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有时会遇见比较压抑的来访者。
有一部分的来访者,在平时的人际关系中,十分克制自己的言行,这种过度控制的倾向,其实也是对内在阴影部分的压抑和否认。
否认和压抑并不会真的「消灭」一个人的攻击性,相反,只要人的思维中还有二元对立,遇到挫折就一定要归因和「定罪」,这个「罪」不是归咎到别人身上,就是归咎到自己身上。
这种「定罪」的惯性,只有通过不断地心理成长,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和非黑即白的观念,才能达到一种既不责怪他人也不责怪自己,而是选择接纳和顺应人世间很多事没有对错的境界。
但是在此之前,引导压抑的来访者充分看见和释放自己过于压抑的攻击性,几乎是必经的过程。
经常责怪他人的人,或许会给人感觉情绪不好,也比较自私和自以为是,但是这类人往往不会抑郁;而那些内在道德感过高的人,由于总是压抑自己攻击他人的欲望,这股势能不会凭空消失,就只能向内攻击。这类人给人的感觉就是过于善良,与人相处很拘谨,很害怕犯错,不对他人发脾气,但是却比较抑郁和消极。
当我的来访者对我表达攻击性的时候,我会对他表示理解和共情,因为人类都有攻击性,一个没有攻击性的人要么是一个已经成道的圣人,那么就是一个极度压抑自己的抑郁者。
我不怕我的来访偶尔表达真实的攻击,反而,一个来访者总是在咨询师面前佯装一切都好,但是内心深处总是害怕自己对咨询师表达任何真实感受会被否认甚至抛弃,然后在这种害怕之下可能会先一步「抛弃」咨询师,就是武断地结束本来一切进展得还不错的咨询关系。
一个在咨询师面前尽量表现一切都好的来访,一定没有真正开放自己的心灵,那么我所能帮助他的程度就会有限。
所以对这一类过于压抑的来访者,我会鼓励对方表达,不需要担心会让我感觉伤心,也不用害怕影响我们的咨询关系。
当然,大部分压抑的来访者由于已经形成惯性,尽管在意识层面把这段话理解了,但是在感受上由于原生家庭或者过去的经历带来的潜意识深处的不安全感太深,所以可能短时间内依旧会克制自己的表达。这时候,我会接纳来访者需要更多时间的选择。
在以后的咨询中,我会找到合适的时机,引导对方把情绪宣泄出来,在对方真实表达的那一刻,无论是他表达他的愤怒、伤心还是失望,我明白,这一瞬间,他的心才算是真正打开。
我不仅不会难过,反而我会为对方终于突破自己,勇于表达而感到开心。因为心理咨询的一部分疗愈效果,来自咨询关系本身,即来访者通过和咨询师建立一种健康的,能够相互表达和关爱的,同时也是恪守边界的关系,而将这种在健康关系中体验和成长的经验,迁移到他日常的其他关系中,达到一种转化的效果。
当对方真实地表达后,哪怕是「攻击性」,我也会真诚地对对方说,「我希望你知道,对我表达愤怒是安全的,我不会真的感觉受伤,你不用担心,我反而很开心,你愿意向我表达你的真实感受,我感觉到了你的信任,谢谢你信任我!每个人都有攻击性,我也有,我也会偶尔忍不住攻击别人,这一切都是OK的,人与人之间大部分时候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互动,大部分时候都不完美,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不完美的互动中去体验和感受自己的真实,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体验,我们可以继续一起探索,好吗?」
对一个人表达愤怒,看似是攻击,其实潜台词是「我希望你看到我,我希望你理解我,我希望你知道我很在乎你。」愤怒是一种对爱的呼唤。当然,咨询师在以后的咨询中会慢慢引导来访者去意识到这一点,然后用一些更容易被他人理解和接纳的方式来表达这一些。
一个人从不对你生气,说明他不在乎你,不在乎你们的关系,你对他来说一点也不重要。
所以,一般对于一个认可心理咨询师的人来说,他对咨询师的感觉一定是复杂的,他们尊重咨询师,同时也对咨询师给予深重的期待,当这种期待没有被全然满足时,来访者原来身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被完全看见和理解的内在小孩就会冒出来,外在表现为升起受伤和失望的情绪。
所以,来访者会对咨询师投射他们对于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期待,也有可能会把对父母的不满移情到你身上。对于这个部分,咨询师只有足够强大,看清对方的攻击不是因为你做错的什么,而是移情了,才能尽量不被勾起情绪,才能够承载对方的情绪,给予对方一个安全的有承载力的疗愈空间。
所以,如何面对来访者的攻击也是咨询师必经的过程。
我最开始面对来访者的攻击时也会感到无措。也曾感到委屈和受伤。
咨询师也要允许自己成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