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折制度其实也是特务政治的一种,但特务政治的产生不是那么容易的
秦汉一直到唐初,门阀世家是政治上的主流,他们互相盘根错节,你任命的官员基本都是他们的人,而如果想从底层选拔人才作为沙子掺进去,人家根本不识字,也玩不过那些弯弯绕,等于没有。所以在门阀制度下,特务政治是缺乏土壤的。
到了宋朝,门阀消亡,而科举的普及和市民化的出现,识字率开始向底层人士渗透,特务政治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剩下的就是开始尝试。但宋朝本身问题一堆,军事、民生等上面矛盾不断,整个宋朝时期就是在这些问题上面纠缠不清,加上宋朝富养官的政策,所以宋朝对特务政治不感冒。
元朝不提,短命王朝,上层忙于内斗,底层苦苦求生,根本没有任何政治纲领能够稳步实行。
到了明朝,因为元朝的缘故,大量读书人散落于民间,民间人士在识字率上又提升了一段。朱元璋痛恨贪官也不再有富养官员的政策,特务政治的条件已经成熟,所以朱元璋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尝试。锦衣卫作为明朝政府的特务机关被正式建立,并成为一个政治力量加入了朝局。但明朝在特务政治的尝试上走的很坎坷:锦衣卫-东厂-西厂-大内行厂……跟套娃一样层层不休,为什么?还是因为人心的问题,锦衣卫一定可靠吗?锦衣卫不可靠,那东厂就可靠吗?西厂呢?
所以明朝在特务政治上一开始就走错了,虽然这是试错的必然。明朝特务政治的缺点就是把特务明化了。尽管锦衣卫做事可以不经过百官,可以隐秘行事,但锦衣卫也好,东西厂也好,本身就是明摆着存在的,既然存在,就有迹可循,可以拉拢,可以腐化,甚至可以谋杀。因此尽管各大作品中明朝锦衣卫的存在似乎很牛逼,东西厂江湖闻之色变。但现实里锦衣卫也好,东西厂也好,很快就沦落为朝廷斗争的工具,失去了设立之初驾驭百官的目标。
所以到了清朝,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在发现锦衣卫不好用之后,很快就放弃了,改成了密折制度。密折制度有几个好处:1、密探没有品级,也就是任何人都可能是密探,你不知道你身边谁是密探,所以官员之间就难以结党。毕竟你很难去用心结交一个你自己都不能信任的人。2、密探和皇帝是单线联系,所以密探也不知道自己身边还有谁是密探,因此他如果写不实的内容或者上报不及时,就很容易被问责。3、最重要的,密折制度让官场对皇帝从此透明。
官员结党营私,欺上瞒下,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皇帝很难对于下级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所谓天高皇帝远也就是这个意思,皇帝能了解的,只有朝堂上官员们汇报的,还有一些地方大员们上报的内容。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层层筛选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清朝之前很多奏折可以轻易的被某些大臣摁下不报。但密折制度之后,这些挡在皇帝眼前的帷幕都消失了,官场上官员们私底下的小动作被皇帝尽收眼底。
这也是为什么清朝的官员们仿佛都是木偶一般。因为皇帝设置官僚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向下贯彻自己的意志,达成自己治国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中,皇帝就是大脑,官僚就是四肢和躯体。中国从秦到清一路走来,大环境逐步封闭,逐步僵化,本身就是因为对于皇帝而言,有自我意识的四肢和躯体是不应该的。清之前的皇帝们的种种制度改革,都是在和有自我意识的躯体做斗争,而这一切的斗争结果,就是在清朝达成了目的。满清成功的做到了四肢按照大脑的意志起舞,从此万马齐喑。
所谓封建王朝的巅峰,就是这种黑暗、压抑和僵化,这就是自秦以来,中国所有封建君主追求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