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心理学上说的共生关系是什么?

2018-01-20心灵

但凡是相信童年经历会决定一生的人,不管谈过多少段亲密关系,都很难会有良性的体验和结果。

因为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曾说过「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尤其是当一个人早年遭受过严重的依恋创伤,又没有在认知上分离成长时,他的潜意识就会和创伤保持高黏着的状态,随时随地把他拉回到创伤情境中,呈现出异常的敏感和不稳定。

所以,如果不加干预,依恋创伤者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极端共生,一个是极端独立。

所谓极端共生,是由原始的母婴共生发展而来。

孩子刚出生时,在心理上和母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孩子会本能地依赖母亲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如果母亲可以很好地回应,那么孩子就会顺利渡过共生,走向自我独立。

但是母亲如果没有回应,或者只是偶尔回应一次,让孩子同时体验到了幸福和不满足,孩子就会形成对母爱的过度渴望。

投射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里,就会表现出,疯狂地想要和伴侣融合共生,我们不分彼此、没有边界,我成为你的一部分,只有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才会感觉到一丝存在和价值。

听起来这是对爱情极度痴迷的状态,但他的本质仍然是渴望和母亲完成融合。

所以你会发现,如果你和一个极端共生的人在一起,他会表现得像是一个小心翼翼争取你的关注,害怕你会抛弃他的孩子。一旦你有一点,想要争取个人空间的倾向,他就会加大讨好你的力度,就好像他可以为了得到爱,无底线地牺牲自我,乃至牺牲整个人生。

而所谓极端独立,则是完全相反。

极端独立的孩子在最初和母亲的依恋关系里,很少会有被忽视的感觉,因为他的母亲会表现出极端的侵入和控制。

比如,不停地向孩子抱怨自己人生的不幸,希望孩子能够安抚她的情绪,或者在孩子独自玩耍、写作业、做决定时强行打断,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尤其当这些侵入和控制裹上「爱」的糖衣之后,孩子往往会分不清,为什么母亲每天都和我互动,我还是感觉不幸福,是不是我太贪心了,是不是我不该有需求?

于是他在成年后,会进入到一个极端独立的状态,自我压抑,不求助伴侣,不敞开心扉,同时,也不允许伴侣亲近他,依赖他。

因为一旦有人向他靠近,他就会退行成童年那个被索取、被吞噬的小孩,害怕你的爱会给他带去负担,甚至让他失去自我。

但即使是这样极端的情况,依然也存在着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为人最基础的两个需要,无非就是共生需要和分离需要,不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想办法进行自我填补。

比如极端共生者如果遇到一个和理想父亲相似的客体,对方可以给他力量,引导他完成分离,他也会提醒自己,不要太粘着对方,不要太给对方压迫感。

而极端独立者,如果遇到一个和理想母亲相似的客体,对方可以不加压力地给到他童年缺失的关心和照顾,他也会表现出极端共生的倾向,反复地向对方索取爱意。

但我想说的是,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因为健康的人格从来不是某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一种圆满的体验。

当你遇到某个人之后,你的人生不再那么安全无聊、风平浪静,你开始有了一些新奇的体验,就好像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那么就算你感觉到了危机和压力,它依然也是你的一次机遇。

你可以经由这段感情,坦诚地审视自己的需求,重新看待自我和创伤的关系,找到依恋和孤独之间的平衡。

过去经历固然塑造了你,但你同样具备发展出自我方向的能力。

我是 @远叔

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成都精神分析协会会员、全网粉丝累计超50w,从业9年,4000+咨询案例。

回避型创伤修复、焦虑型依恋成长、原生家庭疗愈、社交障碍解决、失恋疗愈........

与其自己纠结,不如与我并肩,欢迎来到主角的世界→ 咨询请联系(vx:yuanshu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