候离题万里。

这种感觉怎么说呢,有点像一种模块化创作,套路化的表达,就有点反映出现在的创作者那种漫不经心、敷衍了事的态度。不是过去古典时代那种,急迫感,就是那种我要立即写出来我要表达,我必须要说,或者那种你看我这篇文章不震死你们,不让你们震撼我就不姓XX这种态度,你看到的都是写完拉倒,出去撸个串喝个啤酒不香吗?

自然,这样的文字真的是歪瓜裂枣,没有意义,也没有有趣的地方,甚至可以说7成以上的知乎答主都在这样干,要么就是观察自己,把自己剖开给大家看,我自己怎么生活的,有的编故事编的自己都信了。这种状态下,写作者没啥热情,恶心循环不断。我自己个人的体会是,早年间我是在网上结识了很多网友,因为他们的帖子,我跟帖,回复,互动,很多人也许不是那么一针见血的人,也许不是人品高尚,但是人都是特别有趣好玩的人,见到对方的文字我就心生向往,想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可是现在呢?很难很难,很多人写的东西,也许写的很好,但是看着就味同嚼蜡,要么看着就尴尬的抠地板。

很难看到热情啊,这种热情很重要,要么就是看到别人怀疑我是男人,要么就是怀疑我是女人,还有怀疑是跨性别的。很无聊啊,真的。

热情下的好奇、乐观、理性,对于未来乐观的判断,基本都不存在了。没有这些判断,清晰的表达,理性的输出,怎么会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