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乐施会报告抨击富翁揽财加剧不平等,在过去两年中全球近 8 亿人工资落后于通货膨胀,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2024-01-15财经

2021年6月有一篇文章刚好讨论了这个问题,现在一有经济问题,就有一大堆人跳出来喊大放水,好像经济发展只需要供给货币就能解决一样,全然不提过程分配和所付出的代价,或者谁是代价。

王克丹:全球鼓吹放水富了谁?

这个故事其实从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和凯恩斯主义全球范围内无底线使用有关,凯恩斯主义解决的恰好是产能过剩和市场消费不足的问题,由于分配体系存在问题,不管是市场化的经济体还是混合经济体,都会出现贫富分化的问题,消费不足相对产能不足,陷入周期性的经济衰退。而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部门增加开支,现在也叫宽松的财政政策,依靠政府部门的支出增加来弥补市场需求收缩的问题,从而削平周期。

最大的阻碍就是政府的钱从哪里来,政府赤字增加,要么向市场举债,向外借的就是外债,向内借的就是内债,而内债在现代纯信用货币的金融体系下,又可以直接向央行借钱,左右印钱右手花,这时候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很多时候是一回事,货币供应的限制也就只能靠政府部门自己对自己的约束。

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诊政策,让传统经济周期中的通缩几乎不会发生,无非是水面理论,没有面粉多的,只有水不够,几十年人们竟然发现传统经济危机消失了,而真正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其实是两句话: 经济预冷时刺激,经济过热时抑制。 涉及到政治和政客就很麻烦了,前半部分阻力小,很容易实现,而抑制经济热度却很难,因为很多人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功劳揽入手中,但却丝毫不提代价。最终走向另外两个极端:

1)滞胀,货币政策失效,居民发现实际收入(名义收入-通胀)下降,货币幻觉就消失了,很难再刺激到经济,供给再多的货币只能转化成通胀,经济增长停滞+高通胀,这个时候只有选择疾速的加息和抑制货币供应(崩溃疗法)才能很快让经济走向正轨。

2)明斯基时刻,这个在经济发展中也有变形,主要是庞氏信贷维持的负债主体不同,表现也不同,比如负债主体是: 政府高杠杆 ,负债只能靠借新还旧来维系,这种也分很多情况,有的可以维持很久,甚至几十年,有的则很快进入恶性通胀,基本与实体经济状况有关,制造业和实体经济越强,政府高杠杆的抵抗能力越强,反之亦然,比如阿根廷,前几天很多人都是阿根廷人还以为不会更差,其实阿根廷人了解的很呢,1989年年代年还有过 3000% 的通胀呢,就是政府自制力差,央行连续失信,导致的本币失去货币基本信用的典型代表。而居民部门负债的明斯基时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08年的次贷危机,居民杠杆是最不可控的,一旦发生大规模违约就是难以防备。明斯基时刻往往因为现金流紧缺和崩断,往往没有通胀,对应的是各类旁氏信贷的暴雷和资产泡沫的破裂。

回到正题,前面的也都是极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后的表现,其实还有一条暗线就是财富结构,我们知道传统经济危机是因为居民财富不足够消费对方生产的商品导致的,假设财富结构到2-8的时候,即20%的掌握80%的财富时出现危机,而凯恩斯主义其实有两个工具来干预这种过程:

1)增加政府购买,即拿所有纳税人现在的钱和未来的钱(政府债务)去增加开支,如果税收设计的好,比如向高收入群体征税,开支效率高,比如直接福利给穷人,那么这种是有助于修正财富结构的,代价是政府负债和长期对富人阶层征税的难度(资本无国界)。其实这种干预阻力太大,货币都是自上而下传导的,富人也会因为高税负而转移到税收更低的地方,结果就是政府负债上去了,但税收没上去,结合返还效率如果存在损失,那么还不如把财富留在居民身上别折腾。

2)鼓励市场借钱,80%人你只有20%的钱,消费不了?可以啊,借给你啊,其实就是鼓励居民花未来的钱来缓解短期的消费不足和刺激经济增长,然而这种做法代价比财政赤字货币化还大,居民杠杆越来越高,现金流一旦受到冲击,就可能点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好处是风险是未来的,假设以前的财富结构极限是2-8,那么现代金融加杠杆的游戏下,可以到2%的人占据120%的财富,另外20财富时其他人未来几十年要还的债。

总结起来,全球鼓吹放水,谁又能做到高效返还给普通人,多数因为分配环节的问题,导致财富流向集中,越有钱权的人越能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更好的分配,普通人最后承接的大概只有集体的债务和越来越不值钱的货币,收益集既得利益者拿走,代价则转移到普通人身上,所以千万别觉得举债续命普通人能吃到多少好处,多数时候你才是那个代价。经济周期其实一直存在,背后的核心问题就是财富结构失衡,极致的凯恩斯主义只是增加了市场极限的上限,并且把风险延后,两种工具下,看不到传统大萧条的市场出清,换来的是长期缓慢的钝刀割肉,今天割一点明天割一点,代价转移一点,最终在最薄弱的地方还是会爆发新的危机,比如脆弱金融体系的金融危机,政府连续失信和货币购买力丧失的恶性通胀等等,唯独资本全球化的既得利益者永远不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