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汽车

还原日系集体造假:从「安全丑闻」到改革良机

2024-06-16汽车

本周,丰田汽车及日本其他造车公司所爆发的集体舞弊丑闻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使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声誉受到重创。

根据日本媒体消息,本周稍早前日本交通部官员出人意料地对这些公司的办公室进行了突击检查。这一举动通常只会在更严重的违法行为发生时采取。

随后的新闻风潮可想而知:

国际主流媒体使用了「安全丑闻」一词,也有媒体称之为「重大作弊」。

日本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更加严厉:「丰田测试丑闻再次玷污了日本汽车行业的声誉」、「日本汽车历史上不同寻常且可耻的一天。」

而在中国国内,见诸报端的标题往往是「工匠精神不在」、「日本制造神话破灭」。

但随着更多细节的披露,这一次以丰田为代表的骇人听闻的日系车舞弊事件,呈现出了不同的解读视角。

先来看一些披露的事实:本田在进行噪音测试时使用的车辆重量与规定的不同(虽然实际使用的重量比要求的更重);2014年,铃木在制动测试中未能重新测试,当时施加的制动力小于规定值(该型号已停产);丰田在模拟行人撞击时使用了65度的角度,而非规定的50度角度(尽管65度角度实际上会造成更大的损害)……

虽然这不是测试失误的全面清单,但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与曾经的「大众柴油门」事件完全不同:

在那起丑闻中,大众的高管故意规避排放测试,明知其汽车无法通过测试。而在已经披露的日系车集体舞弊案例中,则是完全可以通过测试。

寰球汽车通过渠道辗转联系了一位日本汽车从业人士,他表示:

日本汽车业虽然是世界汽车制造当中的重要力量,但实际上国内的相关测试标准并不是全球最新。

这与日本汽车制造业特殊的测试环节有关。按照相关规定,汽车等在量产前必须先获取「型式指定」。

所谓的「型式指定」类似于我国的汽车产品认证,车企与供应商生产的新产品均需要通过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才可上市销售。

但与中国国内不同的是,目前日本所谓的「型式指定」有些科目已经有长达70年的历史。

日本汽车制造业崛起于第二次石油危机,发家于北美为主的重点区域市场。

因此日本车企的测试通常是两手准备,既要满足国内的测试,也要符合国际的测试标准。因此

在测试过程中,迫于时间压力,常常会选择「优化」测试流程和标准。

从此次调查暴露的问题来看,有些情况确实与通常所说的「违规」操作有所不同。

例如,在2015年,丰田汽车在测试卡罗拉家族两款车型的行人保护时,法规要求模仿人类头部的球以50度角、35km/h的速度撞向引擎盖。但丰田采用了更严格的65度标准,而这一标准源自JNCAP测试。

再比如,在2014和2015年,丰田在测试皇冠和Sienta两款车型的追尾碰撞时,法规要求使用1100kg的台车从后部撞击测试车辆,而丰田选择了更严格的1800kg台车。

所以可以清晰的得出一条线索是:

日系车企在测试过程中采取捷径,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进行测试,这些车辆也几乎肯定能通过检查。

事实上,截至目前,

所发生舞弊

的车辆中,没有一辆经过召回,没有日本机构说这些车辆实际上是不安全的。

而这一点在此前日系车舞弊案中也有体现:去年大发事件中,当时这家微型车制造商从市场上撤回了全部车型,引起了大量关注。但当这些车辆按照程序重新测试时,却鲜有媒体报道:它们在没有任何更改的情况下顺利通过测试,现在已经重新上架销售。所谓的「安全丑闻」究竟在哪里?

上述熟悉日本汽车业的人士表示,

客观上看确实没有按照标注测试,但日本的标准也确实不符合现代汽车的制造要求,从程序上确实是有「舞弊」嫌疑。

可是

汽车制造商并不能公开指责「测试规则十分愚蠢」。

在日本,没有企业敢在舆论上公开质疑规则与法律。

当前是全球汽车制造商的关键时刻。尤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崛起,让包括日系车企在内的全球所有车企都高度关注。

「这也许是重新建立符合现代需求的日本汽车认证体系的关键一步」,上述人士表示。

事实上,现在也必须要走这一步。

昨日,有日本媒体发出反思:

日本的认证过程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是优先事项,审视过度热情的监管机构也不应被忽视:在自愿报告调查后大规模突袭汽车制造商总部是一个挑衅的举动,这在公众中制造了一种怀疑的氛围,并让人们觉得这个行业有问题。

这一步通常是针对明显的违法行为,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存在更广泛的阴谋,只是一些误导性的偷工减料。

也有媒体对日本交通部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日本一直以来以其卓越的安全声誉为傲。然而,为了那些并不存在的威胁而引发的不确定性,是不应当的。这次调查所带来的实际收益微乎其微,却对整个行业的声誉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所谓的「丑闻」实际上是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