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这所学校「一系五院士」,绝非偶然

2024-08-30心灵
这所学校「一系五院士」,绝非偶然
半月谈记者 张力元
物理学中,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光子;追光者眼中,光是心中不灭的能量。
山东大学光学系始创于1970年,是全国设立最早的光学系之一。50多年来,5位院士从这里启程,一代代学子「追光」报国,在微观世界里为光按下快门。「一系五院士」背后的山大育才密码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就在我们中间」
今年6月,凝聚态物理领域享誉中外的实验物理学家、山东大学光学系1980级校友薛其坤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该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1980年,薛其坤以高考物理接近满分的成绩被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录取。「选择这个专业是出于对激光的好奇。小时候吃了很多苦,长大了能做喜欢的事情非常幸福。」薛其坤回忆起求学岁月,最难忘的是化学阶梯教室101室,「那间自习室是学校最晚熄灯的,陪伴了很多渴望知识的山大学子,是大家共同的美好回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东大学光学系部分教师在举办座谈会
薛其坤的专业教师、今年82岁的王青圃介绍,1970年,为满足我国国防战略需求,山东大学抽调部分物理系骨干教师与晶体生长研究室合并创立光学系。从第一任系主任邓从豪教授起,数名蜚声海内外的光学家汇聚于此。「老师们魄力恢弘,怀抱着同样的心愿,希望给学生最好的教育。」王青圃说。
当时学校的实验条件较差,为了让学生接触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了解研究前沿,系里想方设法送学生去中科院物理所、半导体所等单位实习。「同学们大开眼界,收获颇丰,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王青圃说。
山东大学历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拥抱运动场。薛其坤就曾是光学系足球队的左后卫,他觉得足球和科研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畏强敌,拼搏到底,团结合作,相信自己,永不放弃。」
2023年,光学系1982级本科生金奎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标志着这个系走出了5位院士。当天,王青圃在朋友圈高兴地写下:「看到5位院士同学,幸福的回忆穿越时空。看今朝,数风流人物,就在我们中间。」
那些响当当的科研成果,三言两语难以介绍明白,但他们求学时的样子,王青圃印象清晰:「薛其坤,勤奋好学、扎实肯干;中国强激光工程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刘泽金,激光物理课课代表,热情为同学服务,办事全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王玉鹏,15岁考入山大,天赋高,毕业时还不到19岁;聚焦光与凝聚态交叉领域的郑婉华,很聪明,首次参观激光实验室时,是班里提问题提得最好的学生;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金奎娟,本科时就对量子力学提出过很独特的见解……」
「人人皆可拔尖、个个均能创新」
一系五院士绝非偶然。「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是山东大学的办学宗旨。这句话源自1901年山东大学创办时的【山东大学堂章程】第三章第八节:「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这造就了「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光学系的前身山东大学物理系就走出了「光之骄子」——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一生「追光」,科研报国,是马祖光生命的写照。他亦是山东大学光学系学子们追逐的「一道光」。
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电性……多年来,薛其坤同样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用一个个重量级科学发现,助力我国量子科学研究跻身世界第一梯队。「要为国家的强大做点贡献。」年过花甲,他朴素的话语依然掷地有声。
在不久前结束的山东高考招生咨询会现场,山东大学特设校友展区,红色的背景板上张贴着院士的照片,一行大字格外醒目:「一起做校友吧。」
这些年,山东大学进一步提出「人人皆可拔尖、个个均能创新」的育人理念,努力跑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光速度」。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臻介绍,近年来,学校探索完善「招生-培养-就业-发展」联动的学科专业育人体系,打造以「六堂一院」为引领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六堂一院」均围绕基础学科:泰山学堂致力于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5个专业方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尼山学堂培养古典学术专门人才;齐鲁医学堂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崇新学堂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的「战略新兴工科人才」;经世学堂培养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钱七虎学堂培养国家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大科学家;未来技术学院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
不同于把学生「绑」在试卷里,「六堂一院」旨在给学生打好学科基础,创造条件让学生踏实做科研,保护他们的热爱与兴趣。
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徐延宝介绍,泰山学堂「通专结合、文理交融」,在大一、大二期间,学生必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课程,大三、大四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课;尼山学堂每年招生规模为20人左右,实行小班授课,学生学习不分专业,本科毕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哲学、文学、历史学3个专业中任选一个专业毕业,本科毕业后将有50%以上学生可推荐免试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学校落实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多次校内调整专业的机会。「我们培养的重点和方向是‘两类人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曹现强说。
以教育之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说,对于高校而言,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构建与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学科体系、有组织科研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体系,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给予更高质量的支撑。
近年来,山东大学主动推进学科更新换代,整合改造老化学科和学科方向,积极布局国家紧缺的新兴学科和研究方向。如为推动我国新一代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10月,山东大学依托材料、物理、化学、微电子、控制、信息等学科,建成新一代半导体材料集成攻关大平台。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教师为同学们讲授实验课
大平台一成立就组建了由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由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产业委员会。「跟踪领域发展前沿,从我国核心产业中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新一代半导体材料集成攻关大平台主任徐现刚说。目前,大平台已顺利打通「半导体单晶生长-衬底加工-外延生长-器件制备」等全链条研发线,在多个研究方向上实现了重要突破。
这只是山东大学改革发展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一个缩影。据介绍,为当好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不断产出更多「从零到一」「从一到百」的突破性成果,山东大学主动「揭榜挂帅」,积极承担亿元级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已攻克碳化硅晶体生长、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等多项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表示,高校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深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建设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强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水平智库体系,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在高质量服务强国建设中激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新动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