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也不意味,老百姓对专家的言行应该都免疫了。哪怕他说的是对的,只要头衔是xx学家、xx专家,会本能的反感。
以后宣传文稿学聪明点儿吧,别把它们的头衔放在最前面,这不给人家上眼药呢嘛,万一人家的预测蒙对了呢?
一些国际性咨询服务、金融服务、财务/审计等公司的国内专家,我们在解读它们的言论和立场时,可以参考前些日子普华永道匿名信中,对于其亚太区负责人赵xx的「描述」。因为在国内之前以债务总量/固定投资,结合城镇化和人口红利为主要手段的经济总量拉动方式的态势下,这些所谓专家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必然主要来自于原支柱产业--房地产的回馈。
他们没有是非立场,只为利益服务。「劣币驱逐良币」,体现在这个地方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社会舆论话语权的领域中。
这类专家碍于其所在公司的招牌,其表述内容和方式不会特别离谱,一般只是暗戳戳的配合预期管理,揣着明白装糊涂。
离谱的是这种:
![](https://img.jasve.com/2024-4/94912533b68836e3d5d8b3bcf7ab07a1.webp)
孟总的「有名」言论我稍微列举几个:
1.中国的房地产并没有到顶,农村土地,宅基地流转,可以拉动中国经济以8%的高增长,并且还可以持续20年。
2.建议有条件的年轻人可以让父母买房。
3.中国房地产是「老黄牛」,不是「灰犀牛」。
4.我们这些专家推动房地产实现了银行、地产商和老百姓的三赢。
5.中国房地产根本没有泡沫,都是臆想出来的。
等等吧,太多了。
他的思维惯性似乎仍停留在2018年甚至2016年之前,而他的表达风格似乎停留在上世纪7,80年代,充满了一种「上对下」的口气。
这种「官员式专家」、「红顶商人」才是最可怕最需要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