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如果中国古人发现了天王星和海王星,可能会如何纳入五行和传统星象体系?

2023-05-14心灵

谢邀。

这算是个脑洞题了吧?

首先说一下哈,没有任何资料表明,中国古代发现了天王星和海王星。中国的星官系统虽然庞杂,但并不全面。全天肉眼可见的星星有6000多颗,但中国传统星官只包含了1400多颗星星,也就三分之一不到。可以说,大多数不那么亮的星星,都不在古人的观测范围内。天王星(目视星等5.38~6.03,人的极限目视星等是6.5,天王星算很暗了),海王星(目视星等7.67~8,已经低于肉眼可见极限了,古人不可能看见)被古人无视,再正常不过了。

下面开始脑(sui)洞(bian)大(xia)开(bian)了哈。

首先,我并不想把它们俩强塞进五行学说中,凑成「七行」。五行学说和五颗行星之间到底谁先谁后,谁影响了谁,这个我没去考证,就不乱说了。但五行理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早已脱离了星象的范畴,是个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了。现在硬要往里加塞,我这国学功底可没有那么深厚,就不胡言乱语了。

至于星象体系嘛,这个倒是可以编上一编~(以下全是脑洞,非喜勿喷哈)

五大行星中,比较近的三颗在天空中运动的非常快,水星难得一见,是颗吉星。火星行迹诡异,被当做灾星处理,金星则是广受喜爱,有诸多象征意义。而稍远点的木星,土星,行迹缓慢而稳定,古人在它们的公转周期上做起了文章。木星公转周期是11.86年,而地支数正好也是12。木星被用来纪年,称为「岁星」。全天星官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土星的公转周期是29.5年,差不多每年经过一个星宿,因此得到了「填星」的名号,「岁填一宿」,成为了值守星宿的星星。

按照这个思路, 天王星的公转周期是84年 84除以28,正好等于3。这不巧了么!简直是为二十八宿量身打造的命定之星啊! (我个人认为,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古人确实不知道天王星,不然这么优秀的指示星怎么可能被放过,早就大书特书了)。

而古代对「三」这个数字也有些特殊情感,考察人的时候总喜欢跟「三」挂钩,比如群臣劝进,要推辞三次;父母去世,丁忧的孝期是三年;【周礼】记载:「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令,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官员的考核也是三年一次。而天王星正好在每宿留守三年,这不就是妥妥的「考核之星」了?我愿将之命名为「 察星 」,专司天上的星官考核, 「三岁察一宿,八十四年一周天」 。完美!

对了,天上不是总有「星微身陨」的陨星(就是流星)掉下来嘛!那就是考核不合格者! 【七氏星经】有云:七氏曰:「察星见宿,星陨如雨者,摒却之官也」。「察星入宿,有陨星坠地,应官员迁免之事」。

此外,有了三省六部的体制之后,吏部负责官员考核工作,因此吏部尚书又被叫做「天官」。所以天王星又可以被叫做「 天官星 」。官员每到三年大察之期,都要偷偷祭拜天官星,祈祷自己考核拿个优秀。但这种行径,颇为正直的士大夫所不齿:「为官者,鞠躬尽瘁,为民请命也。岂受之天命耶?」

七氏亦曰:「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拜天官星之风日盛,官不以德配位,而以天命居之,殆矣。」

下面该海王星出场了!

海王星肉眼根本看不见,古人也没有点出「望远镜」的科技树,为了至少先达到「看见」的前提,咱们只能开个金手指,把海王星亮度提高15倍,让它变成一颗5等星吧!

变亮的海王星,公转周期长达164年。按照古人的平均寿命,想看着海王星转满一圈,至少得消耗五代人以上。在古人眼中,这应该是一颗移动非常缓慢的星星,差不多六年才换一宿。

「六」这个数字,就比较小透明了,我除了对「六六大顺」印象深刻之外,实在没想到还有什么额外的意义。(而且海王星是5.86年换一宿,误差还挺大)

既然天王星的思路走不通,我就大胆一点,整个大活吧!

海王星移动如此之慢,跑一圈要164年,较大的封建王朝国祚普遍也就二三百年,所以,咱们不妨把海王星当做一颗象征国祚延续的星星,称之为 「祚星」 。开国之年,祚星所在的那个星宿就被叫做 「天宿」 ,代表着国家根基。这个星宿里的星星地位超然,会受到钦天监的格外关注。

而每当祚星换宿,就代表着国家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来顺应天意,这就给了改革啦,征讨啦之类的国家大事一个「天赐良机」,侧面推动了国家发展。

古代嘛,当然是希望自己国祚绵长,千秋万代的。所以每当「祚星」轮转一圈,回到开国之年的位置,国家就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取「国祚延续」之意。祭拜了「祚星」,相当于续祚成功,国家又可以平安延续164年,皇帝大人又可以大兴土木,广纳美人,肆意享乐啦(大雾)。

至于那些几代而终的短命王朝,甚至都挺不过「一祚」,那便是「上者不仁,天不佑之」。这样的朝廷是不会受到百姓认可的。所以改朝换代之后,前十代皇帝基本都得勤政爱民,勉于国事,好歹挺过「一祚」,才算对得起列祖列宗啊!

七氏曰:「祚星者,国祚之象也。周天百有六十四年。其定,国建。其移,国革。其晦,国动。」

好了,差不多就编到这里吧。怎么样,各位客官可还满意嘛?

——————鸽——————

评论区的小伙伴强烈要求把谷神星也编进【七氏星经】里。谷神星作为曾经最大的小行星(说是曾经,并不是因为后来发现了比它大的小行星,而是谷神星升级了,成为矮行星啦!),确实也值得拥有一个排面。

谷神星其实比海王星更亮,目视星等6.7(额,恰好看不见)。它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上,离我们其实不算远,公转一周需要1680.5天。

咱们就延续天王星的思路吧,把1680除以28,正好等于60。(好家伙,这么准的嘛?算完我有一点点惊呆)

60这个数字就很有说道了。我们知道,古代的月份追随月亮周期,二十四节气追随太阳周期,二者结合到一起,成为了阴阳合历——农历。那么,具体到日期上,是怎么排的呢?

古人发明了干支记日法。天干数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数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天干地支相匹配来记日,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正好六十日一个轮回。

而谷神星正好也在每个星宿停留60天。这不就是巧虎吃着巧克力回到了巧巧屋——巧到家了嘛!

所以,我将谷神星定为干支指示星,谷神星每移动一宿,就代表干支轮了一圈。至于名字嘛,八字中使用干支排时间,有「年柱」,「日柱」的说法,不妨就把这个「柱」字借来,将谷神星称为 「柱星 」吧。

【七氏星经】云,七氏曰:「柱星,干支数所指,天干地支,阴阳相合,得数六十,乃柱星离宿之期也」。

那么,用柱星标记干支日有什么作用呢?我认为最大的贡献是可以让古人非常容易的发现岁差现象。

岁差之前在文章里有介绍过,不多说了,咱就直接上结论。岁差周期是25800年,也就是恒星背景会在25800年中转360°一整圈,平均每一百年移动1.39°。二十八宿中每一宿占据了12.86°的天空,柱星移动一宿60天,一天移动0.214°。那么,每一百年,岁差带来的影响,就会导致柱星的位置产生了6.5天的偏离。这已经是个相当大的差值了。古人如果每天都观察柱星的位置,一定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这个差值。

而与此同时,柱星相对于太阳的位置是没有这种差值出现的(因为岁差带来的改变是恒星背景的移动,太阳和行星不受影响)。古人是可以通过太阳位置和柱星位置,算出柱星的周期的。也就是说,古人会发现, 太阳没变,柱星没变,恒星背景却变了。

到这里,「岁差」的概念,应该呼之欲出了吧?

【七氏星经】记载:七氏曰:「凡百年,柱星西进六日余,可知每岁渐差之所至也」。

可见,七氏不但观察到了岁差现象,还精准的测算出了岁差的值。也就比希腊的喜恰帕斯晚了2200年而已(骄傲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