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几天正在陪同爸妈一起出游。在酒店里我爸妈能自己做了的全都自己做了,比如叠被子、擦洗手台,干湿垃圾分开(所在城市其实没这个要求).......对此我习惯了,我自己也尽量整理(但是我不叠被子,我觉得被子平铺着蛮好。)
我爸妈常常说的口头语就是「别给人家麻烦」。父母辈们就是这样的行事风格,这个行事风格的背后有他们成长时期的大背景使然,他们对吃没有什么要求,认为偶尔去饭店吃一次就是「奢侈」;衣服不破就坚决不换,甚至在现在某宝上造型别致的补丁之后,衣服不穿到布料散开就坚决继续穿......因此他们从不认为每年的出行是生活必须的调剂,他们认为是孩子孝顺自己的方式。
为啥我说这些呢,因为我觉得我父母辈的人对生活的诉求一直很朴素,本分,不对超出自己能力的消费有要求,也基本不和旁人家去比较,他们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和自己年轻的时候相比已经好太多了,很知足,觉得自己很幸福(当然也有和别人一直攀比的父母,但我父母不是)。我爸偶也也会吐槽下社会热点,喝点小酒的时候点评下离大谱的离奇事件,我和我爸两人常常聊到「对,对,对,太可恶了,太坏了,来,来我们再喝一个「。 然后我会请我爸给我讲讲他年轻时候的经历,我每次都听的津津有味,连我爸怎么遇到我妈的故事,我都知道。」
反观现在很多的比我年轻的年轻人们,出身的时候基本上物质条件就很好,不缺吃穿,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孩子从小就被要求」读书要第一「,从童年时期就处于和班级同学「卷」名次的环境,一路「卷」到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单位,理所当然的和同事(尤其是同一批进入单位的人)「卷」,卷升职加薪的速度、卷买房买车的速度,加上大环境里房价的不断升高,这样的长大历程实际上导致「精神层面的」匮乏,这就比老一辈成长里的「物质匮乏」相比,更缺乏对快乐的感知,容易抑郁。(当然也有家庭对孩子的培养很科学,父母自己一直处于学习中,学习如何和孩子相处,学会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等等,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具有充足的安全感,精神层面很丰富,甚少抑郁症。只是这样的家庭的比率不多)
同时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即使实际上没有达到抑郁症的程度,但是因为感觉有抑郁症可以给自己「合理化」归因关于就业不顺、学业不顺等的经历,让周遭的人(包含父母、老师)不敢对自己提要求,而乐于给自己「按一个抑郁症」的帽子。
以上是我的个人的有限的视觉观点分享,很乐意看到更多关于此的真诚分享,让年轻人多一些幸福感是我们应该尽力的事情。同时我觉得更多的年轻人是在积极生活,为自己、为社会在努力学习和工作。真的患上抑郁症的年轻人还是少数,而且抑郁症可以治愈,并不可怕。生病了,就积极治疗,不要让病耻感耽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