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如何在二战前挽救德国的经济?

2021-03-25财经

我们必须对间战期间的德国有一定的了解:

魏玛德国的整体经济面貌是什么样的?简单的概括一下是:

  • 农业上:是不足自给的。这一点自从德国人口在1871~1910年间从41,058,792人增长到64,925,993人,(增长率为58.12%)以来,就已经是一个无法逆转的事实了。希特勒和他的迈耶部长在战前做了很久的努力,试图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在农业上的劳动力投入(希特勒青年团、限制农业人口流动)、增密农业领域资本和技术(农业机械、制种、化肥)来解决问题。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在德国本来就很高的单产上再增加投入必然一头撞在边际上,德国农业增产并不显著。在不扩大耕地要素投入的情况下,增加其他要素的投入几乎是徒劳无功的。
  • 工业上:德国存在一个强大的工业基础,【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打击是表面的和短期的。德国工业赖以存续的要素几乎都顽强的生存着。技术储备并没有流失、重工业厂房和机械并没有被拆毁、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初级劳动力仍然丰富、战后割让的领土和殖民地中虽然包含了重要的铁矿产地和30%的煤矿产地,但是工业和煤炭的心脏鲁尔区完好无损,并且在北欧找到了新的铁矿石供应地。
  • 剥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铁矿石供应-75%,煤炭供应-2.52%;
    剥离萨尔区(法国):德国煤炭供应-6.40%;
    剥离上西里西亚(波兰):德国煤炭供应-21.70%
    将德国所有总重超过1600吨的商业船只、总重在1000~1600吨之间的船只的一半移交给协约国:摧毁了德国的海上运输能力,使之不能独立从海外进口原燃料。
    ——data from 【和约的经济后果】~凯恩斯

    这种内部基本经济环境,与战前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是相似的。都是一个工业生产能力强大、技术先进、农业不足自给、消费市场不能对应(<)生产能力的国家。

    这种国家的道路也很明确,那就是交换。通过大量生产具备比较优势的工业品来赚取顺差,并进口农产品和原燃料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把1930年代恢复了国内秩序的德国重新投放到1910年的黄金时代中去,德国经济能迅速恢复他的实力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强大的经济基础(潜力)是经济调控的绝佳着力点,但是无论什么调控政策,无论是否包括计划经济,最多只能更好的配置德国境内的资源,但都没法凭空把德国经济最需要的东西变出来。

    战后的德国经济需要一个旺盛的、如一战之前那样不盛行贸易保护的世界市场。德国需要利用这个市场来赚取顺差,以便1.维持国内生活水平、2.吸纳战后士兵复员带来的失业人群、3.重建凋敝的国内经济和4.偿付赔款。

    德国有希望仅仅依靠内政方面的努力来为国内不平衡的经济赢得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市场吗?

    不可能的,法国的高关税、英国的帝国特惠制和美国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案】都已经出炉了。想要向以前那样通过汉堡-海洋再次与西方世界和广阔的殖民地建立经济联系的话,只能等待他们自己重新敞开大门。

    德国可能需要遵循鲁登道夫的【总体战】里提到的和德国在一战中后期就开始践行的思路,也就是主要与陆上可通达的国家建立经济联系。

    根据不列颠史学家写的【一战史】记载,德国在一战后期已经推进重建贸易关系,德国对他所有能够正常贸易的邻国——荷兰、丹麦、瑞典、挪威、奥匈、瑞士、保加利亚和奥斯曼都实现了顺差(伴随着工业生产力高速的磨损和折旧)。这意味着在欧洲大陆上重新配置德国的贸易关系是可行的,这种贸易模式已经通过了检验,而且确实能让德国「获利」。但是,这种贸易的规模是不足的,中东欧国家规模过小,无法提供与西方世界贸易同等的福利。

    因此,在西方市场不再开发的前提下,德国在战后的贸易政策除了要继续战时重视东南欧的态度之外,还必须寻求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最好是一个能够除弥补损失的农产品供应之外,还释放着现代化红利、存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工业能力渴求的国家。

    威廉二世认为这个国家是奥斯曼,并且希望通过柏林-巴格达铁路把这个国家纳入德国的经济空间中来。在1930年代,该计划已经毫无疑问地被盎格鲁人和法兰克人挫败了,凯末尔领导的也远不是一个亲德的国家。现在只有一个国家符合要求,我想我已经说的很明白了,那就是苏俄。

    没错,这个国家绝不是俄罗斯,无论是沙皇俄罗斯还是法西斯俄罗斯都无法在东欧平原上放下对柏林的戒备。如果言语和血缘仍然被当做一种隔阂,乌克兰平原和俄罗斯森林都无法放心让莱茵兰和西里西亚成为自己的工业中心,更没法放心地让德国的工业区帮助自己完成现代化进程,这一定是一个超越了民族主义的集合体。

    对目标的一次趋近。

    很显然,无论希特勒的德国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都宿命性的走上了对东方进发的道路,这一次也是希望能够夺取俄罗斯的市场/资源,只不过依靠的不是革命的友谊,而是比波罗的海骑士团更为凶残的铁和血。所幸掌握了、但没能充分利用了欧陆资源的德国最终走向了失败。

    所以,我们如何才能在二战开始前拯救德国经济?请让从白令海峡到莱茵兰的工厂、农田、森林、雪原、和港湾;德意志人、波兰人、大小俄罗斯人和波罗的人都平等的存续在一个国家中。这个国家能够适当地调用在其领土上的丰富原燃料、技术、人力和工业实力,让业已实现现代化的、但经济禀赋不独立的德意志帮助中东欧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并在这个进程中建立新的产销循环,最终实现:在各地区遵循禀赋实现差异化分工的基础上的经济平衡状态,并在人口的自由流动中让区域经济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即经济集聚程度提高的同时,人均收入在地区间趋同。

    总之,主要问题在外部,不在于内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如果奢谈「只有战争才是德国的出路」,显然是搞错了战争的真实目的。战争的目的不是暴力和杀戮,而是「利益」,本位面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德国无法通过战争拿到他想要的东西,因此解决方案一定不是法西斯的道路。

    德国共产党:党徽&海报

    最后我对题干中的这句话提点异议:

    需要注意的是,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继续扩大投资没有意义。

    对于法西斯国家来说,扩大投资是有用的。在短期上,扩大的投资可以补充紧缺的公共需求;在长期中,投资无疑是对军事扩张能力的加强。

    今天是2021年3月18日,谨以此牵强之文纪念巴黎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