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董秘不懂ESG?

2024-07-15财经

ESG风潮下,A股上市公司「争相」披露ESG报告。

K公司是A股一家营收和市值均不到百亿的制造业企业,且涉及「出海」业务。

董秘老王看到同行已发布ESG报告,内心有点慌,决定在新一轮财报季披露K公司的ESG报告,「赶超同行」。

一、项目启动

ESG报告编制工作启动伊始(年报发布前3个月),老王并未组织召集相关部门人员作动员,只是给下属小李「3条指示」:

1、公司在ESG项目上的预算很有限,没钱找外部服务机构,只能由你带领公司人员编写。

2、公司规模不大,首份ESG报告,外界关注程度应该不会太高,只需要完成对外披露,不追求质量。

3、同行ABCD这几家公司去年的ESG报告,也就二三十页,我们肯定比他们写的「厚实」。ESG报告就是品牌宣传册,你们要多写好的,尽可能「包装精美」。

二、报告编制

小李作为董秘之下ESG项目的第一负责人,并未第一时间组建ESG报告编制小组。独自抓耳挠腮,参考同行过往的ESG报告结构,花了一周时间梳理了一份K公司ESG报告框架。

之后,小李组织总部各职能线条人员成立ESG报告小组,并传达了董秘的3条指示,按照报告框架给各个职能板块的参与者「分派任务」。

然而,各成员并不知道ESG是什么,更别提编制报告了。没有预算资金支持专业培训,大家只能在网上查查资料、参考同行的报告。

短时间内,很多人只是了解了同行的报告,并未真正理解ESG信息披露的逻辑、要求、注意事项。

信息收集梳理环节,小组成员也没有进行太多的研讨与调研。

1、实质性议题梳理评估中,大家只是模仿同行报告,没有开展利益相关方沟通调研。

2、由于参与编制报告的只是总部人员,但K公司总部、分公司、各生产基地的同一职能条线都是各管各的,且在某些议题实践中的管理体系、路径并不相同,很多信息并不是完全互通、共享。因此,大家只是把总部的信息梳理清楚,并没有收集汇总分公司、各生产基地的情况。

整个报告编制过程,参与者普遍本着「只讲好,不讲坏」、「无中生有,人无我有」的原则,「照葫芦画瓢」。

三、报告审核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ESG小组终于拼凑了一份「厚实」的ESG报告。

老王收到报告后,并未提出太多意见,只是皱着眉头说:「同行都没有披露任何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数据,我们如果披露这么多,将泄露公司机密,赶紧删掉」。

然而,在这一个多月的学习接触中,小李们知道量化的关键绩效数据对于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于是,双方发生了激烈讨论。但是,老王坚持己见。

无奈之下,ESG小组只能删除辛苦整理的大部分数据,留下寥寥几个看起来很重要但实则与公司ESG绩效毫无关联的数据。

四、报告设计与发布

由于经费有限,小李找了一家没有任何ESG报告排版经验但报价低廉的广告公司,只是要求:排版设计以「华丽」为首要原则。

3天之后,小李收到广告公司的报告,并没有认真校对,第一时间发给了老王。

老王看了一眼报告,说:真漂亮,挺好!也没有认真审核,直接提请董事会审批。

因为ESG是个「新鲜事物」,董事会成员其实也不了解ESG,觉得报告很精美,对公司品牌宣传有利,集体表决通过。

一周后,K公司ESG报告悄无声息发布在交易所信息披露平台,但并未如其报告所列举的:在公司官网、官微等公开渠道可以查询到。

五、报告披露后

有一天,一名投资者在K公司的互动平台上留言:

1、贵司ESG报告有十几页内容的大标题出现明显的错别字,似乎没有校对?

2、实质性议题矩阵图只有数字序号,没有议题标签,数字究竟代表哪些议题?

3、同一个数据指标怎么和公司年报披露的数据不一致?

4、报告里将近三十个议题都描述得很好,哪些才是贵司的核心议题?

5、怎么都是描述性的内容,关键绩效数据如何?

6、贵司去年发生好几起重大环境问题行政处罚事件,在报告中怎么没披露?

……

然而,时间过去三个多月,这名投资者仍未看到K公司针对ESG问题的答复。

自ESG报告披露后,K公司股价已暴跌40%。

在新一轮ESG评级结果更新中,数十家评级机构一致性给了K公司「B」级。

看着同行「BBB"「A」等ESG评级。董秘老王陷入了深思。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