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愤怒是一种宣泄的方法,如果咨询师认为宣泄情绪就能有疗效,那么有可能会采用这种策略。
但是,这已经是120多年前的理论了。
最早老佛爷和沙可学催眠的时候,还觉得宣泄是有效的,通过催眠诱导来访者进入催眠状态,把潜意识中压抑的东西表达出来。
后来,催眠变成了自由联想;再后来,变成了两个人都坐着的访谈。
可是后来老佛爷发现,宣泄虽然重要,但是阻碍宣泄的这一部分更重要。
这一部分就是最早的压抑,后来演化为防御机制、ego、自我心理学。
所以从【癔症研究】的理论看来,与其关注宣泄,不如关注来访者为什么?怎么样压抑的。这部分更有价值。
而且就算关注宣泄,也不能让咨询师去激怒来访者呀!
因为来访者需要宣泄的,是内在现实!
内在现实,是来访者的幻想,不是客观事实。
而咨询师现场的挑衅,是一种客观事实,此时来访者表达的,是被此刻的咨询师激发的愤怒,而不是一直以来自己内在的情绪。
实际上在移情的作用下,来访者反而会更深刻的压抑自己对咨询师的愤怒。比如,来访者有一个严苛的父亲,来访者对他的情感是又怕又恨又有爱。
可是,恨的这一部分,会带给来访者巨大的焦虑,一方面他担心父亲的反击,另一方面会体验到愧疚。因此直到成年,对父亲的情感是害怕和尊敬。
于是在咨询室里,来访者将这种情感转移给咨询师,他自动的进入一种敬畏状态,对咨询师言听计从。
此时,咨询师意识到了来访者对自己的愤怒,因为过分的言听计从,让咨询师感到十分矛盾,自己好像总是有一种冲动,去指导来访者如何生活;同时又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咨询师无论怎么做,都不能保持中立,都觉得自己会变成一个没有同理心、强势的人。
和来访者的父亲如出一辙。
于是咨询师准备澄清这部分——要多次澄清、多次面质,才有可能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被压抑的愤怒。
意识到了,就是一种宣泄。
而此刻咨询师如果去直接挑衅来访者,结果大概率会让来访者觉得委屈,或者莫名其妙。
实际上是正中下怀,因为咨询师完美的复刻了来访者的父亲,逼着来访者做一件他不想做的事情。完成了一组投射性认同。
即便咨询师不是动力学取向的,他也不会用这种方式去和来访者工作。
比如行为主义的治疗师,在使用暴露疗法的时候。看起来咨询师是准备强化来访者表达愤怒这个行为,因此试图使用激怒他的方式来让来访者表达出去,并且默认这种表达可以带来一种正强化。
但实际上,来访者如果过去不能直接表达愤怒,说明他对于表达愤怒这个行为是有负面评价的。
咨询师通过挑衅的方式让来访者表达愤怒挑衅行为,本身就会形成一种惩罚,破坏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租房关系。
同时咨询师也没有办法评估到来访者表达愤怒之后是如何评价自己这个行为的,来访者的认知是否会形成另一种惩罚。
所以这个操作是非常外行的行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小厨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