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车企再度成为CES的「显眼包」。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展,每年的CES都是企业大秀肌肉的舞台。
而今年CES2025上的一众车企,那可真是十分「爆炸」。
小鹏的「陆地航母」,长城的「8缸8档摩托车」,宝马的「全景iDrive系统」,本田索尼的「首款量产车」...
从两轮的,到四轮的,再到地上跑的、天上飞的,各种品类皆有。
最为让人震撼的是,丰田还掏出了「大火箭」,把目光投向地球之外。
用丰田章男的话说,未来出行不应只局限于地球,或只局限于一家汽车公司。
造火箭,丰田其实并不是第一个。
与之有共同梦想的,当属马斯克。
在马斯克的商业帝国中,SpaceX的地位仅次于特斯拉。
从丰田章男,到马斯克,为何都想造火箭、上太空?太空出行,又到底是「噱头」还是未来?
(1)从「大汽车」,到「大火箭」
各大车企摩拳擦掌,似乎要开启「太空对决」。
在CES2025上,丰田表示将通过子公司 Woven By Toyota,向日本私人航天公司 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IST)投资大约 70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
这70亿日元,将在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 F轮融资首阶段投入。
据功夫汽车了解,这是一家创立于 2013 年的年轻航天公司,于 2019 年成功发射了 MOMO-3 火箭,成为日本首枚由私人公司开发并进入太空的液体燃料火箭。
最关键的是,这家公司的发射成本极低,很符合丰田的胃口。
根据外界信息显示,其每次发射费用不到5000万日元,仅相当于44万美元,这个金额在火箭发射方面可以说是相当低了。
所以,这一次丰田真的是「有备而来」,也是投入真金白银要造「大火箭」。
值得注意的是,丰田此前已涉足太空领域,正在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合作开发月球车,以支持 NASA 的阿尔忒弥斯计划。
车企入局商业航天,丰田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在此之前,特斯拉是世界上第一家涉足航空航天的车企。
早在2018年,马斯克就用Space X的火箭将一辆特斯拉送上太空。
聚焦国内,吉利更是继特斯拉之后,全球第二家造车加卫星的企业。
截至2024年10月,吉利在轨卫星已经达到30颗,完成3个轨道面部署,可实现24小时覆盖全球90%区域。
此外,譬如本田,早在2019年就已经成立了火箭等太空专业开发团队,进行发动机的试制、敲定商业化的详细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本田、通用、奥迪等车企也先后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发力太空竞争。
显然,随着智能化网联战场的白热化以及商业化太空市场的日益扩大,不少车企都开始加入这场「太空竞争」。
而车企们的竞争重点,也开始从「大汽车」转向了「大火箭」。
(2)「上天」背后的「大趋势」和「小心机」
当然,对于车企对于火箭航天的探索,外界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
有一部分,就始终质疑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但必须承认的是,探索太空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汽车领域作为多技术集中应用的重要平台,也自然成为科技竞争与战略博弈焦点领域。
车企投身其中,也不难理解。
汽车制造和火箭制造在某些技术领域有相通之处,比如材料科学、精密制造、自动化生产、动力系统等。
同时,火箭航天领域的先进技术可以为汽车技术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更轻量化的材料、更高效的能源管理系统等。
所以,火箭航天作为全世界最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若能落地于汽车行业,将能够带来「升维式」的技术提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突破口。
说白了,「太空竞争」的优势,能够直接反哺汽车产业,也汽车行业技术突破的下一个新方向。
再者,车企奔向太空,这般「星辰大海」的愿景,也可能会进一步打动用户。
试想一下,为了给大家造最硬、最省的车,我们都上太空了,那个车主听了不心动?
总的来说,随着商业化太空市场的日益扩大,车企或许也希望在这个新兴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寻找传统汽车业务之外的新增长点和突破技术的新方向。
(3)功夫拍案
当然,在这场「太空竞争」中,各家车企可能也是拥有一些优势的。
譬如丰田作为汽车制造巨头,在大规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有着深厚的经验。这些因素在航天业务中同样关键。
那么,丰田能否进一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来降低成本呢?
这对于航天业务这种高投入、高成本的领域来说,可谓极具竞争力。不过,这也只是功夫汽车脑洞大开的小猜想。
未来,随着车圈智能网联的竞争愈发激烈,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将目光投向浩瀚星空,开启太空领域的征程。
一场激烈的「太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