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对话袁浩翔:将世界带进艺术殿堂

2024-11-21心灵

袁浩翔,「2024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家100大赛」金奖获得者,就读于深圳爱文学校。袁浩翔从七岁开始在小燕画院接触并开启艺术学习,至今已近十年。他的爱好很多元:喜欢看书,每月大约能读八本书;喜欢跑步,日均能跑40分钟;也喜欢更具挑战性的竞技运动,比如高尔夫球、潜水、滑板。他认为艺术和运动类似,也是变化且多元的。在艺术学习上,他更倾向于立体表达,在纯艺术学习以外,乐于做建筑设计,创作艺术装置。

袁浩翔

Q:祝贺你夺得2024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家100大赛金奖,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就,请和读者朋友分享一下你的创作思路和灵感来源。

袁浩翔: 今年的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家100大赛,我的参赛作品主题叫【平衡】。这个主题一方面来自我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我自认为平衡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十分可取的生活艺术。另一方面,我刚好在读一些超现实主义方面的书,读到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他有一位好朋友,来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当我读完这两人,发现他们表面非常意趣相投,但是在对「自我丢失」的核心理论的看法中完全就是「敌人」。

达利认为,知识与习惯共同维系在理性生活里,人们按现实体制来构建自我。他有一句名言——「我跟疯子的区别在于我没有疯」,意即人们在「构建自我」时,丢失了自我。拉康则认为,人的自我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实体,开始意图自我构建时就已走向自我灭亡。晚期,拉康更是提出「自我已经死亡」的观点。我就想从这种对比反思中创作一幅「平衡」的作品,探讨人们对自我追求的一种可能性。

我就联想到具象的教堂,再想到宗教。我决定把教堂作为一个核心元素,去找与之相关的词汇,比如无意识、象征性之类。从抽象的心理意象,呈现为具体的元素,再去匹配材料,并且赋予材料个性化的质感,逐步形成一个作品的雏形。接着,开始起稿,结构、色彩、细节,一点点雕琢。

作品呈现与制作部分,都在小燕画院完成,因为艺术装置不适合搬来搬去。构思环节,要读大量有关的文学作品,要搜集一些生活体验,就会在家里进行。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社会生活,作品就会失去生命的质感。我希望创作的每一个作品,都有一些自己的生活感悟。

需要说明的是,这次参赛作品是一个立体的艺术装置。艺术装置往往伴随着一些未知数,比如材料选择和购买。有时,小众材料价格不菲,超出学生的承受力。有时买不到想要的材料,又要大费周章,甚至经常要自己动手做材料。这次参赛作品高达2.25米,耗材多、所需材料的种类也多,我在选材、制作上花了很多精力。

总之,我可能就坐在书房、院子、阳台的某个角落,去找寻艺术感悟。这些思考和我的广泛阅读有很大的关系。我小时候寒暑假基本不去外面旅行,因为很喜欢安静地做一些东西,整个假期泡在画院。几乎和画院所有老师,都成了好朋友。

九年级时,我的中文科目在三十多个评分项里全部都是满分。九年级毕业后,进入高中,我开始真正决定要走艺术这个路子。我在深圳爱文学校的同年级里,可能也是唯一走艺术路线的学生。也许对文学的热爱、对阅读的情有独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这些为我的艺术作品增添了一些别样的意涵。

袁浩翔展示参赛作品【平衡】

Q:艺术作品还需考虑观众视角,比如视觉冲击力、艺术形式、创新性等,你能从观众视角解读一下【平衡】这副作品吗?

袁浩翔: 从观众角度,我希望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直觉上的冲动。披风、斗篷、黑衣骑士,这些元素给观众第一印象很直观。第一印象是视觉层面,还没到思维层面,从视觉到直觉是一种主观感受。艺术跟直觉密切联系,用直觉去切入一件艺术作品,往往是创作者所追求的。红黑色调、破碎结痂、空无神秘的一个形态,展现出超脱世俗社会的姿态。


同时,它又是被重构的,经历混沌以后,回到原生态。风蚀、网状、倒悬、石英砂,这些元素带着扭曲,带着古老生命力的回归。这些都试图围绕着达利与拉康的理论,去和观众交流对自我真实性的看法。当人们讨论我们年轻一代的反叛时,我作为年轻的艺术学习者或者说艺术家,正在对死亡、反叛力求平衡,新生的力量正在对此做出全新的阐释。

Q:你作为圆桌对话嘉宾,参加2024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与创新论坛,有没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瞬间?

袁浩翔: 在2024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与创新论坛上,我以嘉宾身份分享了一些创作灵感和思路,以及一些我成长路上亲身经历的故事。我还参与谈论了热点话题:AI会替代人类吗?我觉得AI会代替大部分的工商业,人们应该重视精神世界的发展。

参加艺术大赛以后,我有一个深刻的思考:相较于发掘艺术,大赛给我们带来的启迪和机遇更重要。福布斯中国和小燕画院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为我们创造表达艺术的机会,链接优秀的前辈和同龄人,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这非常有意义。我希望我们对艺术有更多的挖掘,一直聚焦于作品。

我在深圳长大,我的老家在西安。这两座城市对我的艺术熏陶截然相反。每次回到西安,传统文化、非遗、匠人精神、手艺与传承、对作品打磨的恒心,都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而在深圳,所有人都觉得发展很快。当我们谈论艺术时,不止是艺术领域,还有艺术史、艺术趋势、艺术商业,它开放的环境正在训练着我们的艺术思维。

当艺术过于娱乐化,可能会忽略,甚至丢失一些精华的东西。我会学着观察他人,尽量不被大众舆论的洪流裹挟,让自己冷静下来,专注于艺术的学习。在深圳,我们学会利用它的创新、开放、发达的商业思维去提升自己。

袁浩翔作为嘉宾参与圆桌对话

Q:可以看出经过本次参赛,你对艺术有了更多深刻的理解。请给正在学艺术的学弟学妹们,提一点学习的建议。

袁浩翔: 艺术学习,是一场长跑。我也还在不断探索,没有很多高见。对于低龄同学,我觉得除了练好基本功,一天天坚持,还要多看、多比较、多思考。看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如何看一场艺术展?我的看法是,首先要了解这场艺术展的主题,了解这些参展作品,它们诞生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在没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前,不要轻易作出决定。让一位欧洲古典贵族去看当代艺术,这肯定不行。艺术有时代价值,而不是纯粹物质意义的价值。

当代艺术家很多,我们不可能了解所有艺术,那就干脆以一个新鲜的视角去看展,这也是一种看展的心态和方式。不过,做艺术的人和看艺术的人,鉴赏艺术的立场和角度不一样。做艺术者,关注艺术表现形态、材料形式、色彩结构;看艺术者,不仅仅是评价艺术,也是一种审美、知识的积累,关注艺术家看世界的角度。对于学习艺术者来说,看一些自己未必了解或者擅长的东西,往往可能会带来一种跨界的设想,产生新的链接。所以,不设限去看一场艺术展,也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声明:品牌之声相关资讯来自于被采访对象,非福布斯编辑内容。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