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近年来净息差的持续承压,令招商银行无奈放弃了曾经的「吸金」利器。近日,为了降低揽储成本,招商银行决定暂时停发三、五年期大额存单。
4月10日,一则「招商银行停发3年期以上大额存单」的消息受到市场热烈关注。
虽然该行官方没有直接承认停发长期限大额存单产品,但长期为零的额度仍证明了曾作为「吸金利器」的大额存单产品发行遇冷。
据了解,存款利率的不断下调,反而让综合收益略高于定期存款的大额存单受到更多追捧,在此背景下,不少银行开始大幅度调降大额存单的票面利率,并压降大额存单产品额度。
长期限大额存单「遇冷」
近期,有消息称,招商银行不再新发三年期、五年期大额存单产品。
从招商银行APP上来看,大额存单栏目的确已经没有三年期、五年期的大额存单业务,目前仅存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的大额存单。
事实上,招商银行官方并未承认不再新发三年期、五年期大额存单产品额度。 据招行工作人员表示,「较高的三年期以上的大额存单额度目前可能只是暂时停发,银行压降成本较高的中长期定期存款或存单并不是无限度的,会根据流动性状况、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动态调整。」
不过,三、五年期大额存单长期为零的产品额度却直接反应了招商银行对增加该类产品供给的兴趣寥寥。
据悉,大额存单一直以来都是安全稳定且收益较优的象征。相比于同期限定期存款,大额存单有更高的利率,大多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40%,少部分银行上浮45%,定期存款一般最高上浮在30%左右。
彼时,锚定较高的利率,也让大额存单逐渐成为了银行业的「吸金利器」。然而,随着存款利率的多轮下调,银行业的净息差持续承压,其发行大额存单产品的意愿快速下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额存单利率一降再降,银行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之间的利率差正在消失。
数据显示,目前各银行大额存单的利率同样来到「2字头」并且大额存单利率的降幅要高于定期存款利率。
以工商银行为例,其自2023年12月22日起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主要涉及3个月、6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期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其中,大额存单三年期利率为2.35%,较此前的2.65%下调30个基点, 而三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则下调了25个基点。
此外,建设银行最新一期大额存单利率为2.35%,较半年前2.85%的利率下降了50个基点,当前建设银行的两年期、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已与整存整取存款产品利率一致。中国银行线上渠道也显示,目前大额存单利率也与整存整取产品的利率一致。
除了大行,曾以大额存单为主要吸储工具的中小银行也开始大幅调降此类产品利率,其中,柳州银行三年期大额存单下调20个基点至3.25%,而五年期大额存单利率更是被下调了70个基点至3.25%。
与此同时,银行能提供的中长期大额存单产品额度也越来越少,多数大额存单显示「额度告急」,可谓「一单难求」。
在工商银行的大额存单专区,2年期和5年期的产品已经售罄。中国银行线上渠道也显示,目前两年期大额存单、三年期大额存单均显示「额度不足」。
意在保息差?
暂时停发三年以上大额存单,或与招商银行近年来净息差持续承压有关。
据招商银行此前回应表示,「目前客户存款意愿较强,银行流动性相对充裕,但资产端投放相对乏力,这种情况下,压降成本较高的中长期定期存款或存单可以更好地管理净息差,如控制资金成本较高的三年期以上的大额存单额度。」
过去有「零售之王」之称,靠「吃利息」发展壮大的招商银行,如今的的优势也越来越弱。作为体现银行经营能力的关键指标,自2020年以来,招商银行净息差就处于下降通道。
数据显示,招商银行净息差在2023年末达到了近5年来的历史低位,截至2023年末,该行净息差为2.15%,较上年下降了25个基点,降幅远超2022年。
报告期内,招行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3.76%,同比下降13个基点,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1.73%,同比上升12个基点。
具体来看,在净息差下降的背后一方面是招商银行负债成本上升。
相较于贷款7.56%的增速,招商银行存款增速达到了8.22%,存贷比达到了78.99%。相对贷款而言,招商银行的存款增长过多,直接导致招商银行利润被压缩,2023年其存款利息支出高达1288亿元,同比猛增21.71%。
此外,导致招商银行负债成本上升的另一个因素则是「存款定期化」。
年报显示,当前招商存款的定期化、长期化的趋势特征比较明显,其中,公司客户活期存款下降至2.64万亿,零售客户活期存款下降至1.82万亿,相比于2022年共下降了0.28万亿。
与之相反,招商银行的公司客户、零售客户定期存款存款则分别上升了0.35万亿和0.54万亿。
在负债成本上升的同时,招商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却日益下滑。
2023年,招行总资产、贷款和垫款虽继续增长,但增速均同比下滑,贷款和垫款占比较上年也微幅下调。
或受利率下调等宏观因素影响,招行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同比增速、平均收益率均有所下降, 2023年全年招商银行实现净利息收入2147亿元,同比下降1.6%,其中四季度单季同比下降了6.6%。
除了净利息收入下滑外,招商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亦有所下滑。报告期内,该行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65%至1244.54亿元。
受净息差下降的「拖累」,股份行「老大哥」招商银行的业绩罕见承压。 2023年招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391.23亿元,同比下降1.64%,这是14年来营收首次出现下降,净利润增速较之前两年亦显著下滑。
艰难的「息差保卫战」
事实上,招商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并非个例。
自2013年我国启动全面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业的贷款利率一直处于下行通道中,当前银行加权平均市场贷款利率从2019年的5.44%快速下跌至3.83%,而这直接加大了整个银行业的净息差下行压力。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 2023年中国银行业的平均净息差为1.69%,较2022年末下降了22基点,已经突破了【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中提出的合意净息差1.8%的临界值。
除了贷款量价齐下行的影响,2023年9月下旬正式生效的存量房贷置换,也使得第四季度银行业的净息差水平快速下降。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的平均净息差分别为1.74%、1.74%、1.73%。
为了应对净息差的下滑,银行业纷纷发力降低揽储成本, 2023年,国有大行先后三次更新人民币存款利率情况,尤其在12月22日年内第三次调整后,国有大行三年定存挂牌利率击穿2%整数关口,降至1.95%。
进入2024年后,「开门红」后多家中小银行密集调降了存款挂牌利率,根据银行发布的挂牌利率调整公告来看,下调幅度集中在5BP至45BP之间。
以潮州农商银行为例,自2024年4月1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对比该行在去年更新的挂牌利率表,一年期定存挂牌利率下降55BP至1.55%,三年期定存挂牌利率下降30BP至2.05%,五年期定存挂牌利率下降25BP至2.1%。
不过,与银行密集存款降息的节奏不同,居民存款总量仍呈现逆势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和2023年,住户存款分别增加17.84万亿元和16.67万亿元,远超前几年水平。
此外,在近期公布的各银行2023年年报中,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也在持续,这或说明即使存款利率多次调降,储户风险偏好仍较为刚性。
而为了给银行业的息差保卫战提供更多弹药,2023年以来,央行已经三次宣布下调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共计1%的降准幅度有效的释放了银行净息差下行的压力。
如今,曾作为「吸金利器」的大额存单产品发行遇冷,侧面证明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下银行业也开始过起了「紧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