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报告:武汉、成都等城市最具活力

2025-01-01心灵
近年来,城镇化人口流向持续「大城市化」,同时,中西部省份的「人口回流」趋势也进一步加深。
一项最新发布的城市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合肥、贵阳、郑州常住人口增加均超过18万,在全国41 个主要城市中排名前三,东北地区重点城市出现自2020 年以来人口比重首次正增长。
根据报告,41城中,常住人口吸引力和外来商务人口吸引力均较强的六个城市,除杭州外均为新一线城市,包括武汉、成都、郑州、长沙和合肥。
30日,在2024 年度中规智库学术报告发布会上,【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2024)】(下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了上述结论。
该报告共计纳入41个城市,包括 10 个超大城市、13 个特大城市、13 个 I 型大城市、4 个Ⅱ型大城市和 1 个中小城市。2024年城市综合活力排名前十的城市均为超大特大城市,分别是:武汉、成都、上海、北京、重庆、杭州、苏州、郑州、长沙与合肥。
相较 2022 年,2023年41城基本活力总体呈增加态势,但是不同区域增加幅度存在分异。
「城市基本活力重点关注的是城市常住人口增量,分规模看,超特大城市仍然是人口吸引最为重要的层级,特大城市人口占全国比重较上一年增加了0.08个百分点,超大城市次之;分区域看,华东城市人口占全国比重增长最多,东北城市人口占比出现了近四年首次正增长,同比微增0.01个百分点,趋势仍待持续观察。」 中规院信息中心主任张永波解读说。
图片来源:【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2024)】
根据中规院院长王凯判断,2010-2020年,我国21个超大特大城市聚集了全国1/2人口增量、1/4城镇人口和青年人口。面向未来,超特大城市的作用会进一步凸显,预计到2035年,我国超特大城市将达到28个左右,吸引新增人口近3800万-4000万,占新增城镇人口的25%左右。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人口回流态势逐渐显现,王凯认为,这从客观上要求更多关注中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关注这些区域中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
除了常住人口回流外,部分中西部地区城市对于外来商务和休闲人口的吸引力也在增强。
图片来源:【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2024)】
报告进一步对这一现象进行观察,提出了两个发现:第一个发现是近年常住人口和外来商务人口双增长的城市,都是在双循环产业转移背景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结合较好的城市,同时,这些城市也是人居环境较好的新一线城市,较传统超大城市更具常住人口吸引力;
第二个发现是胡焕庸线以西的重要城市,其城市的功能活力呈增长趋势,比如,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兰州、银川和西宁均出现了休闲到访人口与商务到访人口的双增长。
「胡焕庸线」以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命名。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爱珲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有业界观点认为,胡焕庸线是气候变化的产物。近代发现的400毫米等降水量,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该线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
报告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上述胡焕庸线以西的重要城市或将摸索到一条新的城镇化发展、城市活力增加的路径。「根据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未来气候变化整体上存在变暖变湿趋势。历史规律表明,气候暖湿化将带来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促进西北人口规模提升。」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侯全华在西北地区工作了三十多年。他提示说,随着气候变化,胡焕庸线似乎也正在往北平移,这几年北方的降水量有所增多。然而,西北地区的蒸发量也在大量增加。所以,表面上看,西北地区俨然变成了碳汇地,当地绿化增加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蒸发量大于降雨量,西北地区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增加,也即出现了软干化现象。目前,在沙漠地区和黄土高坡地区都存在这个现象。
「都市圈、流域正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但我们在做区域整体发展规划时,不能仅考虑到车流和人流的空间连通,也应充分考虑当地生态资源的承载力和其他刚性约束条件。比如,西北地区的绿色发展,就需要与当地的气候、水资源、生态代谢等禀赋特征相结合,而不能照搬其他地区。」 侯全华说。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