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近期表现牵动各方神经,是在宏观调控层面有货币政策「放大招」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之下,陡然而来的人气爆棚,重现了久违的「牛市」特征。已有国庆长假前的迅速升温局面,节后开市再作前瞻,可能会面临什么情况?应注意和警惕什么?这方面众说纷纭。
我虽已从事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工作几十年,也十分关注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股市状况,但实话实说,决不具备对股市行情做短期预测的能力。我也不认为大多数「股评家」具备这种能力。试想,如果谁真的可以有充分把握做出股市的短期准确预测,那他还有什么必要性和持久动力出头露面、花费精力做那种「股评家」?恐怕早就「没事偷着乐」在股市中去「闷声发大财」了。我本人之所以愿意应约写此短文,主要是基于研究者的习惯和责任,要对公众关心的事情,试作一些与股市相关基于独立思考的「定性」式讨论,希望对于关心股市的读者,多少有些参考作用。我的基本看法如下:
一、股市存在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其客观要求。虽然这些年股市表现确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但绝对不可能如个别发言者所说,「干脆关掉」或者「推倒重来」。我们需要「跳出股市看股市」,来理解和认识其所具有的对优化资源配置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性质。股权投资式「直接金融」比重的提升,必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趋势。
二、如何看待中国股市的「晴雨表」作用和「牛短熊长」。需要正视:股市在发挥资源配置中的能动作用和人们所期待的相关多维度有益功能时,其对于总体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作用,是仅就长期表现而言的。短期股民「用脚投票」表现的市场波动乃至剧烈震荡,都无任何直观的「晴雨表」意义——特别是在中国股市的规范程度、成熟程度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进而应知,股市长期表现的决定性因素,是在于经济基本面的可持续发展支撑力如何——就此而言,前些年中国股市长期在3000点左右徘徊,屡屡让人失望,至少是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基本面支撑力的不足,及其引出或伴随的「信心」「预期」的支撑力不足——这就有了长期视野中「晴雨表」式的提示意义。在这个认识框架下,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我国股市特征具有较鲜明的「政策市」「消息市」「板块轮动投机市」特征,总是「牛短熊长」,一旦「牛」出现,主要还是表现为「政策牛」「资金牛」「刺激牛」的短过程。
三、本轮行情的正面效应及其直接的促成原因。此次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政策大招」,带出股市的「牛」相,还是首先要知道,其「政策牛」「资金牛」的动力成分较大。但对这次政策发力的必要性,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它有利于我们以短期的有作为来衔接中长期目标,在应做出的努力之中承前启后地形成促使总体经济运行提升景气、提振人气的正面效应。这不仅与早已强调的扩大内需政策取向形成呼应,也与美联储降息的时机因素、国内于前面已推出的一系列优化结构、支持投资与消费的政策措施的铺垫因素,产生值得注重的合力。
四、前景展望:有待以短期的增量政策和中长期的改革攻坚去对接「慢牛」。本轮新的「牛市特征」出现后,一定会有「多头」方面的跟进加仓,也一定会有「空头」方面的「解套离场」与「获利回吐」,那么这两方对冲博弈的结果将由什么决定?短期看,有无进一步的增量政策措施跟着「货币大招」出台?10月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体现了这一方向;中长期,则将在市场波动乃至震荡、洗牌中,看如何落实好二十届三中全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攻坚克难解放生产力——形成以经济基本面和普遍预期向好支持股市出现理想中的「慢牛行情」,需要有「新质生产力」支撑新局面。原则上讲,我们当然都希望中国股市是个相对健康、较为沉稳的「慢牛」,都不愿意这轮行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但这样一个「慢牛」前景的出现,可是要紧密联系着后续的政策性「增量」操作的,更是紧密地联系、并最终决定于中国资本市场和总体的制度创新,要力争在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
作者 贾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
编辑 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