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印度经济增长迅猛,长期将超越中国?

2022-09-03财经

8月31日,印度统计部门公布了二季度和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数据,结果却十分令人惊讶。今年二季度,印度实现GDP36.85万亿卢比,剔除物价因素同比增长13.5%,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第一。而今年上半年印度GDP达到了131万亿卢比,剔除物价因素同比上涨8.4%,在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第一。另外如果把印度GDP换算为美元,那就是美元1.719万亿,而去年同期为1.473万亿,按照美元计价,那么印度名义增速达到了惊人的16.7%。

如果按照本国货币计算的GDP增速,今年上半年日本为0.9%,中国2.5%,德国2.7%,美国3.2%,印度8.4%,在5大国中印度增速遥遥领先,而昔日的增长冠军中国因为疫情房地产等因素只增长了2.5%,排在倒数第二,如果把中国GDP换算为美元,那么中国占美国GDP的比重从去年的77.1%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70.74%。如果按照今天的汇率计算,则中国上半年GDP只占美国的66.4%。

再回过头来看,印度为何印度经济增长突然飙升?这背后的因素其实非常多,一个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印度基本取消了疫情的管控措施,服务业得以快速复苏。4~6月份,印度服务业同比增长了25.7%,而服务业对4~6月的经济增长贡献超过2/3。第二个是印度在国际关系上的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在中美战略博弈中成为印太战略的轴心国之一,获得美国的支持。而俄乌冲突后,印度跟俄罗斯也保持合作关系,获得了大量来自俄罗斯的廉价能源,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

甚至有媒体推测,印度还把进口的俄原油转手倒卖给欧洲,以此套利。之所以印度能够在大国对抗中左右逢源,是因为印度找准了自己的定位,那就是成为所有人都想拉拢的对象。

首先是美国希望找到在印太地区制衡中国的力量。和中国有领土争端,且经济表现不俗的印度自然是必选项。对于欧盟来说,印度的市场制造业和科学技术等都将有助于欧盟经济复苏,而且这种合作不容易受到国际政治因素的干扰。同时中俄两国则期待印度能和自己站在一起,即便不能站在一起,也不希望印度完全倒向欧美。所以只要印度不完全战队,欧美就会一直拉拢,而印度不断靠近欧美,中俄就会一直保持警惕,并试图拉回。而印度的对策是同美欧保持了高频友好互动,同时拒绝谴责制裁俄罗斯,拒绝复杂化中印领土争端,这些使得印度成为当今大国中少有的未卷入大国对抗,且与主要各国关系也都比较融洽的国家。

还有第三点,就是印度承接了大量的国际转移产能以及转移资金,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比如苹果就不断将在工厂从中国搬迁到印度。此前印度只能生产苹果手机的一些老旧机型,而从2020年起,最新机型的部分产能也开始转向了印度,并且份额还在不断扩大。还有三星今年还将扩大,印度手机工厂的产能由每年6,000万部扩大到9,300万部,在全球产能中的占比由原先的20%增长到29%。

而随着全球风险资本对中国市场的担心与观望,2021年印度独角兽企业和投资进入高速增长期,第三方咨询机构安永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印度独角兽企业增加了44家,风险投资额创下了约285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如今的印度独角兽企业数量已超过英国,跻身全球第三。在2021年,印度的经济增长就已经超过了中国。2021年印度的增速是8.9%,中国是8.1%,今年印度增速再次超过中国,自然是没有悬念的。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22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长是3.3%,印度为7.4%。

至于2023年预测认为印度依然会超过中国。

我们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一直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增长冠军,如今被印度反超,而且在未来两年印度仍然可能超过中国。那么问题来了,中印经济增速是否已经出现了拐点?印度经济增速会长期超过中国吗?

以目前的情况看是完全有可能的。

首先是印度人口规模庞大,平均年龄更低,人口红利比中国充裕,印度的人口已经突破14亿,跟中国的差距已经微乎其微。如果不出意外,2023年印度总人口会超过中国,这将是一个重要的拐点。

而印度人口要比中国年轻10岁。最新统计显示,印度人平均年龄为28.4岁,而中国为38.8岁,比印度老了10岁。2021年中国新生人口数量为1,062万,印度2021年新生人口则超过了2,000万,也就是说2021年印度比中国多出生近1,000万人口,而且这一数字还会不断拉大,这种趋势一直维持,意味着数10年之后,印度的工作人口将逐步上涨至中国的两倍。

而由于印度经济的基数小,高增速也比较容易实现,中国在发展初期能够有高增长率也是一样的道理。按照今年上半年折算为美元的数据,印度GDP为1.719万亿美元,中国则是8.68万亿美元,是印度的5倍。在这种体量下,中国要维持跟印度一样的高增速,显然难度会高很多。

而且中国还面临各种拖累经济的问题,例如房地产方面,还有基建方面,也许有人说基建是中国的优势所在,怎么成问题了?的确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拥有这么完备的基础设施,比如高铁、公路、地铁、机场、通信、网络等等,大约估算的话,资产存量是几个国家的总和。

基建设施的确是中国经济的核心优势,也是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经济层面最典型的体现在高铁、飞机、高速公路数字平台上,多一名乘客或用户新增成本几乎为0,就是所谓的边际成本为0,但边际收入却是正的。因此随着使用数量增加,资产周转率提高,就会带来巨大的利润增长,而利润增长会进一步的驱动投资和消费,形成了正反馈循环,这就是所谓的大规模经济效益。由于大量公共品的免费使用或低成本使用,企业可以更好的在基础设施上提高运营效率,而中国城市众多人口稠密,使得这种经济规模效应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

然而事情的另一面是庞大的基础设施平台,却有着极其庞大的固投成本和沉没成本,以及这些固定资产背后庞大到可怕的债务,这就使得中国具有极高的折旧成本,运维成本以及庞大的债务成本。这些成本的主要特征是不管使用或不使用,都要照常支付,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具有极其高的前置代价。通俗的话说就是那些高铁公路机场,宽阔的城市道路和高楼大厦,如果因为各种因素而没有使用的话,折旧成本和财务成本并不会因此而降低,最终就会出现大面积亏损或者债务堡垒。

有些人认为这些基础设施都是国家的公共资本亏也是政府亏,这个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这些庞大的基础设施,真正为其买单的不是政府和国企,而是私企和个人。一方面中国的宏观税赋全球名列前茅,另一方面居民按揭买房借的钱,很大一部分是支付了土地转让金,而政府收到的土地款又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投入到了基础设施里,只要基建资产高速周转,带动生产要素的不断活跃,那么基建自然会是中国极高的经济优势。相反,如果要素长时间停滞,资产周转率减弱,各市场主体会严重加剧亏损,这样就会形成加速成倍的衰退效应。

那么中国原本的经济优势就会变成经济劣势。这就是很多人对一刀切疫情风控的担忧,对推崇闭关锁国的恐惧,而相对前者后者可能更加可怕。所以不要四面出击,不搞关门主义,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尽量避免一刀切的防控,让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居民敢消费,才是真正该做的。

最近中国统计局就公布了1~7月不同类型企业的利润情况,其中国企利润增长了8%,外企下降了14.5%,私企下降了7.1%。如果外企和民企继续收缩,不仅不利于稳增长保就业,让中国庞大的基建闲置荒废,也会使得发展机会流失到印度、越南等国家。

其实不仅是印度经济在提速,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国一样也在提速。今年上半年,越南经济增长6.42%,印尼增速为5.23%,菲律宾为7.8%,东南亚等国经济的不断提速,值得中国重视和反思。因为智慧逐步改变,全球供应链格局,经济格局乃至国际政治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