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西方历史上有类似于常平仓的制度吗?

2021-04-28财经

常平,长期平衡意。西汉中期开始的一种正式调节米价的方法。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汉宣帝时大臣耿寿昌首创。也特指常平仓。

汉武帝时期,工商业官营政策暴露出诸多弊端,昭帝时期就引起了较大非议。在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的盐铁会议上,众臣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导致了「罢郡国榷沽」的结果,但其他各项仍未罢除。

汉宣帝亲政后,继续整顿这些政策,曾于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九月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之。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由此可见,工商官营政策在昭宣时期虽然仍在执行,但经过整顿,这些政策的一些弊端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有效抑制,这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

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正月,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便在向宣帝奏请,在边郡设立常平仓,以供给北部边防之需,减省转输漕运之费。「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

耿寿昌的改革方案很快收到成效,漕事因而畅达,他便又下令在边郡各地筑造谷仓,于谷价低时加价籴入、价高时则降价粜出,以平抑谷价,调剂各边郡的谷物供给,名曰「常平仓」。常平仓的设立,是以国家的财力为后盾、以改变市场供应量的手段来达到稳定谷价,调节市场的目的。

这样既能减轻过低的谷价对中小农户的伤害,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又使国家常年掌握着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能够维持边防的稳定。百姓得其便利,国家也得以安定,一举而两得。

设立的「常平仓」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大谷仓一太仓和甘泉仓都充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

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对边疆的粮食储备产生有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以上内容,多来自网上。

常平仓具有时间与空间大跨度、丰灾年平抑物价的调节的作用,因此也只有依靠国家强有力的组织才能施行,只能在地域大国才能施行,也才有价值。西方历史上没有「常平仓」制度,和它们社会落后,地域狭小零碎,类似于自给自足有关。

包括中东欧洲的西方,在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子孙西征之前,几乎都还是处在茹毛饮血阶段。就是较近中东的通常认为整个欧洲中较先进的所谓拜占庭,都还是教会部落。

就是西亚中亚这些广大地域,国家都还在雏形之中,更大范围内都是以游牧部落形式存在,过着没有定居的狩猎生活。自然无有大型国家组织,有愿望有能力能有调节丰欠的常平制度。

乏国伏尔泰对此有类似说明,想想那里五百年前连识字的人都没有,又哪有国家?自然就无从谈起常平制度了。伏尔泰的这些话,招致公知的诋毁。其实,指明欧洲落后的并非伏尔泰一人。

伏尔泰之前,公元16世纪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教授安西拉声称:所有的古代历史都是中世纪编造的。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让·哈尔端(公元1646—1729年)宣布:所有的「古代」文物和文献都是在12世纪以后被创造或伪造的。请注意时间,两位专家学者都是相当于中国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人,不是现在的人,他们对那个时期伪造历史可以说是见证者。

公元17世纪初,欧洲不同宗教、不同地区、不同利益之间发生了一场极其残酷的30年战争。最终,于公元1648年确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宣告欧洲民族国家体系的开始。新体系的确立,使教廷不再号令天下,民族国家至上,国家内部事务不再由外来干预支配。这一原则,大体上延续至今。

即便今天,西方叫做市场经济,仍然是有钱人任由市场左右物价,干么要为民思虑?就和今日阿三一样,新冠疫情暴虐。一瓶氧气,物价能飞涨十几倍,自诩最大的民主国家,可曾「常平」国?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