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乌蒙花盛开 故雁归巢来——云南昭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掠影

2024-11-20心灵
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 11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乌蒙花盛开 故雁归巢来——云南昭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掠影】的报道。
各民族感恩奋进「心相连」、赓续血脉「力相聚」、互嵌交融「道相通」……近年来,地处乌蒙山腹地的云南昭通市推动各族群众「聚起来」「融起来」「富起来」,蹚出和睦和谐新路径,「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乌蒙山山连山,各民族手牵手。如今,乌蒙山区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共促互嵌交融 携手守望相助
昭通市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635万人口中十分之一是少数民族、185万脱贫人口中十分之一是少数民族、1235个出列村中十分之一是民族村,是典型的多民族融居地区。
「十三五」期间,昭通实现8.26万户35.47万人搬入新家园,其中,少数民族群众3.67万人。「我们推动易地搬迁聚起来、转移就业融起来、团结奋斗富起来,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昭通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戈昌武说,特别是在搬迁工作中,既「搬迁」又「后扶」,既「上楼」又「上岗」,推动各民族共居共融、共建共享、共事共乐,融合发展。
原来的生活环境、现在的家园……彝良县发界街道乡愁记忆主题馆图文并茂地呈现着搬迁群众生活变化。「现在和老家比好太多了。」60岁的搬迁群众李大刚说。几年前,李大刚一家从荞山镇搬到县城发界街道团结社区,在社区帮助下,他有「班」上,妻子当了社区保洁员,一个孩子在药店做销售员,一个孩子读初中。
发界安置区是彝良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团结社区是发界安置区的4个社区之一,社区有18个居民小组,居住着926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36人。「我们坚持组织贴心、治理安心、培育润心、发展齐心、服务暖心‘五心’服务,共筑宜居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冯莉说,社区探索构建「以人聚城、以城会产、以产兴城」的互嵌式幸福新社区。
李大刚还是社区「松柏调解队」的成员,平时开展常态化巡逻,促进社区和谐共融。前不久,社区一对夫妻吵架,老李去挨个做工作,最后夫妻和好。李大刚说,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各民族都是兄弟姐妹,相处和谐。
「培育润心,共建社区团结进步精神家园。」冯莉说,社区依托乡愁记忆馆,把村史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宣讲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发展故事,举办文体活动,通过唱民族团结进步之歌、绘民族团结进步之画、跳民族团结进步之舞,促进各族群众人心归聚。
巴食川珍竹笋加工基地2020年9月在安置区建成投用,目前有四条生产线,带动稳定就业192人,包括汉族、苗族等6个民族。「最多一天可包装百箱,常年都可上班,收入不错。」40岁的彝族群众李如兰老家在距安置区近百公里的奎香乡,如今住进120平方米的楼房,骑着电动车上班。她笑着说,自己来厂里三年了,现在生活安逸得很。
「我们通过‘五抓五促’推动安置区繁荣稳定发展。」发界街道党工委书记杨鑫说,通过抓服务促融入、抓产业促就业、抓就业促增收、抓治理促稳定、抓民生促发展等举措,推动安置区互嵌融合繁荣。
镇雄县搬迁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南台街道沛泽苑社区,居住群众7400多人。「我们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沛泽苑社区党总支书记秦雪芳说,打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和谐家园。
据介绍,社区结合主题党日活动,每月定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各族群众踊跃参与唱歌跳舞、座谈、做手工、织毛衣等活动,让大家在互相交流中融入社区生活。「苗族群众吹芦笙,彝族群众跳舞,大家在一起很开心,日子过得顺当。」能歌善舞的彝族群众康美玲说。
「易地搬迁安置区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昭通市搬迁安置局负责人说,昭通通过互嵌安置谋融合、分类管理优服务、精准帮扶助发展、示范创建促和谐等举措,推动各族搬迁群众在安置区广泛交往、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借优势搭舞台 打造「归雁经济」
在位于镇雄县以勒镇的五金高新产业园,钣金、喷涂、加工、装配等生产线有序运行,以门窗、锁具等为主的系列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一个颇受关注的「中国西南五金城」正强势崛起。
看着订单稳中有升,首批入驻产业园的镇雄籍企业家吴长斌坚定了返乡创业决心。他在外打拼20年,在浙江成立公司。产业转移、西南市场销售占比大、家乡政策好等「诸多好处」吸引吴长斌返乡,他争当返乡「头雁」,带回一批技术成熟的「归雁」。吴长斌说,招商部门到浙江洽谈,根据企业需求建厂房,在商会组织引导下,12家公司「组团式」签约。
镇雄总人口171万人,省外务工人数常年保持在41万人以上,全县有9.8万名缝纫工、10.2万名五金工。目前,当地加大外出务工群众返乡就业创业的引导力度。镇雄县委书记肖顺兴说,我们坚持「规模外输」和「有序回引」相结合,采取聚焦资源招引一批、大众创业孵化一批、依托园区聚集一批、壮大产业吸纳一批,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劳务经济」向「归雁经济」逐步转变。
「公司享受园区多项优惠政策。」吴长斌说,跟着自己从浙江返乡的「归雁」有50多人,公司用工高峰期有工人500人左右,大部分是镇雄当地的五金工,返乡创业能带动更多老乡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自身发展与家乡发展共赢。
怀揣着同样的信念,36岁的刘庆波也成为「归雁」。在浙江拼搏多年的他创立公司,如今也返乡投资建厂,建设标准化厂房3万余平方米,目前有180名工人。「厂随人走,人伴厂迁,目前已吸纳上千人就业。」镇雄县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汪红男说,产业园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厂房10.3万平方米,入园的4家公司已投产。
据介绍,紧盯五金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三个关键环节,镇雄将县城和以勒县域副中心一体化进行打造、产供销联动发展,加快五金产业园区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动产销联动发展,推动五金高新产业园生产加工业态与县城亿联国际商贸城销售业态有机结合。亿联国际商贸城负责人彭作伦说,商贸城A区11万平方米已建成运营,招引入驻商户482家,其中返乡创业商户322家,直接带动就业约3000人,商贸城B区正加快推进,已提前完成招商350家。
不仅如此,镇雄还大力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园,已建成标准化厂房和配套设施20.4万平方米,入驻园区企业10家,直接吸纳返乡人员在厂区创业就业2700余人、分散居家就业300余人。镇雄人胡勇从事服装行业10多年,在浙江创立公司,得知家乡建起纺织产业园,便回乡创办云南博烨服饰有限公司。「这栋楼都是我们的,三四楼是缝制生产车间。」胡勇说,公司目前有320名员工,大多数是附近安置区的搬迁群众,其中脱贫户92人。
34岁的胡桂飞是3组带班组长,曾长期在外务工,今年8月来公司上班,丈夫在县里从事家具安装工作。「我们小组有50多名工人,各民族的都有,大家齐心协力把各道工序做好。」她说。
据介绍,通过打造「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归雁经济」,昭通努力构建兴产业、促创业、带就业「三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坚持「技能化+专业化+品牌化」,打造「昭阳建工」「镇雄五金工」等昭通特色劳务品牌25个、省级劳务品牌5个、带动就业57万人,推动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2021年以来,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9.7万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劳动力1.62万人。
「各族群众输出的是劳动力,回来的是生产力。」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罗以鑫说,围绕绿色硅铝等「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引流推动返乡创业,携手各民族共同富裕,今年以来,全市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3.5万人。
大关县靖安安置区店铺林立、摊贩云集、车水马龙,俨然一个「崛起的县城」。26岁的搬迁群众唐远城是安置区「创业达人」。他在安置区经营一家海鲜批发店,生意红红火火。「鲍鱼、基围虾……有30多种海鲜产品。」唐远城说,如今人越来越多了,生活品质也越来越好,安置区已有6家海鲜产品店。
2023年,全市有少数民族人口的脱贫户和「三类对象」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7.0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个民族乡、145个民族村全部实现水电路网物流「五通」……昭通全力促进各民族共创发展之业、共抓民生之本。「外输内引强互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昭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杨蕾说,各民族一家亲,唱响团结幸福曲。
传承红色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赤水河奔流不息,两岸崖壁高耸若画屏铺展,平整的水泥路通到用闲置房改造成的民宿前,女儿打理着村里第一家咖啡店……这场景是49岁的村民郑祖忠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他一家五口曾住在60多年前建的石木结构老房子里,以为生活不会有大的改变。
郑祖忠的家在威信县水田镇龙洞村湾头村民小组,核心区农户48户157人。这里一面临水、三面临崖,有石壁、石笋等丰富的「石」资源,被称为「崖上石寨」。2021年,村里力推乡村旅游业发展,号召大家发展民宿。「龙洞村有厚重的红色文化、优美的生态风光。」龙洞村党总支书记郭政说,我们采取支部引领带着建、发动群众共同建、专家指导创新建、整合力量高效建「四建」模式和党员群众联合建、公司农户联合管「两联」机制,打造崖上石寨乡村振兴示范点。
在党员的带领下,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坚持尊重村民意愿、利用红色元素、保留石头特色、美化村容环境原则,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一起参与村庄规划,通过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形成一致的建设意见。郑祖忠拿出两间房改造成民宿,开了咖啡店。「房屋改造和咖啡店装修都是有相关资金支持的。」如今民宿和咖啡店由村集体负责运营,他和家人负责服务,除务工收入外,还有村集体经济分红。
在云南威信县水田镇龙洞村湾头村民小组,村民在自家的咖啡馆里制作咖啡(10月31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超 摄 通过村民参与,夯实旅游基础,修建了配套基础设施。目前,村民利用闲置房屋进行维修加固和外部改造,已建设民宿6家。「村里引进广东一家集团,并成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分三期开发运营赤水崖景区。」水田镇党委书记王灵说,以前影响群众出行的「大山」变成群众稳定增收的「靠山」,2023年,来龙洞村游客4万余人,近两年村集体收入逾50万元,全村分红34万余元。
「崖上石寨」是威信传承红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带来改变的写照。1935年2月,红军集结威信,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威信成为中央红军进入云南的第一站。现在,在扎西镇石坎社区,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小小的你们,也有使命和责任,要好好学习。」初冬时节,石坎社区党总支书记武绍俊忙着对接前来开展红色研学的学生团队。威信县第二小学的420名师生走进石坎社区庄子上居民小组,开展红色文化课堂、聆听扎西会议历史、红色文化衫制作等系列活动。
据介绍,威信县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和乡村振兴示范点集群打造工程,将庄子上居民小组打造成集红色教育、集体游学、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旅融合示范点。今年9月以来,全县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在扎西会议会址等研学基地常态化开展。威信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周梦秋说,已组织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教育17期,参加学生逾6000人。
威信县委书记李沅勇说,威信聚焦「红色研学+」这个重点,按照分级分类实施、强化服务保障、办好红色教育的发展思路,结合「一院三园五馆两道十一个红军村」等红色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大力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多措并举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和内容。
同样是革命老区,在彝良县小草坝镇宝藏村,民族团结进步促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乘着村里大力培育天麻产业的东风,38岁的白族群众李锦琴于2021年在村里支持下探索电商直播,如今在小草坝镇天麻国际交易中心成立公司,培育了5个直播团队,销售天麻等农特产品,年销售额上千万元。小草坝镇党委副书记李安林说,宝藏村有6个民族3900多人,近年来发展天麻、竹笋等产业,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引领打造农文旅融合「秘境」景区,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20万元。
推进学习教育进学校、进单位、进家门,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依托扎西干部学院、罗炳辉将军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和平台阵地,开展宣传宣讲……昭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杨廷光说,昭通全面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口袋鼓起来」与「脑袋富起来」同步推进,赓续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