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风云录:祖上孽债引奇祸
在那不知名的架空时空里,有一座远离尘嚣的古城,唤作云隐城。
这云隐城啊,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云雾缭绕,宛若仙境。
城里的人们世代以耕织为生,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然而,最近这城里却发生了一件怪事,让人心生寒意,议论纷纷。
云隐城里有个老员外,姓李,人称李老爷。
这李老爷啊,可是城里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家财万贯,良田千顷。
他为人和善,乐善好施,深受百姓爱戴。
可就在去年冬天,李老爷突然得了一种怪病,整日里魂不守舍,夜里更是常常惊梦,大呼小叫,吓得全家人都睡不好觉。
起初,家人还道是李老爷近日里操劳过度,便请了城里最好的大夫来瞧。
那大夫望闻问切一番后,摇头晃脑地说:「李老爷这是心火过旺,加之冬日里寒气侵体,导致心神不宁。
只需服几剂安神定志的汤药,再好好休息几日,便可痊愈。」
家人闻言,忙不迭地煎药伺候,可李老爷的病情却丝毫未见好转,反而越发严重了。
到后来,他竟在睡梦中猛地坐起,双眼圆睁,口吐白沫,没一会儿便咽了气。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全家人都悲痛欲绝,城里百姓也是唏嘘不已。
李老爷去世后,家中长子李承宗继承了家业。
这李承宗啊,自幼便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深得李老爷喜爱。
他继位后,更是将家业打理得井井有条,城里百姓都夸他是个难得的好后生。
然而,好景不长,李承宗也步了父亲的后尘。
自打李老爷去世后,他便时常觉得心中烦闷,夜里也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起初,他还道是父亲去世,自己太过伤心所致,并未放在心上。
可渐渐地,他也开始做起噩梦来,梦里尽是些阴森恐怖的场景,吓得他浑身是汗,惊醒后更是心有余悸。
家人见状,忙又请了城里的大夫来瞧。
可这回,那大夫却是束手无策,摇头叹气道:「李公子这病,老夫实在是瞧不出个究竟来。
只怕是……只怕是……」
「只怕是什么?」家人急问。
那大夫沉吟片刻,低声道:「只怕是中了邪祟。」
此言一出,全家人都吓得面如土色。
要知道,在这云隐城里,虽然百姓们都过着平静的日子,但关于妖魔鬼怪的传说却是不少。
如今听大夫这么一说,众人更是吓得魂飞魄散,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城里来了一位道士。
这道士身穿道袍,手持拂尘,仙风道骨,颇有几分世外高人的模样。
他自称是茅山派弟子,云游至此,特来为民除害。
家人闻言,忙将道士请至家中,将李老爷和李承宗的病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那道士听罢,微微颔首,道:「贫道略通些玄门法术,愿为李公子瞧瞧。」
说罢,他取出一张黄符,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将黄符贴在了李承宗的额头上。
只见那黄符金光一闪,随即化作一缕青烟,消散在空中。
道士又取出一只铜铃,轻轻摇晃,口中诵起咒语来。
随着那咒语的响起,李承宗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呼吸也变得平稳了许多。
家人见状,忙不迭地磕头谢恩。
道士却道:「诸位不必客气,贫道只是暂时压制住了李公子体内的邪祟。
若要根治此病,还需找到那邪祟的源头。」
「那邪祟的源头究竟在何处?」家人急问。
道士沉吟片刻,道:「此事说来话长。
据贫道推算,这邪祟乃是李府祖上所留之孽债。
若要化解此孽,还需从李府祖上之事查起。」
家人闻言,面面相觑,心中暗自嘀咕:「这李府祖上乃是书香门第,世代为官,从未听说过有什么孽债啊?」
道士却道:「世事无常,人心难测。
李府祖上虽为官清廉,但难免会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诸位若是不信,可去祖坟处查看一番,或许能有所发现。」
家人闻言,忙备下马车,陪着道士一同前往李府祖坟。
那祖坟位于城外的一座山脚下,四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看上去并无异样。
家人闻言,吓得连连后退,不敢靠前。
道士却从怀中取出一把桃木剑,口中念念有词,然后猛地一剑刺向墓碑。
只见那墓碑上顿时裂开一道缝隙,一股黑气从缝隙中涌出,直冲云霄。
道士见状,忙挥动桃木剑,与那黑气斗得难解难分。
家人站在一旁,看得心惊胆战,不知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那黑气突然化作一道黑影,向道士猛扑过来。
道士眼疾手快,挥剑一斩,将那黑影劈成两半。
只见那黑影落地后,化作一滩黑水,散发着阵阵恶臭。
道士收剑入鞘,长舒一口气,道:「这邪祟虽已被贫道除去,但李府祖上之孽债却并未完全化解。
若要彻底根治此病,还需李公子亲自前往茅山,向师门长辈求法。」
家人闻言,忙向道士道谢,又备下厚礼,送道士出了城。
那道士也不客气,收了礼物,便飘然而去。
李承宗听了道士的话,心中虽有些疑虑,但想到自己这病已拖了许久,再拖下去只怕性命难保,便咬咬牙,决定前往茅山求法。
他收拾了一番,带上几个随从,便踏上了前往茅山的路途。
这一路上啊,他们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茅山脚下。
只见那茅山云雾缭绕,古木参天,颇有几分仙气。
李承宗心中暗自嘀咕:「这茅山果真是个修行的好地方,难怪能培养出那般厉害的道士来。」
他们沿着山路而上,来到了一座道观前。
那道观气势恢宏,香火鼎盛,来往的香客络绎不绝。
李承宗上前打听了一番,得知这乃是茅山派的主峰道观,便忙上前叩门求见。
不多时,便有一位小道童出来迎接。
那小道童见了李承宗,忙施礼道:「这位施主可是前来求法的?」
李承宗忙道:「正是正是。
在下李承宗,特来拜见贵派长辈,求法以解在下之病。」
小道童闻言,点了点头,道:「施主请随我来。」
说罢,他便领着李承宗一行人进了道观。
那道观里啊,真是别有洞天。
只见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奇花异草争奇斗艳,还有那潺潺的流水声,让人心旷神怡。
小道童领着他们来到了一间厢房前,道:「施主请在此稍候,贫道这就去禀报师门长辈。」
李承宗忙道:「有劳小道长。」
说罢,他便在厢房里坐了下来。
那随从们则站在门外,守候着。
不多时,便听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李承宗忙起身相迎,只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道士走了进来。
那老道士身穿道袍,手持拂尘,仙风道骨,颇有几分世外高人的模样。
李承宗忙上前施礼,道:「在下李承宗,特来拜见老前辈。」
那老道士微微一笑,道:「李施主不必客气。
贫道已听小道童说了你的来意。
你且将病情细细道来,贫道自会为你设法。」
李承宗闻言,忙将病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道士。
那老道士听罢,微微颔首,道:「此事说来话长。
据贫道推算,你这病乃是祖上孽债所致。
若要根治此病,还需从祖上之事查起。」
李承宗闻言,心中暗自嘀咕:「这道士的话怎与那茅山道士如出一辙?
难道这祖上孽债之事,真的如此棘手?」
他虽心中疑虑,但面上却不敢表露,只道:「还请老前辈指点迷津。」
那老道士沉吟片刻,道:「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你且先在道观里住下,待贫道细细推算一番,再做定夺。」
李承宗闻言,忙道:「一切听从老前辈安排。」
说罢,他便在道观里住了下来。
那老道士每日里除了诵经打坐,便是闭门推算。
李承宗也不敢打扰,只盼着他能早日找出那祖上孽债的源头,好让自己早日康复。
这一日,李承宗正在厢房里闲坐,忽听门外传来一阵喧哗声。
他忙起身开门查看,只见几个随从正与一个小道童争执。
他忙上前询问,得知是那小道童不小心撞翻了随从手中的药罐,药汤洒了一地。
李承宗忙道:「无妨无妨。
李承宗安抚了随从几句,又转头对那小道童道:「小道长莫怕,咱们都是出门在外的人,难免有个手滑脚乱的时候。
这不碍事,再去熬一罐便是了。」
小道童闻言,脸色这才缓和下来,连连道谢:「多谢施主宽宏大量,贫道这就去重新熬药。」
说罢,他便匆匆离去了。
李承宗望着他的背影,心中暗自思量:「这小道童年纪虽小,但为人却十分诚恳。
这茅山派果真是人才辈出,连个小道童都这般懂事。」
他转身回到厢房,刚坐下不久,便听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他抬头一看,只见那老道士走了进来。
那老道士面色凝重,似乎有什么心事。
李承宗忙起身相迎,道:「老前辈,您这是?」
老道士叹了口气,道:「李施主,贫道已推算多时,终于找到了那祖上孽债的源头。」
李承宗闻言,心中一紧,忙问:「那源头究竟在何处?」
老道士道:「据贫道推算,那孽债乃是你祖上一位官员在任时,因一时贪念,错判了一桩冤案。
那冤案中的受害者含冤而死,其魂魄一直未能安息,这才化作邪祟,纠缠于你李家后人。」
李承宗听罢,如遭雷击,半晌才回过神来。
他颤声道:「这……这怎么可能?
我祖上乃是清官,怎会做出这等事来?」
老道士道:「人心隔肚皮,即便是清官,也难保没有一时糊涂的时候。
况且那已是陈年旧事,如今再说这些也无济于事。
咱们还是想想该如何化解这孽债吧。」
李承宗闻言,忙道:「还请老前辈指点迷津。」
老道士道:「要化解这孽债,需得你亲自前往那冤案发生之地,设坛祭拜,向那受害者的魂魄赔罪。
待其魂魄得到安息,这邪祟自然便会散去。」
李承宗闻言,咬了咬牙,道:「好,我这就去。」
老道士道:「且慢。
那冤案发生之地,乃是一片荒凉之地,常有猛兽出没。
你此行务必小心,多带些人手,以防不测。」
李承宗道:「多谢老前辈提醒,我记下了。」
说罢,他便辞别了老道士,匆匆下山去了。
他回到住处,收拾了一番,又召集了随从,便踏上了前往冤案发生之地的路途。
这一路上啊,他们可真是历尽千辛万苦。
只见那荒凉之地,荒草萋萋,人迹罕至,时不时还能听到野兽的嚎叫声。
李承宗心中虽有些害怕,但想到自己的病情,又咬咬牙,继续前行。
终于,他们来到了那冤案发生之地。
只见那里有一座破败的庙宇,庙宇前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那冤案受害者的名字。
李承宗忙上前,设坛祭拜,口中念念有词:「诸位受害者,我乃李家后人李承宗。
我祖上因一时贪念,错判了冤案,致使你们含冤而死。
今日我特来赔罪,愿你们魂魄得到安息,不要再纠缠于我李家后人。」
说罢,他叩了三个响头,又烧了些纸钱。
只见那纸钱刚一点燃,便化作一缕青烟,直冲云霄。
就在这时,突然刮起一阵狂风,吹得李承宗睁不开眼睛。
他忙用手遮住脸,心中暗自嘀咕:「这风来得好生奇怪,莫非是那冤魂作祟?」
他定了定神,睁开眼一看,只见眼前不知何时已站了一位青衣女子。
那女子面容憔悴,眼中含泪,正是那冤案中的受害者之一。
李承宗忙上前施礼,道:「姑娘莫怕,我乃李家后人李承宗。
我此来是特地向你赔罪的。」
那青衣女子闻言,泪水更是如泉涌般涌出,哽咽道:「我……我死得好惨啊。
我本是良家女子,只因那狗官贪赃枉法,才害得我家破人亡。
我死后,魂魄一直未能安息,一直在寻找那狗官的后人,要向他们讨个公道。」
李承宗听罢,心中愧疚难当,忙道:「姑娘放心,我定会向我祖上讨回公道。
只是如今我病情缠身,还需前往茅山求法。
待我病愈之后,定会前来为你修缮庙宇,重塑金身,让你魂魄得以安息。」
那青衣女子闻言,点了点头,道:「好吧,我暂且相信你。
但你定要记得你的话,莫要让我等得太久。」
说罢,她化作一缕青烟,消散在空中。
李承宗望着她的背影,心中暗自发誓:「定要早日病愈,前来为她修缮庙宇,重塑金身。」
他收拾了一番,便带着随从匆匆返回了茅山。
那老道士见他归来,忙问:「李施主,那孽债可曾化解?」
李承宗将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道士。
那老道士听罢,点了点头,道:「如此甚好。
但你还需在我这茅山派中修行一段时日,待体内邪祟完全散去,方可下山。」
李承宗闻言,忙道:「一切听从老前辈安排。」
于是,他便在茅山派中住了下来。
那老道士每日里除了教他修行之法,还向他传授了许多玄门法术。
李承宗也十分聪慧,一点就透,进步神速。
转眼间,已过了数月。
这一日,老道士将李承宗叫到面前,道:「李施主,你体内邪祟已完全散去,如今你可下山去了。」
李承宗闻言,心中大喜,忙道:「多谢老前辈救命之恩。」
说罢,他便辞别了老道士,带着随从下山去了。
他回到云隐城,将自己这一路的经历告诉了家人。
家人闻言,都惊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回过神来。
李承宗又带着家人前往那冤案发生之地,为那青衣女子修缮了庙宇,重塑了金身。
只见那庙宇焕然一新,香火鼎盛,来往的香客络绎不绝。
自此之后,李承宗的病情再也没有复发过。
他也将那冤案之事铭记于心,时常告诫后人要为人正直,切勿贪赃枉法。
那云隐城里的人们也都知道了这件事,纷纷称赞李承宗是个难得的好后生。
而李承宗呢,也时常前往茅山派,向那老道士请教修行之法。
那老道士也十分欣赏他,时常将一些玄门秘术传授给他。
李承宗也愈发精进,最终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修仙者。
这一日,他站在云隐城的高处,望着那远处的茅山,心中感慨万千:「这一切,都多亏了那位老道士啊。
若没有他,我哪有今日?」
他转身对身旁的随从道:「走,咱们再去一趟茅山,向那老前辈道谢去。」
说罢,他便带着随从,踏上了前往茅山的路途。
那路上啊,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
李承宗也暗暗发誓:「定要将这修仙之法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得到解脱。」
于是,这云隐城里啊,便留下了一段关于李承宗和茅山派的美谈。
而那冤案中的青衣女子呢,也终于得到了安息,她的魂魄在那庙宇中,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里的人们。
老道士看着他,笑眯眯地说:「承宗啊,你这算是入门了。
不过要想精进,还得靠你自己悟啊。」
李承宗点头,心里琢磨着老道士的话。
这修道啊,不光得靠学,还得靠悟。
悟是个啥玩意儿呢?
他琢磨不透,不过觉得应该是种境界,得靠自己去体会。
这天,李承宗在山上溜达,突然看到了一只小狐狸。
那小狐狸毛色鲜亮,眼睛溜圆,看起来机灵得很。
它正被一只夹子夹住了腿,疼得直叫唤。
李承宗心里一软,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解开了夹子。
小狐狸看了他一眼,嗖地一下跑了。
他心里笑了一下,觉得这小狐狸还挺有意思的。
回到道观,他把这事儿跟老道士说了。
老道士摸了摸胡子,说:「万物有灵,你救它一命,它也会记你的好。
这修道啊,不光是修自己,还得修心,修和万物的关系。」
李承宗点头,觉得老道士说得有道理。
他又问:「那这小狐狸会不会再来找我呢?」
老道士笑了笑,说:「随缘吧,该来的总会来。」
没想到,这话还真应验了。
第二天,李承宗在山上练剑,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他回头一看,正是那只小狐狸,嘴里还叼着个啥玩意儿。
他走近一看,小狐狸嘴里叼的是个人参!
那人参得有年头了,根须都老长了。
他心里一喜,觉得这小狐狸是来报恩的。
他接过人参,摸了摸小狐狸的头,说:「谢谢你啊,小狐狸。」
小狐狸似乎听懂了,冲他摇了摇尾巴,然后转身跑了。
李承宗拿着人参去找老道士。
老道士一看,眼睛就亮了,说:「这可是好东西啊,承宗,你算是得了个宝。」
他按照老道士的吩咐,把人参炖了,跟大伙一起分了吃。
吃完之后,他觉得浑身都热乎乎的,好像有啥东西在体内涌动。
老道士说:「这是人参的灵力,你得了它的好处,也得记得它的恩。
修道啊,不光是索取,还得懂得回报。」
李承宗点头,心里琢磨着老道士的话。
这修道啊,真是门大学问,得慢慢学,慢慢悟。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承宗觉得自己在茅山的日子越来越习惯了。
他每日里跟着老道士修行,也结识了不少道观里的师兄弟。
大家相处得都挺融洽,没事还一起下山去镇上逛逛,吃点好吃的。
这天,他们下山去镇上,正赶上镇上的集市。
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有卖小吃的,有卖玩具的,还有唱戏的,耍猴的,看得人眼花缭乱。
李承宗他们逛得正高兴,突然听到一阵吵闹声。
他们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两个摊主在吵架。
一个卖菜的和一个卖肉的,因为摊位的事儿打了起来。
周围的人都在看热闹,没人上去劝。
李承宗心里一热,走上前去,说:「二位别打了,有啥事儿好好说嘛。」
那俩摊主一看他,都愣了一下。
其中一个说:「你是哪冒出来的?
少管闲事!」
李承宗笑了笑,说:「大家伙儿都在这集市上讨生活,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何必呢?
有啥事儿,咱们坐下来慢慢谈。」
在他的劝说下,那俩摊主终于停了手,坐下来开始谈。
李承宗在旁边听着,时不时插句话,给他们出出主意。
最后,那俩摊主握手言和,还感谢了李承宗。
周围的人也都夸他,说他是个热心肠的好人。
李承宗回到道观,跟老道士说了这事儿。
老道士摸了摸他的头,说:「承宗啊,你算是修得有点模样了。
修道啊,不光是修自己,还得修心,修和人的关系。」
李承宗点头,心里美滋滋的。
他觉得这修道啊,还真是挺有意思的。
不光能让自己身体好,心情舒畅,还能帮助别人,让大家伙儿都高兴。
这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琢磨着老道士的话。
突然,他听到窗外有动静。
他起身一看,正是那只小狐狸,嘴里又叼着个啥玩意儿。
他走过去,打开窗户,小狐狸嗖地一下跳了进来。
他接过小狐狸嘴里叼的东西一看,又是一根人参!
他心里一暖,觉得这小狐狸真是太懂事了。
他摸了摸小狐狸的头,说:「谢谢你啊,小狐狸。
你对我这么好,我都不知道怎么报答你了。」
小狐狸似乎听懂了,冲他摇了摇尾巴,然后转身跑了。
李承宗看着小狐狸的背影,心里琢磨着。
这修道啊,真是得修心。
小狐狸对他这么好,他也不能光想着索取,得想办法回报它。
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拿着些干粮和水,上了山。
他在山上转悠了一天,终于找到了小狐狸的窝。
那窝藏在一片树林子里,挺隐蔽的。
他看到小狐狸正躺在窝里,身边还有几个小狐狸崽儿。
他心里一喜,觉得这小狐狸真是够意思,还给他生了这么多小崽儿。
他悄悄地把干粮和水放在小狐狸窝旁边,然后悄悄地走了。
他觉得自己算是跟这小狐狸结下了不解之缘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承宗在茅山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他每日里跟着老道士修行,跟师兄弟们一起练剑,下山去镇上逛逛,吃点好吃的。
偶尔还能看到那只小狐狸,带着它的小崽儿们在山上转悠。
他觉得这日子真是没白过,不光修了道,还交了朋友,得了小狐狸这么个好伙伴。
他心里琢磨着,等将来有一天,他下山去了,也得把这修道的精神传下去,让更多的人得到解脱和帮助。
于是啊,这茅山上啊,就多了一段关于李承宗和小狐狸的佳话。
人们都说啊,这李承宗真是个好心人,不光修了道,还救了只小狐狸,跟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那只小狐狸呢,也成了茅山上的一道风景线,带着它的小崽儿们在山上转悠,时不时地还能给人们带来点惊喜和欢乐。
故事到这啊,就算是讲完了。
咱们下回分解,再讲那茅山上的奇闻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