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何人」没有分享欲,这个「任何人」已经是非常极端的了,往往是极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就会偏离了常模(社会平均的普通模式)。
思维和行为模式偏离常模,是各类心理和精神测量经常使用的量表。
人际沟通心理学有一个很有名的理论:
约哈里四窗理论。
「约哈里之窗」是约瑟夫·鲁夫特(Joseph Luft)和哈里顿·英格拉姆(Harrington Ingram)提出的人际交流的一个介绍自我和相互了解的模型。在此模型中,约瑟夫和哈里两人将人的自我表露比喻为一扇大的窗,这个大窗分为4个区域窗口。--即所谓的「约哈里之窗」(如附表),它是一个整体的自我世界,里面包容了全部的自我信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构成:
开放区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那一部分,是开诚布公的自我
盲目区:别人知道和了解,但是我们并不知道的那一部分。
隐秘区:我们自己知道,但是别人不知道的那一部分隐秘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隐私。
未知区:别人不知道,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或没有意识和认识的那一部分自我。
每个人不同的「约哈里之窗」使得自我表露的方式和 内容不同,从而直接影响人际沟通的效果。
往往两个人的关系建立,亲密度与袒露程度成相应正比关系。也就是如果对方向你分享和袒露更多,那么表明你们之间的关系更近一层。如果一个人对你没有任何分享欲望,那是因为想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不想更进一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如果对任何人都没有分享欲,那么很难让别人了解自己,也很难走进彼此内心的深处。会造成亲密关系难以建立,甚至社交困难。
我们不是说有社交困难的人就一定有心理疾病。有些人比较喜欢独处,比较厌烦社交,觉得独处会比较舒服。但是这个命题是跟任何人没有分享欲,也就是说他完全是一个孤岛,这句重点就在任何人。
很多有心理问题、有心理疾病、神经症以及精神障碍的对象,往往有社交困难的特性。
社交困难会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反应,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人,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一定与社会发生交互关系得以生存,如果社交困难,会造成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关系,难以有合作的关系,会让我们工作难以开展。就造成了就业困难。就业困难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存空间。这就是一系列恶性的循环反应。
因为所提的问题已经说到了一个绝对化。
如一个人非常聪明,他创作发明了非常有用的东西,但是他却没有任何分享的欲望,也不想把这个有用的东西展示给任何人,那就很不正常。
如果一个人生病了,非常难受,但是他却不把这种感受告诉身边任何一个人,甚至连看医生都不想去,因为他有可能不想分享他的身体感受。注意题目中所说的是任何人。那么这样的人能够生存吗?也许能,但是会相对来说真的比较困难。
当然一切没有绝对的。也有可能有这样的人存在,并且他活得很自在,但至少在我有生之年的几十年内,目前还没有遇见。如果有见过这样的人,大家也可以说说。
@知乎心理 @盐选心理 @知乎情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