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以岭破题中医药「出海」

2024-09-28心灵

说到中医药,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的确,中医药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传统,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距今已有两千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及技术方法。

然而,在不断发展和愈发受重视的同时,中医药也一直面临着有效成分和起效机制尚不明确的质疑。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医药正借力循证医学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独特疗效,并逐步走向世界。

络病理论与循证医学

不可否认的是,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为无数人的健康「保驾护航」,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然而或是受限于当下科技水平等因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医药都是走传统医学的路子,即以个人经验为主,辅以研究报告等,对病人做出诊断和治疗。虽然医生们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服药后的情况、相关病症记载等,不断调整用药剂量、药物组方配比等——这一过程类似于超大型临床试验,但这些药物的有效成分是什么,有效靶点和作用机制又是什么,都不甚明确。

这和「遵循证据」的循证医学有着明显区别。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在实践中,循证医学强调将个人临床经验与现有的、最好的研究结果相结合,其中,研究结果是核心。

那么,中医药有没有可能走循证医学的路子,破解「中医药黑匣子」的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

实际上,国内对中医药做的循证医学研究开始得很早。早在1995年,以岭药业就开始对通络药物做循证医学研究。他们系统构建了络病理论,提出络病证治、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三大理论框架,相继出版【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并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搭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将现代科技与中医药相结合,研发出14个创新专利中药,覆盖多个重大疾病领域。

目前,针对通络药物,以岭药业已经开展了40余项循证医学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以岭药业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血管事件链防治研究,围绕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病种开展的五项循证医学研究均已完成,2023年6月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综合绩效评价为「优秀」。

截至2024年9月20日,有四项研究的论文已经先后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根据公开资料,这四项研究分别为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效果研究、芪苈强心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效果研究、参松养心预防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效果研究,四项均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对应药物均对研究目标病症有显著效果。

其中,参与者最多的为通心络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临床预后效果的研究,有3797名临床发病后24小时内就诊的STEMI患者接受了随机治疗,其中3777人被纳入主要分析,该研究于2023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上。

此外,以岭药业还进行了国内首个抗衰老中成药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八子补肾胶囊对改善神经精神、皮肤毛发、骨骼肌肉、泌尿生殖方面的早衰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老年人群肌肉力量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衰老标志物端粒酶活性有积极影响,相关研究于2024年6月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植物医学】上。

值得一提的是,用循证医学这一标准来「验证」中医药,不只能提高中医药的可信度。循证研究之下的中医药相关研究成果出现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也为中医药在国际医学界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重要平台。

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原副院长杨跃进教授也曾表示,循证医学为中医药的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技场。这种公平竞争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学者和医生参与到中医药的研究和实践中来。

不过,只理论「破圈」还不够,中医药产品出海同样重要。

作为进军海外市场的中医药代表企业,以岭药业的通络创新药物已经累计在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注册批文并上市销售。与此同时,以岭药业在大健康产品领域的出海也已颇有成效,牙膏、护手霜等健康产品已在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获得上市许可。

从系统构建理论,到借力「循证医学」,再到将中医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中医药的故事及其产品正一步步走向海外。

当西医开始研究中医药:从不认可到向世界推介

中医药推广和出海说起来似乎并不难,但真做起来却是「万事开头难,推进更难」。

时间回到1996年,通心络获批上市,但要想使更多医疗专家及普通民众认可接受通心络,还需要更多科研求证。当时以岭药业的一位研究人员找到了杨跃进,希望杨跃进可以考虑围绕通心络对心肌梗死疗效进行科研求证,面对这一请求,杨跃进回绝了,他觉得「中医治疗腹泻、感染、胃痛等有效,但治疗心肌梗死恐怕很悬」。

关键时刻,对方的一句话打动了杨跃进:通心络胶囊有保护内皮细胞的功能。在杨跃进看来,如果通心络真的能够保护内皮细胞,那么它很可能对微血管也有保护作用,而心肌梗死患者放置支架后心肌无复流——直白地说就是心肌梗死问题没有被彻底解决,这可能是微血管堵塞导致的,倘若通心络真的被验证有保护微血管的作用,那对心肌梗死的治疗和预后将意义重大。

当时杨跃进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研究方法:对动物进行冠脉结扎,然后观察通心络是否能够保护微血管通畅。他和其他研究者选用了48只健康大耳白兔,雌雄各半,随机分成6组,各组灌药三天后行冠状动脉结扎2小时,再松解2小时,并分别测定各情况下大耳白兔的相关指标。结果证明,通心络对缺血晚期再灌注时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及完整性有明显保护作用。

随后,杨跃进又开展了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至今已经有25年时间。前文所述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通心络对STEMI患者临床预后效果的研究是一项国际标准高质量循证研究,结果显示,在STEMI患者中,口服通心络12个月可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终点MACCEs发生风险,并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的发生风险。两年前,杨跃进参加2022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会上他公布了这一研究结果,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今年举办的第二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杨跃进表示:「我曾在很早的时候就表达过这样的看法,现代医学虽然在大血管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微血管的干预却十分有限。在这方面,中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0年前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一直坚信着这一点。」

在杨跃进牵头进行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研究的同时,李新立等人开展了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衰的相关探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新立是我国心血管病专家,心力衰竭是他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心力衰竭被称为21世纪心血管疾病领域未被攻克的两大堡垒之一,根据2012—2015年我国高血压调查数据,我国≥35岁的成年人中心衰患病率为1.3%,约有1370万心衰患者。至今,这一庞大的人群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心力衰竭的 5 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当,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依然很高。

对于心衰的治疗主要分为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多个国家的指南推荐「新四联治疗」(即ARNI/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SGLT-2抑制剂四类药物联合使用)。「但这些药物的使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李新立说道。

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李新立一直深耕现代医学研究,对于中医药完全没有涉猎。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同行多次提及的芪苈强心胶囊引起了李新立的注意,那时国内已经有专家对芪苈强心开展了基础研究,结果喜人。受到影响的李新立尝试为自己的心衰患者使用该药,也收到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至此,纯西医出身的李新立对中医药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随后,他对芪苈强心进了一系列研究。

2011年,李新立所在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组长单位,参与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评价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患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循证医学研究正式开始。

至今回想起来,李新立都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当时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此外,中药的特殊气味也给专家组带来了困扰,如何让参与者无法凭借气味识别出自己到底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实现完全双盲。而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这样的困难还有许多。最终,在项目组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突破重重关卡,项目历时15个月后,得到了阳性结果。论文于2013年发表在国际三大顶级心血管疾病杂志之一的【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

这不是李新立第一次参与芪苈强心胶囊的相关研究,也不是最后一次。时至今日,李新立对强心胶囊的研究仍在继续。

专心研究的同时,李新立也在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介中医药。在2023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李新立代表团队发布了他牵头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QUEST研究)」结果。该研究为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的子课题,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133个中心入组3119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证实了芪苈强心可显著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心衰恶化再住院的复合终点)发生风险22%。今年8月,该研究发表在了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自然医学】,为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科研,推广,李新立没有停下,他表示,希望后续的工作有更多全国各地的专家参与进来。

杨跃进也依然活跃在中医药科研第一线。如今,虽然已经卸任副院长5年,但杨跃进的生活一点也没有变得更清闲,除了一周一天门诊两天手术,其余时间他都带着学生主持或参加众多学术会议,推进中医药相关研究。

在中医药出海的背后,像杨跃进、李新立这样的研究者还有很多,心血管疾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心脏病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教授黄从新……在众多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中医药逐渐现代化、产业化、走向世界,在循证医学领域成绩斐然。

中医药出海的步伐也仍在继续,9月21日,国际络病学大会泰国论坛召开。会上,泰国络病学会正式成立,成为继美国络病学会、欧洲中医络病学会、加拿大中医药络病学会后成立的又一个国际络病研究组织,中医药出海又迈出重要一步。

2024年9月21日,第二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海外论坛在泰国曼谷举行。

文/薛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