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汽车

电动汽车的开车成本真的比燃油车低吗?

2020-10-03汽车

很多朋友都是计算成本的一把好手,比如 @王昊诚 ,给出了非常有说服力的答案。

而我的例子的参考价值在于,我不是一个用车斤斤计较、计算细致入微的人。开油车一般会整个人调整至运动的状态,动不动地板油,享受活塞运动的快乐。开电车的时候虽然人会进入舒适驾驶模式,但依旧不会为了省一点电委屈了自己的右脚。

我这种人依然会在乎成本,但主要是指的主观感受。

电动车的成本优势极度外显,而成本劣势极度隐藏,这对我这类感官型用户就非常友好了。

外显的成本优势:

  • 落地价和指导价相差无几。
  • 虽然肉烂都在锅里,我们比较的都是最终落地价,但对于习惯了网上购物、没有过往购车经历的年轻用户而言,「所见即所得」会带来很大的心理舒适度。而即使对于我这种换过好几次燃油车,每次购买之前都做好心理预期的老司机,当看到最终落地价和之前跟销售一顿拼杀获得的裸车价之间的几万块价差,尤其是BBA跑不掉的万把块钱强奸包,依然不免心中窝火。而我上个月刚提的P7,落地价就是指导价+正常价格的保险,省心多了。

    这主要包括两点原因:一是政策延续利好,购置税这笔最大的单笔附加开销依然处在持续减免中。二是电动汽车品牌为了「新能源新形象」,对销售体系往往也是大刀阔斧。

    从时机上来说,当前是买电动车的绝好时机,金钱、体验、路权优势占尽。但这些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占比变化,很有可能从优转劣。

  • 单位公里数成本明显低。
  • 这个就是显而易见的能源成本优势了。

    基础上,按照通俗的「钱/公里」算法,燃油车通常能做到几毛钱一公里。常见的家用车在5毛/公里上下徘徊,省油的可以做到3-4毛/公里,混动的往往可以跌破3毛,传统来看已经很省油了。

    但电动车,尤其对于本就是省电工况的日常市内通勤,配合私桩的话,很容易做到几分钱/公里的状态,这是跨数量级的成本打击。即使没有私桩,全部依靠商用快充,1-2毛/公里的成本也是成倍的优势了。

    但现阶段重点不在此,新造车品牌作为挑战者往往会给出非常实际的优惠政策。比如蔚来的免费换电,小鹏的免费超充。在小鹏每年3000度的免费充电政策之下,我即使再热爱燃油车的驾驶,日常通勤的时候也会掂量一下。我看了下随手记的账本,2019年加油费用是9590.54,2020年是8661.67,而2021年2月电动车提车以来,这个数字戛然而止。3000度的期望里程大概在15000km,和我一年的通勤距离相当。

    实际上,当我翻看账本时,这两年花的油钱比我想象中少挺多的。但电动车「上下班基本不花钱」所带来的心理冲击,比具体数字要大。

    平心而论油钱真不多,但是从买了电车以后,再去加油总感觉亏损一个亿,所以我的油车跑完那箱油,已经放了小半个月,我都有点担心电瓶状态了
    3000度日常通勤基本够用了,春节期间充的两次居然还做活动返还回来了,意外之喜
    小鹏在鸟巢旁边格兰云天酒店的超充站,我基本每次都上这来,因为拍照好看
    充电功率基本稳定在70kw上下,这点时间成本还是可以花的
  • 保养费用几乎可忽略。
  • 这个很简单,电车有的费用,油车都有,比如空调滤芯、刹车皮、制动液、玻璃水等各种通用耗材的更换。但油车的诸多大项,机油机滤空滤汽滤变速箱油等等一众燃油车的耗材独占项目,电车统统没有。这都是非常外显的成本优势,不用多说。

    隐藏的成本劣势:

  • 二手保值率
  • 电池寿命及更换费用
  • 我觉得这俩事儿得合在一起看,也就是长周期消耗品的真实价格问题。

    都说智能手机时代,手机已经从电器转化成了消耗品。其实可以问一下自己,当你买一部手机的时候,心理预期价格是售价,还是售价减去二手残值价格?

    那冰箱呢?电视呢?家具呢?同理,汽车呢?

    对我而言,除了房子这种不动产,其余的长周期消耗品,都没有专门考虑过残值问题。甚至卖二手的时候,有种从旧衣服兜里翻出两千块钱的喜悦感。如果你和我情况类似的话,恭喜你,这隐藏的成本劣势不是问题。

    但我想大部分人不是这样没心没肺的,电动车这部分的成本劣势确实很大。三年打个对折是常态,年头继续增加到5-6年以后,电池状态又成了心腹大患。

    对于此有计较的,建议做个简化,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在内心给车价增加10万块钱再来计算成本。看看前文所述的显性成本优势,能否抵得过10万块的隐藏成本劣势,再来做决定。

    主机厂基本上都有对应的电池保修和承诺政策,也是对此隐藏劣势的补救措施。

    另外在我看来,前文写的落地价这个显性优势会随着电动车普及逐渐消失,同样的,二手残值及电池费用这个隐藏劣势则会随着电动车的普及也逐渐消失。

    动态的时间成本优劣势:

    我们姑且认为时间就是金钱,那电动车和燃油车的使用成本是跟随场景大幅摇摆的。

    有私桩,主要场景是日常通勤,电动车时间成本基本为零,燃油车有成本但不高;

    有私桩,主要场景是中远途,电动车时间成本大,燃油车时间成本很低;

    无私桩,主要场景是日常通勤,电动车时间成本巨大(快充再快也还是巨大),燃油车时间成本很低;

    无私桩,主要场景是中远途,电动车时间成本超级大,燃油车时间成本很低。

    电动车时间成本总体上居高不下,但如果场景合适的话,也能很顺滑的反超一把。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一线城市各种限牌政策之下,一旦有机会还是推荐买辆油车。而我在三四线乃至农村的朋友,虽然电动车氛围刚刚起步仍不浓厚,但我依然每天力推他们买电动车。因为我了解他们的使用场景和居住条件,简直是为电动车而设。

    最后,一句话短结就是:

    如果你是感性成本用户(比如买个牙刷牙膏凑满减省几块都很开心,吃顿大餐一千块却不犹豫),活着主要突出一个开心,电动车真是让你爽到飞起。如果你是严格的理性成本用户,一定要对整个周期的成本进行年化均摊,那电动车优势会被削弱不少,但计算下来仍然大概率领先于燃油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