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这是今年民航圈的共识。
2023年,疫情刚放开时,「报复性出游」成为主流,假日出行的旅客络绎不绝。但今年的主题变为追求性价比和高品质服务,消费者在购买机票之时偏好「货比三家」。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航局公布的数据测算,2019年以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航空消费能力呈现下滑态势。
全球航空业拨云见日,但纵观国内民航市场,亏损仍是普遍成色。 行业之外,高铁对中短途旅行的分流压力显著;行业之内,机票价格回归理性、国际航线尚未满血恢复,不少航司上半年都没能延续业绩飘红。
当然,也有例外。国泰航空上半年挣了36.13亿港元,继续「稳定发挥」。2023年,这家香港龙头航司扭亏为盈,股东应占盈利97.89亿港元,创下近14年来新高。 作为业内快速实现扭亏为盈的航司,国泰从航班组建、人手配置、服务提升等方面提供了一个疫情后航司重建的样本。
中国最赚钱航司是如何诞生的?
疫情远去,重建进入深水区
民航业的复苏显而易见。上半年,国泰实现营收496.04亿港元,同比增长13.8%;客运收益录得330.04亿港元,按年增加19.7%。
另一个更直观的指标是可用座位千米,该指标是每架客机飞行里程与可售座位数乘积的总和,是航司极重要的业绩数值,相当于股民的仓位、驾驶员的加速踏板。上半年,国泰航空以可用座位千米计算的可载客量增加42.7%;运载乘客共1070万人次,平均每日载客约5.9万人次,按年增36.4%。
高歌猛进的业绩背后,是国泰的重建战略正在起效。区别于行业普遍以恢复作为疫后发展目标,国泰提出2023年起要「重建一个更好的国泰」,计划用时两年。
能赚钱的前提是敢于花钱,「重建国泰」涵盖了「量」与「质」两方面的工作。
「量」的方面包括重建航班网络、加快人员招聘等。 运力和人手是国泰非常关注的指标,去年以来,国泰启动了包括内地在内的人员招聘,首批约百名内地空乘已在今年上岗。相应支出也在增加:上半年,国泰营业开支总额按年增加了17.6%,员工成本,机上服务及乘客开支,着陆、停泊及航线开支分别增长了17.5%、57.3%和29.7%。
截至上半年末,国泰航空恢复疫情前80%运力,计划在2025年第一季度恢复至疫情前的100%。
而「重建国泰」的「质」方面包括提升服务水平与能力、重建团队士气。 今年1月,国泰航空第一次将贵宾室开到了机场以外的地方,深圳蛇口邮轮母港贵宾室的开幕,进一步完善了多式联运模式,全面升级海天联运服务。
在往返内地的航班上,可以听到普通话广播,翻阅简体中文菜单,获得普通话乘务员的服务,以及享受具有香港特色的中餐和更多内地电影。对内地乘客而言,无疑增加了亲切感。
疫情远去,航空业进入一个鼓舞人心的时代。波音公司发布的【2024年飞行员和机务展望】显示,2043年前,民航业将需要近240万新人员来支持不断扩大的民航机队并满足航空旅行长期增长的需求,包括67.4万名飞行员、71.6万名维修机务、98万名空乘。
重建国泰计划也进入深水区,国泰计划到今年年底增加5000名集团员工,员工总数达2.9万人,还计划面向内地招聘飞行员、工程人员、科技人员、地勤人员、客服等岗位。
国泰手中的弹药充足,截至6月底,集团手持无限制用途流动资金254亿港元,并在7月底悉数偿还港府在疫情期间195亿港元的优先股投资,还支付了24.4亿港元的优先股股息。对国泰而言,这是一个重要标志——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眼下即将翻开新篇章。
本土化、国际化双轮驱动
「植根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国泰集团现任CEO林绍波为代表的新管理层在2023年后反复强调的新定位。
国泰的目标是成为「国际化的本土航司」。这个定位有两层含义:面向内地市场,国泰具有国际航线的优势;对比海外航司,内地庞大的市场又给国泰形成坚固的支撑。
目前,内地航司的国际航线仍未恢复。根据航班管家测算,上半年,我国民航国际旅客运输总量达0.44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70.3%;北美洲市场恢复速度最慢,航班恢复不足两成。
相比之下,由于香港没有航权配额上限,国泰得以快速恢复国际航线,这也带来更大的盈利空间。上半年,国泰客运服务中,美洲、北亚、欧洲、西南太平洋地区的运载率分别达到89.3%、75.3%、88.5%和77.6%,可运载量分别增长了63.3%、47.8%、9.9%和47.7%。
目前,集团旗下两家航司(国泰航空及香港快运)的客运航班共飞往全球80多个目的地,预计航点数目在2025年内将增加至100个。今年以来,集团宣布新增11个航点,其中8个已经启航,而利雅得及凯恩斯航线也将投入服务。预计到今年10月,香港飞往美国东岸的班次将全面恢复;2025年4月起,香港飞往美国西岸的航线也将全面重建成功。
基于国际航线的优势,国泰也在加强和大湾区的联结,其海空联运服务覆盖大湾区六大码头。从深圳出发,乘船30分钟即可到达香港机场,再利用国泰广泛的航线网络飞往世界各地。陆空联运方面,自4月10日起,乘客从广州、深圳、佛山、江门等大湾区指定城市出发,还可享受从大湾区内地城市前往香港国际机场的免费跨境班车服务,轻松出行。
抵达出境大厅,过安检,办理登机手续并托运行李,登船;下船后抵达香港机场,前往单独的安检处,准备登机——社交平台上,不少国泰旅客晒出了「内地值机、香港登机」的经历,评价道「无缝衔接」、「过程丝滑」。
香港及大湾区也被国泰视为首要市场。上半年,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及台湾的收入达292.35亿港元,增幅达10.43%,占整体收入近59%。
截至目前,国家移民管理局已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广州等地37个口岸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免签国家主要在欧美地区;另一方面,内地来港个人游城市名单也在今年两次扩大,涵盖59个城市。种种政策,都为刺激国际远距离航线和香港往返内地航线复苏提供了利好。
构筑票价回归后的护城河
航空业正在恢复元气,随着市场供应量回升,机票价格重回正常水平。反映在财报上,国泰上半年股东应占盈利较去年下跌15.3%,为36.13亿港元,反映平均票价水平的乘客收益率则按年回落11%。
林绍波在业绩记者会上表示,当前国泰航空的短途航班票价已经正常化,与疫情前票价基本持平,从香港出发的长途航班票价也比2023年下跌超过20%,唯一例外的是香港与美国之间的航线仍维持较高票价。
据民航出行服务平台「航旅纵横」数据,7月11日到8月31日,国内航线机票平均价格(不含税)约1012元,同比下降约8%;出入境航线机票平均价格也同比下降约6%。
民航企业对票价和客座率非常敏感,面对行业变化,国泰也在构筑新的护城河,计划在未来七年投资超过1000亿港元,投入机队、客舱产品、贵宾室、数码升级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本质上,民航业是个卖座位的生意,所以每架班次都存在收入的天花板。另一方面,机场资源也是固定的,一定时间内容纳飞机起降的次数有限。
打造「机场城市」的香港正在打破后一个瓶颈,随着第三跑道系统的启用,香港机场年客运量将达到1.2亿人次、年货运量达到1000万吨。
与此同时,国泰也在扩充机队规模,宣布订购30架空客A330-900型号客机(A330neo的两种型号之一),并有权额外增购30架,预计于2028年开始交付。
A330neo是业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机型,可以执行长途洲际航线。不过,国泰将其定义为「区域宽体客机」,主要服务亚洲航线。这种决策,好比公交公司购入丰田阿尔法用于城市线路,背后是国泰提供服务方面打破常规思维的态度。对此,国泰集团财务总裁沈碧嘉提到,这不仅意味着大幅扩大机队规模,而是进一步现代化及扩展国泰机队使其实力提升至更高水平。
国泰旗下的低成本航司香港快运,上半年因普惠发动机问题导致大部分A320neo飞机停飞,亏损了7300万港元。机队的扩充,既是为了避免同类问题再发生,也能服务更多元化的客户群。
机队之后,客舱产品的投资也很关键。今年,国泰将于重新设计的波音777-300ER客机上设置全新的尔雅商务客舱、特选经济客舱及焕然一新的经济客舱座位。在明年加入机队的777-9客机上,将推出领先全球的头等客舱体验。到2026年,还会在现有空客A330客机上引入全新客舱及平卧睡床商务客舱产品。
地面服务方面,国泰航空计划在未来三年于香港和北京推出全新设计的旗舰贵宾室,并首次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开设专属贵宾室。
现代化的机队、全新的客舱、先进的设备、设计独特的贵宾室,从飞机上到地面,国泰正在构筑自己的护城河。 毕竟,未来民航市场的恢复不再是简单地对疫情前的复制,而是面临全面的结构性变化。 兼顾高端市场和性价比,在价格正常化和盈利之间实现平衡,服务好来自不同国家、说不同语言的旅客,国泰航空正努力成为民航界「六边形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