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在泰国旅游的经历。
在泰国旅游之后,总会有一个疑问——泰国曾经比中国还早融入世界,也比中国还早体验「现代化社会」的滋味,为什么如今展现给大家的,是一个落后的形象?其中印象很深的几个点是——
●由底层家庭造就数量庞大的「人妖」群体;
●芭提雅依附美国白人老头「退休金」的庞大「租妻经济」;
●国际大都市曼谷糟糕的城市建设;
●修了46年的曼谷素万那普机场。
这些都让我感到很神奇,是怎样的政府和领导人,才会让自己国家的男子汉因为贫穷而自我阉割去当人妖,让本国的姑娘、人妻、人母成为「被租赁的商品」。并且整个国家社会把人妖、租妻当成国家特色宣扬。让自己的城市数十年如一日,让发展速度如此之慢?
当时的泰国导游,是个入泰第三代华人。他给我们介绍泰国的制度风俗,就讲到他们前皇帝 普密蓬·阿杜德 提到的 「适度经济」理论 ,按照这位导游的理解就是——「泰国人民不需要过太富足的生活,过得差不多就行了。」
这位泰国导游对「适度经济」理论的解读,似乎代表了泰国老百姓对这套理论的基本看法。当随团的其他国内同胞,向这位泰国导游请教:泰国人为什么喜欢当「人妖」?为什么愿意当美国退休老头的「出租妻」?泰国的姑娘为什么热衷于卖淫?等类似问题时,我多少有点觉得我们国内的同胞,有点「何不食肉糜」式的天真和烂漫。这位导游笑嘻嘻地回答之后,脸上又会有一丝落寞,我清楚地记得他喃喃地说了一句「有钱,谁愿意干这些呀?」
回国后,我开始找书和文献来看,发现这个「适度经济」理论「穿着」许多「好看的外衣」。比如,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安南就曾经这样评价前泰王的适度经济理论——
「普密蓬陛下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在推动全球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陛下的适度经济理论强调适当、负责任的消费,强调经济政策抵御外部危机的弹性,这些在今天快速全球化的时代尤为重要。」安南把这个理论的精髓概括为 「适当、负责任的消费」 。对于这样的评价,我们很难发现这套理论背后的真相。
随着对泰国近现代史地深入了解,我有点庆幸,幸亏这位前泰王提出了这样的理论,无意中帮助了我们中国的快速崛起。
事情从20世纪70年代末说起——
那时候的中国大陆,刚刚经历完「十年浩劫」,百废待兴,可是面对前路漫漫,我们很多人是迷茫的。环视亚洲,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
当时,日本是亚洲第一经济强国、世界老二;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被称为「四小龙」。而我们中国大陆呢?很不幸,经济水平甚至赶不上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
如果翻阅历史,我们会找到一个关于那时中国大陆经济落后、人民贫穷的「段子」——当时,在深圳,甚至出现不少被称为「二奶村」的聚落。一些在香港的社会下层男人,跑到深圳「包二奶」。他们在香港从事着苦力工作,每个月一万元的收入,在香港住公屋、劏房。而那时候的中国大陆,公务员、教师月收入不过100元。这些香港下层男士,在深圳可以买一套很大的房子、养一个年轻貌美的大陆女子,于是在香港和深圳各安一个家。这段历史,和今天我们在泰国看到的「租妻经济」并无本质差异。而与泰国不同的是,几十年后,深圳成为世界顶级城市,房价暴涨。这些香港下层男士大多和「二奶」分道扬镳,把房子一卖,又赚了不少。感叹自己是「白嫖」。这个段子,恶意满满,也许是失落的香港人为了羞辱中国大陆而大肆传播。
言归正传,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亚洲第一经济强国日本,正在考虑它的未来。当时,美国社会还没有意识到日本的威胁,因为当时美国的头号敌人是前苏联。而日本则野心勃勃,谋划着如何「卖掉东京」而「买下整个美国」。当时的日本,重化工业、轻工业都是世界一流,堪称世界工厂。可是日本地小人多,发展空间不够,同时,要想超越美国,必须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
其实,日本人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套 「后发国家」的崛起方法论 ——聚焦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以及全要素(即技术进步),先借助外国资本向本国廉价劳动力要「红利」,让本国国民钱包鼓起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这是第一步。 然后运用积累的资本激活土地要素,发展房地产,并通过房地产和资本的结合,不断做大本国金融杠杆,增强国民财富效应,提升国民生活品质、增强国民综合素质。 这是第二步 。加大科技创新研究,实现产业提档升级,不再依靠美国,具备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以本国为核心的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从而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这是第三步 。
纵观战后所有后发国家,西欧、日本、韩国等,以及后来的中国大陆,都是遵循这一套路。
20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已经开始其第三步了。这一阶段,它要在本土发展高端产业,就要把重化工业、轻工业或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于是,日本人规划了著名的「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 简单地讲, 日本把产业链分为三段:上游是产品研发设计、中游是产品生产、下游是产品加工组装。「亚洲人的事情由亚洲人自己解决」,日本在那时候是渴望摆脱美国的控制的。于是,日本把实行雁行模式的地理空间完全布局在亚洲。上游留在国内,中游转移到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下游加工组装业务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
为什么日本在1972年,在欧美阵营中,率先同我们恢复邦交正常化?原因也在于那一时期的日本政治精英已经在谋划雁行模式。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大陆迅速被日本列入了第三梯队。
对于我们中国大陆而言,日本转移下游加工组装业务给我们,并不是什么出于善心、做好事,而是为了实现日本的「亚洲霸权梦」而已。只是,在客观上,后来帮助我们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当时,和我们同台竞争的,有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都远离亚洲大陆,开展加工组装业务匮乏资源、人口等。其中,同处亚洲大陆,泰国是强劲的对手。
而此时,前泰王普密蓬提出了「适度经济理论」。普密蓬提出 :
泰国要打好基础,然后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国家要实现各个行业的均衡发展。这句话反复读,没有错,逻辑清晰,很有道理。可是,却在泰国社会的资本积累还未充分完成之际,泰国老百姓的财富效应还未显现之前提出的。
既然是各个行业均衡发展,泰国就没有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承接日本转移的加工经济。泰国王室甚至建立起3000多个皇家项目,几乎都是农业项目,美其名曰是「帮助小农户提高自身竞争力」。
泰王提出了「适度经济」之后,泰国国家智库们马上行动起来,开始包装这一思想,并形成了如今的「适度经济理论」,并写进了宪法。如果仔细追溯历史,就会发现 「适度经济理论」 的前身是 「适度经济哲学」 , 「适度经济哲学」 的前身是 「自足经济」方针 。
思潮的最原始模样,往往最能反映提出者最初的动机。前泰王是要在泰国搞「自给自足」的经济内循环。而几百年前的大清,搞闭关锁国,倡导「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又是出于什么原因?相信大家在中学时期,学过中国历史的,都知道。
按照包装成为完整理论的 「适度经济」 理论,前泰王提出了「个体消费不能一味追求奢侈享乐」。就这样,从国家层面,把人民追求更高水平生活品质,也就是美好生活的诉求,称为「奢侈享乐」。
这一经济理论的提出,泰国很快就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雁行」布局中,失去了国家强大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泰国大米、泰国旅游成为其优先发展项目。
这样的发展思路,虽然让泰国的经济也实现了短暂的增长,可是泰国也由此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自20世纪 90 年代末期以后, 泰国长期处于经济增长低迷的状态,GDP 增长率一度低于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
泰国经济越来越弱,终于在1997年,被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狙击,遭遇金融危机,国家陷入动荡。然而,泰国却没有反思,反而更加倡导其「适度经济理论」。并组织了文人墨客进一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论述其「适度经济理论」的正确性。 其逻辑就是:你看,泰国经济多么脆弱,我们更要倡导各行业均衡发展,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筐里,才能抵御住金融危机的冲击。
这一逻辑看起来,一点问题没有。可是,经济发展不同做「文字游戏」,文字写得多完美、正确,可是却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最终只能给国家带来贫穷和落后。
几十年后,中国大陆抓住了这次机遇之后,实现了跨越式进步。当年深圳「二奶村」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历史。今天的深圳,已经是科技创新之都,甚至让中国香港都逊色不已。
而泰国依然是那个泰国——人妖、租妻、红灯区的存在,依然是外国人对泰国的大部分印象。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大,只有强大,我们才能够让老百姓富足起来、挺起腰板,才能获得国际的尊重。
历史总是在重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部署。今天的中国,也面临着几十年前日本人的场景,而形势更为险恶(具体可参考鄙人另两篇回答)。
我们进入了第三步,如何实现产业的转移?如何实现向科技创新要「红利」?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如何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上一次的日本,已经失败了。
这一次,我们不能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