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巅峰可能还不至于,未来一两年比亚迪的势头依然不可阻挡。
但非要强调潜在风险,也不是没有——能否 在快速扩张的背景下,保持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比亚迪不是一个有自我意志的生命体,它由成千上万从高管到拧螺丝的员工组成。
过去盘子还没有特别大的时候,一个足够优秀的「船夫」,足够让它在正确轨道上前行。
对当时的中高层管理者来说,比亚迪做大做强是符合自身利益的方法,所以可以劲往一处使。
而因为比亚迪在这两年发展速度过快,规模迅速扩张,成为了公认的庞然大物,甚至于在很多领域成为了找不到对手的存在。
那么内部的自然人,现在自身的利益诉求就不一定还是「公司好,我就好」,而是可能尝试在资源分配上努力为自己和「自己人」争取更多。
而因为比亚迪足够的强大,来自于外界的诱惑也可能造成资源无法高效投入,甚至无效空转。
结果就是可能在开发新车、建立厂区、营销策略、集团投资等很多方面,因为部分人员的利益诉求,造成不合理的规划。
举例,假设2020年比亚迪的营销费用是10元,每一分钱都要掰开花,但因为车型有限、受众也有限,所以费用相对能落到实处,产生预期效果。
但如果2025年增加到100元,并且这一年推出多款甚至互相打架的车型,每次都要去花钱营销,却很难有针对性验证投放成效。
那么就会造成企业资源的白白浪费——这一点已经在很多车企身上验证过。
而这种还是浮于表面,对比亚迪这种巨头来说更需要的是强化内部打击贪腐力度。
你真的不能去想,掌握某个大区零部件采购的中层管理者,每天手头要过多少流水。
也不能想象,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拉比亚迪来建厂,到底要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下多大功夫。
强调下,比亚迪是由大量自然人组成的,人会基于自身利益去行动。
当你偷偷少报1毛钱的采购成本,就可能一年换取几百万甚至更多回扣时,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这真不是比亚迪一家的问题,国内外任何的「巨头」企业都无法免俗,腾讯字节,华为小米,谁都有可能在这块儿翻车。
同时,「船夫」作为掌舵者,也不可避免会陷入高管们编织的信息茧房——每天他能看到什么,是谁决定的?高管用精美PPT吹出来的那些预期,到底是真有科学道理,还是为了高管自己能多分钱?
更可怕的一点是,很多原本活力十足的制造企业之所以脚步放缓,很大程度上是从原本的「技术为王」开始转向「信仰光环」——这就给大量的无效营销埋下伏笔,很多数码品牌就是如此。
因此,在比亚迪走上巅峰之际,如何从机制上保持对资源持续合理的运用,规避过度浪费、人员贪腐、营销迷信等怪圈,或许是它能否成为长青企业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