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汽车

问界 M9 大定破 16 万台,余承东称「有个老板买完,推荐十几个朋友都买了」,该车在市场表现如何?

2024-10-27汽车

余大嘴固然很多时候都有些「大嘴」,但这次他说的是大实话。

要知道,问界M9刚发布时其实热度和订单并不是特别爆炸。

近些年智能电动车发展堪称日新月异,技术迭代速度相当快,新势力车型一般都是发售初期热度和销量最高,后续逐步走低。

然而问界M9逐步交付后,真实车主体验口口相传, 订单反而逆势走高,这是真的逆天。

说到底是很多车主亲身体验良好,也积极向周围人推荐。

菊厂终端业务普遍比较看中 NPS(消费者净推荐值) ,事实证明问界M9极高的NPS确实发挥了重大作用。

我自己的车就是问界新M7 Ultra,说实话比M9还是差了不少,有钱我也想买M9。

讽刺的是,问界M9发售初期知乎主流评价简直不堪入目,跟真实车主的口碑反馈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诈骗」、「面包车」、「脑白金」、「东风小康」、「爱国大厂」、「宗教信仰」,知乎相关回答各类嘲讽层出不穷。

帽子一顶接一顶,每个回答都是好几千赞:

还有回答更是上升到「不现实」、「不理性」、「营销沸腾」、「陶醉扮演爱国」,也是绝了:

当初我是坚定看好问界品牌崛起的,甚至还买了赛力斯股票,因此在知乎写回答时没少被嘲讽;

有类似观点的其实也不止我一人,只可惜类似声音都被上述各类魔怔人的发言盖住了。

现在回头看,时间证明一切:

问界M9大定持续走高,在50万及以上价格段已经是不分动力形式的全市场第一。

前排那些各种渲染「不理智」、「垃圾车」、「无脑爱国」的回答,现在全成了回旋镖。

为了避免各类群魔乱舞的回答混淆视听,还是简单说下问界M9这款车。

问界M9我前后找机会深度试驾了两次,一次是我自己报名参与问界门店组织的试驾活动,另一次是上门试驾全家人一起体验。

我认为这款车无愧于「科技旗舰」的名号,产品力几乎是全方位的强。

鸿蒙智能座舱体验很赞,比如问界M9自动识别车主,自动调整后视镜,确实很方便。

不过说实话,近期蔚小理智能座舱发展也很不错,鸿蒙座舱没有早期那么遥遥领先了。

车内空间和舒适性配置方面,问界M9综合体验也很不错,座椅通风加热按摩都比较实用。

更关键的是,跟很多人想象中不同,日常驾驶体验问界M9相比同级别BBA不是弱势而是优势。

问界M9没上后轮转向,但转弯半径在大车里真的是极小,开起来非常轻松。

更突出的还是底盘,我自问开过车不算少了,从BBA到新势力基本都开过。

毫不夸张地说,问界M9是我开过驾驶感受最好的SUV,没有之一。

底盘整体感非常强,日常过沟过坎如履平地,加减速时车内感觉也非常稳。

我带家人试驾也是同样的感受,之前也带他们试驾过友商产品,但跟问界M9相比舒适性近乎拉开了断层式的差距。

试驾完后全家人的评价非常统一,这车是真的好,唯一的毛病就是贵。

还有我第一次参与试驾活动是坐大巴去的,一车同去的人有不少都是各类传统豪车用户。

结果一波试驾下来,几乎有三分之一当场下了大定,真的是太强了。

(不过也有开过的朋友表示,比他的迈巴赫还是差点,哈哈哈哈)

智驾我就不多说了,我认为目前华为小鹏是第一梯队,但综合看菊厂还是更胜一筹。

我比较穷,最后没上M9,提了问界新M7 Ultra。

城区智驾真的极大减轻了日常驾驶的重复劳动,这些天我日常80%~90%的路程都是智驾再开,感觉真的超爽。

十一假期前,我家的问界新M7 Ultra推送升级了ADS 3.0。

新ADS3.0新增了离车泊入、循迹泊车等等功能,整体智驾体验也有进一步优化。

有一说一,ADS3.0没有实现「车位到车位」的目标,另外大版本升级初期少部分路段体验反而倒退。

但整体而言,端到端升级后智驾开起来更顺畅,更像人。

还是那句话,我日常上下班、接送孩子、跑医院全都是智驾,真的是感觉比过去轻松了太多。

当然如果要挑刺的话,问界M9也存在一些短板。

就我个人体验,M9这款车很多配置和设计都更偏向商务,家用属性没有那么强。

最典型的就是前排的保险箱和后排的投影仪,简直一眼商务。

保险箱这玩意虽说有实用性,但副驾的女主人没法放包。

投影仪更是前排座椅靠后就放不下来,还要占用第三排头部空间, 家用强烈不建议选装。

(问界M9五座版和享界S9的投影仪相对来说优化很多,实用性大幅上升了)

只能说都知道理想那套冰箱彩电大沙发没啥技术含量,但想做到理想那么极致还是需要花点功夫。

另外就是内饰用料是挺下本,但设计感和细节做工稍微有些欠缺。


说到底,随着国内智能电动车发展日新月异,原本BBA牢牢把控的50万级豪华市场迎来全面挑战。

要知道,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论国产新能源在平价市场怎么卷,BBA的日子仍然相当滋润。

蔚来对BBA有一定冲击,但纯电里程焦虑和品牌积累还是劝退了不少人。

理想也曾经转化过一批BBA用户,但更多还是走奶爸车的市场。

所以BBA的电车虽然烂,但油车电车加起来的销量仍然不菲。

如今华为主导的鸿蒙智行崛起,仅仅问界M9就已经把56E打的非常难受,BBA简直毫无还手之力。

究其根本,不论智驾、底盘、座舱、空间还是舒适性配置,BBA同级别产品相比问界M9已经是全面劣势。

而华为品牌加持和大电池增程,又解决了里程焦虑和品牌势能方面的问题。

正面迎战的情况下,BBA综合产品力实在太弱,所以这一波冲击直接被打到大降价。

很多人以为问界车价跟保时捷/迈巴赫差很多,但实际上问界M9近八成的销售都是顶配,销售均价超过50万。

在后者大额优惠后, 问界M9与保时捷/迈巴赫实际客户群体重合度已经很高。

之前余大嘴曾经说问界定价定低了,其实说的是大实话,问界很多客户都是传统豪车用户转化。

哪怕是问界M9,在实际调研中对很多用户都是「性价比」甚至「消费降级」的选择。

B站就有好几个车主分享,吐槽自从提了M9再也不开传统豪车。

甚至更进一步说,问界M9在50万价格段大规模出货,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新时代豪车价格锚定」的作用。

所有传统豪车,只要售价超过50万,就必须面临一个灵魂问题:你的体验真比问界M9好吗?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问界M9/仰望U8等新时代豪车面前,很多传统豪车的核心优势就只剩下品牌了。

有钱人也不是傻子,纯粹为品牌买单注定无法长久。

这个道理就跟iPhone 4发布后,VERTU等传统豪华手机的市场逐渐崩溃一样。

随着国内品牌重新定义了新时代的豪华体验,传统豪车的市场就会迅速萎缩。

这还只是问界M9一款车,鸿蒙智行的行政级轿车享界S9也已经在持续拓宽用户群。

目前享界S9只有纯电版,高端纯电轿车确实更艰难一些,不过我认为这款车必然会成功。

对于那些沉溺在BBA旧日辉煌,不愿或不能正视国内新能源产业链崛起的人,我只能说:

大人,时代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