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票回答已经说得很详细了,类似之处就是都有优越感和剥削性。但实际上区别很大,因为心理出发点就完全不一样。也是不同底层逻辑的优越感和剥削性。
自恋型要么是天生神经发育异常,脑部共情区域发育不完善甚至退化;要么是后天环境导致幼年期的自我破碎,反而制造出绝对自恋的自我作为核心,把维持自恋状态作为活着的意义和必须、认为自恋的快乐是最有意义的快乐感受,并以此防御外界的所有反应、寻找合适的血包吸取自恋供养。更有可能是先天与后天问题的结合。
反社会的心理源流在于捕食性,状态很凶。但若在幼时被打压破坏导致无法发展出完整的人格,倒是可能改变,甚至变成完全正常。他们的确缺乏共情能力甚至认为没必要,但如果幼年期的环境不允许如此,就可以发展出共情能力,至少可以通过模仿而发展,模仿多了也就理解甚至主动改变为正常人格。若幼时没有改变,之后再改变就很难了,需要足够的智慧和耐心,以及对美好人性的感受和理解。
总体而言,反社会人格比自恋人格还要容易改变,因为自恋障碍已经发展出了一套自圆其说的诡辩逻辑,完全合理化并推崇自己的一切,没有任何正常的反思能力。 自恋者若改变,他们的核心就什么都没有了(原本只有自恋和围绕自恋的一切),必须如初生婴儿一般地推倒重来,重新发展正常人格。但一开始能成为n的,又如何能够重新发展成常人?实在太难,可能超出了这类人的本质与能力。
反社会的核心虽然是反社会,但还有正常逻辑,有面对问题的能力(甚至非常擅长解决问题),知道普世价值的是非(虽然他们自己不会认同),遇到重大挫折也能够反思自己,而不是如自恋障碍一般都推给别人,且无所不用其极地投射。
但两者都不是什么好东西,遇到严重不可救药的一定要避开,否则很危险。最突出的特征都是无共情能力的优越感,对别人理所当然地打压和剥削。如果不具备这个特征的都还好。也不要随意下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