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谈一谈世界上第一个(我觉得)能称得上「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东西是怎么来的。希望能对题主有所启发。
我要说的是下面这件东西,造于1949年,你可以在伦敦的科学博物馆看到它。
这东西的学名叫「货币性国民收入模拟计算机」(Monetary National Income Analogue Computer,简称MONIAC)。
说是计算机,其实是用水管连接了一个水泵和几个水箱,用水的流动来表示货币在整个经济体系内的循环。
在图中,国民收入首先有三个去向:通过税收流入政府,通过储蓄流入社会闲置资金,消费开支。
流入政府的钱,以政府开支的方式流出;流入社会闲置资金的钱,以投资的方式流出 。它们跟消费开支一起,汇集成了国内总开支。
通过进出口贸易,国内的一部分资金流出国外,外国的一部分资金也流进来。
国内总开支加上进出口净赚的钱,变成了新一轮的国民收入,进入循环流动。
这其中利率像一道阀门。利率越低,则有更多的社会闲置资本会转化为投资。
这玩意为啥要叫「计算机」(computer)呢?因为最早的如今意义上的计算机ENIAC于1946年才被发明出来,而且是用于科研和军事,离商用还差了一大截。
而这玩意1949年就造出来了,那个年代谁也没料到后来「计算机」会用来指代一种特定的电子设备。
并且,最早的计算机简称叫ENIAC,这台机器的简称叫MONIAC。从起名上你可以看出来,造它的人对它寄予了厚望。
上世纪40年代的经济学还没有充斥各种数理模型。「计量经济学」也才刚刚萌芽。成规模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完全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现在熟知的、统计GDP的那套体系,到1953年才初具雏形)。
也正是在那种情况下,有一小撮学者对于将一个国家的各类经济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让它们变得可计算、可预测,甚至可控制,抱有极大的热情。
这一小撮学者中的其中一位叫做威廉•菲利普斯,正是他造了这台机器。这可以算是,对于定量地分析宏观经济的早期探索。
所以官方文献中称它为「菲利普斯经济计算机」(Phillips' Economic Computer)。
翻开任何一本宏观经济学教材,都会发现有大量篇幅在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提出菲利普斯曲线的人,其实就是造了这台机器的威廉•菲利普斯。
1958年,菲利普斯对英国自1861年以来的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后来的经济学家将这个发现延伸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关系上:一般而言,失业率越低,通胀率就越高。他们将这个关系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的人生其实非常传奇。他是个新西兰人,1914年出生,23岁到英国学习电力工程。二战爆发后,他加入英国空军,做了一名航空工程师,被派往新加坡支援我们的抗日战争。
后来,他被日军俘虏,跟狱友学了中文(是的,他是个中国通,晚年痴迷中国文化,可惜1975年就去世了,不然看到改革开放的盛况应该很高兴)。
1945年二战结束后,菲利普斯退伍并去了大学进修。
从那时起,他一直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和任教。这台「经济计算机」就是他在学生时期的作品。
他原先是工程师。我隐隐觉得,造这台机器体现了一个工科男的浪漫,如果放在今天的B站上一定能收获大量粉丝。事实上当年系里的教授们也很吃他这套,这也促成了他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是宏观经济学的开端。
宏观经济学的早期发展,得益于一帮小圈子里的人互相启发,他们都是凯恩斯的粉丝。
1937年和1938年,约翰•希克斯和阿尔文•汉森分别根据凯恩斯书中的观点,提炼出了相对简明的数学模型(IS-LM模型,但仍不怎么友好)。
当时试图从这本书里提炼观点,以比较简明的方法地呈现的,不止IS-LM模型一种。菲利普斯这种造一个物理模型(类似于我们现在画一个思维导图)也算是一条路子。
我看了这道题下的其他回答,很多都是框架图。菲利普斯的这个做法可谓是后来所有框架图的鼻祖。
他构建这个模型的方法大概是这样:
1. 明确经济中的实体:政府、金融机构、居民、企业、外国。它们各自的目标不同,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2. 这些实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货币和商品是怎么在它们之间流动的。
3. 这些关系和流动的「阀门」是什么:比如利率,就起到了对投融资活动的调节作用。
具体的细节,其他回答已经讨论得很详细了。类似地,你也可以照葫芦画瓢画出这种图:
我想强调的是背后的思想,为什么「菲利普斯经济计算机」会有特别的意义。
对经济活动进行量化和计算,我觉得这是每一代经济学家共同的愿景。
早在17-18世纪,牛顿开启了科学革命后,就有一些人思考:既然自然世界的运转服从统一的、可计算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的运转是不是也这样。
这开启了经济学研究的篇章。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了经济学家一些希望,也让计量经济学发展起来。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就颁给了计量经济学的先驱。
所以当题主构建自己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时,可以这么思考:
GDP增长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菲利普斯曲线提示我们它俩正相关)
如果我要拉升社会融资规模,需要把利率降到多少?
哪些指标可以反映银行系统面临的风险,如果现有的指标不够我分析,我可不可以自己造一个?
当你持续这么思考时,就会发现自己的进步。因为市面上那些靠一个框架图、几个箭头、加几句主观描述的东西,已经说服不了你了。
你有可能会进入一个接下来的阶段。就是不再依靠「XX分析框架」来想问题,而是关注那些反常的数据是否预示着你未曾料到的经济规律。
达到这一点,也就有了一名优秀的宏观经济学家应具备的素养。
最后,如果你关注国际经济学和外汇市场,可以瞅瞅现在的宏观经济学家都在研究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