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31岁想从银行公司线改行做律师,想听听大佬们的看法,求指导。?

2021-01-14财经

今年是我做律师的第三年,是我毕业参加工作的第十一年。在过去的十一年里我换过好几份工作,跨界好几个行业,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将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算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次总结,也希望对初入职场的朋友、在银行柜台苦苦挣扎的朋友、希望进入律师行业的朋友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入银行深似海
我2010年本科毕业,学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现在看来那是中国经济最好的时代了,经济飞速发展,金融机构疯狂扩张,整个国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国贸属于经济类的专业,所以毕业时班里几乎一半的同学进了银行,另一半去了证券公司。
我本科毕业没有直接工作,而是选择考了中山大学的研究生。中大大部分专业研究生都只需要读两年,读研的日子一眨眼就过去了。毕业的时候,我本来没有打算将银行作为找工作的选项,因为很多同学本科毕业就去银行干了,读完研还去银行总感觉白读了。但是那几年银行业绩好到爆炸,然后也问了在银行工作的同学,得到的回答是银行待遇好,收入高,工作稳定。
那个时候自己觉得,工作不就是挣钱么,有钱赚就行。于是2011年在银行秋季校园招聘的时候就去投了简历,网申的时候还挺纠结的,因为在求职意向中有公司机构、行政等备选项,自己也不知道选哪个。后来才知道这种纠结其实是多余的,因为不管你选什么职位都要被发配到柜台去数钱。当时沾了学校的光,简历初筛基本都能通过,后来的面试也很顺利。我一直向别人吹嘘我只用了一分钟就进了银行,因为整个面试流程面试官就让我自我介绍,时间不能超过一分钟。后面也没有二面,直接就进入体检环节,10月底就发OFFER了。
签了银行的工作之后,我就开始放飞自我了,也不想再投简历,也不想再去面试,包括新华社江苏分社的复试也放弃了。余下的时间就是天天玩,所以那段时间过得很逍遥自在,但是那段时间的逍遥需要用后面若干年的苦逼来偿还。
国有银行地级市分行关系户很多,其实也不光银行,几乎所有的国企都是如此。如果你不是关系户,那么你的银行生涯可以确定地要从柜员干起。柜员就是银行最底层、最没技术含量、最消耗体力和精力的工作,做的时间长了很容易把人做废。
银行柜员的日常工作就是存钱、取钱、办卡、卖银行产品。可能现在很多工作已经被手机银行和电子设备取代了,所以柜员的工作会轻松得多。我那时所在的营业网点可以说是全无锡最忙的网点,早上七点多上班接库包,然后准备营业。每天还没开门就已经有一群大妈大爷在门口排队了,大多是存单到期后转存把利息取出来,然后领一瓶油;还有一些是名下有很多套拆迁房,拿十几个存折来一个存折存几百块钱扣水电煤费用。大概就是诸如此类的业务,我们每天就像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各种射手,拼尽全力也挡不住滚滚而来的僵尸。基本上从上班到下班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去撒泡尿都会被客户抱怨,吃个午饭也就20来分钟,吃慢了还要被行长说。吃完饭是不可能有午休的,不管你有多困多累,必须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通常银行是四点多钟关门,但是这并不是说你四点多钟就可以下班了,因为关大门后你得先把大厅里排除的客户扫干净,然后清理一天的账目,交叉核对一天的流水,把现金装箱等运钞车来运走。等所有这一套流程做完,差不多也得6点左右了。从上班到下班十一个小时,比富士康没好多少。
客户来柜台办业务你得举手示意,笑脸相迎,你好欢迎光临,请问需要办理什么业务,客户办完业务你得笑着说慢走欢迎下次光临。银行柜台属于服务性工作,这样要求当然无可厚非,但前提是来办业务的人值得你礼貌相待。到银行办业务的人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可能你遇到的人素质低下,态度恶劣,此时还要笑脸相迎就有点违背人性了。可是会有神秘人来暗访,如果你没做到前面说的那一套动作就会被通报和扣钱。关键有的客户自以为是上帝,一点屁事都要去投诉,银行柜员也只能昧着良心向他们道歉。还有的客户要冲进来打人,幸亏有防弹玻璃隔着,真是坐台一日阅尽人间百态。
与身体上的劳累相比,最让受煎熬的是心理上的憋屈。那会银行的提拔制度极不公平,有什么好事都让关系户上,完全不给普通员工机会。入行之前我预期是做半年柜员,心理底线是做一年柜员。结果进去后第一年不让我们竞聘其他岗位,第二年说我们不符合要求,第三年让刚入行的关系户走后门,反正就是不让我们上。关键是在银行做久了会与外面的世界脱节,专业知识全丢了,又丧失了应届生的身份,柜员这个工作也不会给你提供工作经验的加持,所以做得越久人越废。每一天下班都感觉自己又贬值了一点,就像一只跌跌不休的垃圾股。在那三年之中,我无时无刻不想着辞职,也投过简历也拿到了一些机会,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也就没有辞职。
关于柜员的苦,前人之述备矣,比如【三年银行生涯我所经历的一切】,我在此就不想再啰嗦了。感兴趣的可以去问问在银行做柜员的朋友或者去网上看看银行柜员吐槽的文章。
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
在父母那一辈的认知中,银行柜员是一个理想的工作,风吹不到雨打不着,工作稳定收入高,西装革履走路带风。如果倒退个二三十年,这种认知也许没错,因为那时的人们有一份正经工作能混个肚圆就算出人头地,人们热衷于进国企,哪怕是在里面扫厕所也自觉高人一等。但是改革开放几十年,社会价值观更加多元,工作不再只是解决温饱问题的保证,更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是付出最多时间的领域,如果不能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那人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失去了意义。
在银行的那段时间,一上班就分分钟想辞职,一下班就玩电脑,日复一日时间混得很快。想做出改变,却又无处着手。其间想过考一些证,注册会计师因为太难而放弃,准备司法考试因为内容太多而放弃。只考了个证券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但含金量低并不会为找工作提供多少筹码。主要还是因为当时边工作边考试,学习的紧迫性和动力都不够强。
那时也想着要去找找其他工作,但是投了很多简历都石沉大海,获得的一些面试机会都是自己不太中意的,拿到的OFFER也都是P2P相关的。因为2014年左右互联网金融开始火,很多放高利贷的都学到了O2O的模式,还有一些骗子公司也进入这个赛道,市场上以XX理财、XX财富、XX资本为名的公司如雨后春筝似地涌出。我去e租宝面试过,去海银财富面试过,也去诺亚财富面试过,没有去的原因一是觉得这些公司超高的利息是不可持续的,二是自己土鳖出身没有什么高净值的亲朋好友,去卖理财产品也很难。
在不断地碰壁和纠结中,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虽然自己知道不能一直这样混下去,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真正使我做出辞职的决定的是入行第三年的竞聘,在群面的环节几个刚入行不满一年的员工全程没说几句话,更没有表现出超群的领导力,但是却在群面中脱颖而出成为客户经理候选人,而公认为表现比他们好的却落选。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那几个人都是关系户。
跳下悬崖然后长出翅膀
在知道自己竞聘无望后我第二天就提交了辞职报告,当然是裸辞的。因为我如果不辞职可能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我无法接受自己在银行干一辈子柜员。投资和职业生涯都需要设一个止损点,拖延不决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
裸辞之后就开始找工作,和之前一样得到的工作机会不多,大多数是理财销售。当时我表哥的一个朋友在杭州创业,与人合伙创立了爱X贷。这个公司是做大学生消费分期业务的,2014年成立,之后获得了几轮亿元级别的融资,2015年正是风生水起的时候。我让表哥帮我推荐了一下,然后去杭州见了其中的一个股东,他把我推荐到了爱X贷下面的一个X理财。简单来说爱X贷是把钱借给需要钱的学生,术语叫资产端,而X理财则是去市场上融资,术语叫资金端。当时几乎所有的平台都面临资金端过剩,而资产端不足的情况。所以X理财就开始孵化一个内部项目,主要工作是对接或者创造消费分期的新场景。
团队最高峰的时候将近20个人,我们为了寻找新的业务可谓绞尽脑汁,我们前后设想了很多种消费分期场景,包括婚庆、广告、旅游等等。也通过各种渠道去拜访了很多客户,但最后落地的很少。虽然团队不大,但是应有的职能部门都有,可谓麻雀虽小五类俱全。在团队里我的职务是投行经理,负责去开发消费场景。自己之前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在杭州也没有什么资源,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虽然最后团队业务都没有大的突破,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创业者的生存状态,知道了创业维艰,学会了一家公司运作最基本的流程。比刚从银行出来时只知道数钱办业务算是离社会人更进了一步。后来因为团队业务没有起色,我就开始看其他的机会。
离开银行之后第二份工作是同花顺,对,就是那个做股票软件的。去同花顺也是因为自己一直对股票感兴趣,想进去看看有没有机会从事证券分析相关的工作,同时也能免费使用同花顺的各种高阶功能。去了之后发现同花顺并不生产资讯,它只是资讯的搬运工,各种高阶的功能似乎也没有什么用,也可能是自己用法不对。我们工作内容就是审核平台从各个媒体抓取过来的资讯,面对海量的资讯只能简单扫一下,来不及细读。但是天天读各种资讯下来使自己的阅读速度得到了快速提升,同时发现写一些财经类的文章也不是很难的事,后来自己就开了一个公众号。在同花顺也只做了几个月,主要是职位天花板比较低,通过审核资讯成为大V也不大可能。
因为在同花顺从事的是与证券沾边的工作,所以在换工作时我就有意寻找与证券相关的。在招聘软件中有一类工作叫证券事务代表(简称「证代」),一开始我都不知道这个工作是做什么的,但待遇看着还可以,主流的都在两万/月左右。于是我就投了海量的证代岗位,由于没有相关的经验得到的面试机会不多,但还是获得了几个。其中上海的一家公司觉得我在笔试环节表现很好,面试也不错,认为我比较有悟性就录用了我。收入没有达到主流水平,但是也差不多追平了之前在建行的收入。这份工作将我真正地带入了证券行业。
证代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上市公司(含新三板)信息披露、三会运作、投资者关系管理,还会协助董秘做一些行业分析和竞争对手研究的工作。如果是拟上市公司的证代,工作内容就是协助董秘配合中介机构把公司弄上市。我当时所在的公司有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子公司,还有一家子公司准备上创业板。新三板公司的运作没有上市公司规范,但是基本的三会和信披还是会接触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了证代的基本执业技能。准备上创业板的子公司因为集团内部不规范的财务操作导致上市过程终止,期间也配合中介机构做了一些工作。
证代工作对我最大的帮助是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欠缺,从事资本市场的工作金融知识、财务知识、法律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自己本科学的是经济类的专业,自己也对股票投资感兴趣看不少金融投资类的书,加上之前同花顺的工作经历,所以掌握了一些金融和财务知识。法律知识则几乎是空白。那会和公司的法务在同一个办公室,她一直在准备司法考试并且在2017年通过了末代司考。我觉得以考促学是督促自己学习的好方法,就想着考考司法考试。那时候正好遇上司考改革,一直传言非法本不能参加司法考试了,但也有传言说会给往届的非法本留个口子。我让法务的同事把她的学习资料全部给了我,抱着学习法律知识的目的就开始了备考。到报名的时候也很幸运,司法部给了我们这些非法本的往届生报名的机会。
准备法考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边上班边准备也很累,加上自己几乎是个法盲,所以学习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但是回过头来看,准备法考的那段时间也过得很充实,自己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备考当中,付出的努力远超高考和考研。因为自己很努力加上运气也不错,主客观阶段的考试都一次性通过了。通过法考未必会给你带来荣华富贵,但却可以给你之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专业基础。
通过法考之后一方面觉得花了那么大的精力不尝试一下律师工作有点遗憾,一方面因为律师的精英光环。因为之前的工作经验与证券相关,所以做律师后我就加入了一个团队做投资并购和证券相关的业务,主要是合伙人提携,收入嘛业务多的时候就多,业务少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律师行业的特点就是样的。但是与刚从银行出来茫然无措相比那肯定是好多了,再不济随便找个法务也不难,职业选择可以更自由。
人有时候是需要冒点险的,心一横牙一咬提交辞职报告,就像从悬崖跳下,在下坠的过程中长出翅膀。十年的工作转换,我悟到了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技能型的,一类是资源型的。前者比如医生、律师、设计师以及大多数理工类的工作,后者比如投行承揽、金融产品销售。如果你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也没有过人的情商,从事资源型的工作大概率会比较痛苦,因为各种KPI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如果你学习能力强,能吃苦,那么专业型的工作可能更适合你。了解这一点对于你选择专业和选择职业都非常重要,适合自己的选择可以让你少走十年弯路。而我用了十年的摸爬滚打才悟到这一点。
得实地还是求外势?
实地和外势本是围棋术语。实地指已经获得的利益,比如从工作中获得的收入、职位。外势则是指获得实地的能力,比如你积累的工作经验,学到的专业知识,积累的各种资源。常言道「人生如棋」,围棋思维可以应用在方方面面,用来指导职业选择同样适用。比如你不能在这个行业干两年,换完全无关的行业又干几年,就像下棋不能东一块西一块,否则彼此之间不能连接,很多块孤棋要同时做活是很难的。所以跳槽要么行业相关,要么职位相关,这样才能积累资历。
最好的工作是能够获得较大实地同时又能形成外势;其次是能够形成较大外势的;最差的是在边角苦活,只能得到很小的实地。第一类比如投行工作,本身收入就高还能积累很好的资源和专业能力,第二类比如律师,虽然前期收入普遍不高,但是也能积累资源和专业能力,在未来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第三类比如流水线工人,收入不高而且不能积累任何资源和能力,相当于在棋盘二路爬,只能获得很小的实地。银行柜员也属于第三类,只不过比流水线工作收入高一点,大概相当于在棋盘三路爬,是没有资格逐鹿中原的。
自己毕业后的这些年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走上了律师的道路。律师属于靠外势转化为实地的工作,前期收入比较少,需要积累专业和客户资源,慢慢地收入也就上去了。但是如何度过前期收入比较低的时间尤为关键,大量的律师在前三年就转行了,因为经济拮据且看不到希望,于是将有限的外势转化为了实地。表面上看似乎可以得出结论,熬过前三年的律师都成功了,其实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正确的说法是混得不好的都淘汰了,留下的都是成功的。因为行业内存在严重的二八效应,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律师并不容易,要么自带资源,要么超级勤奋,要么情商超高,要么运气超好。这几样总得占一样才行,否则做律师也就是赚个普通白领的工资(甚至还赚不到)。我有自知之明,属于一样都不占的,通过合伙人的业务合作得到了一些创收,积累了一些专业能力,但离一名成功律师还差得远。所以得外势还是求实地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越来越小的棋盘
棋盘纵横十九道,它是有边界的。如果棋盘是无限大的,那么永远都分不出输赢,弈者必须在有限的棋盘上围出最大的空。人生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在有限的人生里去完成特定的事情,学习、工作、结婚生子……。在30岁前你还有试错的机会,30岁以后试错的机会越来越少,试错的成本越来越高。当局十年,有随手而下的棋,有弃子,有无法做活的孤棋,获得的实地不多,形成了一定的外势。但是年届35孑然一身,棋盘上能落子的地方逐渐变少,也许把外势转化成实地是可行的选择。经常有人问我,你从银行辞职后悔过吗?我的回答是后悔没有早辞。虽然从银行辞职的这些年历尽坎坷波折,但我就是不喜欢过四平八稳的日子,就是喜欢折腾。毕竟人就活一次,生命在于折腾,也许只有历经跌宕起伏,尝尽人生百味,在你80岁回顾这一生时,你才有资格说这辈子真TM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