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汽车

Low

2022-02-24汽车

摘要

高性能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汽车、地面自动驾驶车辆和智能机器等自主机器人中必不可少。传统的机械扫描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车辆中具有优越的性能,但由于固有的制造难度,潜在的大规模应用受到限制。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可公度扫描的机器人激光雷达传感器,允许直接大规模生产和在自主机器人中采用。这种不可公度扫描还允许一些独特的特征。与人类视网膜上的眼窝相似,这种激光雷达的特点是中心角密度达到峰值,使应用程序更喜欢像眼睛一样的注意力。这种激光雷达的不可公度扫描方法还可以提供比传统激光雷达高得多的分辨率,这有利于机器人应用,如传感器校准。本文举例说明了利用这些优点的例子。

I. 介绍

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科学仪器,在环境调查[1]、[2]、空气气溶胶测量[3]、湍流探测[4]和空间探索[5]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最近智能机器人的进展,如自动驾驶汽车,对更小和更低成本的激光雷达传感器提出了重大要求,这些传感器在探测、感知和导航等任务中是不可或缺的[6]-[8]。现有的机器人激光雷达[1]虽然性能相对较好,但在成本、尺寸和可靠性上很难满足大规模部署的要求,阻碍了自动驾驶汽车和其他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大规模部署。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激光雷达传感器,它在这些方面以及性能上都具有优势,有可能加速全自动机器人的发展。这款激光雷达具有类似于人视网膜的角密度分布,非常适合受人类视觉注意机制启发的场景感知和跟踪应用。这种独特的扫描方法还可以在有足够积累时间的情况下以高分辨率捕捉视场(FoV),这对各种机器人应用(如传感器校准)是有利的。这种新型传感器也可以通过简单的修改进行升级。

II. 相关工作

A、传统机械多线激光雷达

现有的机器人激光雷达的主导类型是基于多线机械扫描的,因为它很简单,而且在从DARPA grand到urban的自主驾驶比赛中取得了成就[1], [6]-[8]。在这些飞行时间型激光雷达中,多对半导体收发器,即脉冲激光二极管(PLD)和雪崩光电探测器(APD),在望远镜的焦平面上光学排列,形成一个垂直阵列的测距器。这些测距仪然后沿垂直轴旋转,以全方位角沿视线捕捉物体。作为一个例子,图1(a)示意性地示出了传统16线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1]。PLD和APD组件位于伸缩透镜的焦平面上,使得准直光束平行于与半导体和透镜中心相交的直线[9]。每一对PLD和APD收发器将负责一个不同垂直角度的测距光束。(在图1(a)中,来自16个收发器对中最后一个的光束被作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该激光雷达的FoV(视场)由PLD和APD组件(图1(a))相对于伸缩透镜的垂直空间跨度决定。因此,垂直分辨率由FoV内收发器的数量决定。然而,当需要以对准精度(对于最佳探测范围)和大空间跨度(对于大垂直FoV)对准许多收发器时,这些激光雷达的装配自动化变得困难,即动态范围问题。然而,当需要以对准精度(对于最佳探测范围)和大空间跨度(对于垂直较大FoV)对准许多收发器时,这些激光雷达的装配自动化变得困难,即动态范围问题。例如,在利用静态照相机机器视觉的尺寸测量系统中,最小可测量值受到像素尺寸、衍射极限、光学像差及其组合的限制,而最大测量范围受到CMOS传感器尺寸和焦距的限制。一般来说,对于一个给定的物理系统来说,动态范围是很难改善的,并且一直是不同领域中许多研究课题的目标。

图1、传统多线型激光雷达。(a)示意图显示了传统16线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PLD和APD组件位于伸缩透镜的焦平面上。示出了第16个发射和接收波束。请注意,在大空间跨度内进行对准时,对精度有严格的要求。(b,c)来自最先进的常规40线扫描激光雷达的PLD (b)和APD (c)组件的照片。有10组收发器组件,每组有4个相应的PLD和APD,以形成40线激光雷达。PLD组件由多个电路板制成。这些40线收发器元件位于不同的垂直位置,没有重叠,以提供垂直FoV和分辨率。每个PLD需要与相应的APD精确对齐。请注意,该程序集并不简单;可编程逻辑器件通过胶水固定在结构夹具内,以实现高精度调整。胶水也用于固定APD。

在多线激光雷达系统的对准中,动态范围可以定义为空间跨度与最小对准精度之比。如图1(a)所示,空间跨度被定义为允许PLD/APD移动的总垂直空间。最小对准精度被定义为最佳对准PLD和APD的最小容许位移,使得发射光束在角度上最大程度地与接收光束重叠。对于多线激光雷达的当前设计,空间跨度通常约为5cm(图1(b)和1(c)),有时可以达到10cm以上,而精度要求约为10微米,因为PLD和APD芯片的有效面积约为100μm。这些数字给出了超过5000(5cm/10μm)的动态范围,这对现有的对准和装配自动化来说是很困难的。这些限制可能包括机器视觉的像素数量有限,由于应变或热膨胀,在大的可移动规模上的粗略定位不准确,对准反馈信号不敏感,或者仅仅是缺乏工具来准确定位小型外壳内的PLD和APD。此外,由于大的灵活性(跨度)要求,这些半导体需要被粘在夹具上。涉及初始固化和热处理的复杂胶合过程使动态范围问题更加复杂。(图1(b)和1(c))因此,制造这种类型的激光雷达需要熟练的工人进行冗长的对准程序,从而使汽车市场的产量和成本令人望而却步。额外的成本也来自于许多收发器对和它们各自的高速电子设备,因为垂直分辨率与收发器对的数量直接相关。

B. Risley棱镜对

由两个串联安装的折射棱镜组成的Risley棱镜对(图2(a))提供了另一种简单而通用的光学扫描方法。基于棱镜的方法的独特优势,如成本低、尺寸小和稳定性强,使其广泛应用于显微镜[11]、干涉测量[12]、红外成像[13]、红外对抗[14]、爆炸物检测[15]、自由空间通信[16]和空中物体检测[17]。我们建议可以在机器人激光雷达设置中探索这些功能,特别是为了克服现有机械激光雷达的制造障碍,并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等自主机器人的升级。在本文中,我们系统地探讨了基于Risley棱镜的低成本机器人激光雷达的设计和应用。

研究所得点密度分布并与人类视网膜进行比较。不可公度扫描是与 Risley 棱镜光学转向相关的独特特征,在机器人应用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验讨论。我们还展示了该设计在扫描密度增加和专门针对自动驾驶的定制视野方面的性能可升级性。提供了展示此类激光雷达优点的示例。

III. 基于棱镜的激光雷达设计

A.基于棱镜的激光雷达的构建

在图 2(a)中,我们展示了基于棱镜扫描的新型激光雷达。它由两个独立的模块( 收发器 扫描仪 )组成,它们采用同轴设计顺序封装。在收发模块中,PLD发出的脉冲激光由倾斜镜引导,并使用非球面透镜将光准直朝向扫描仪和远场。在远场击中物体后,返回的信号光束进入同一个透镜并聚焦到 APD 上。通过计算发射和接收脉冲之间的飞行时间来测量距离。 (请注意,反射器旨在优化整体收发器效率。由于发射和接收光束的数值孔径不同,此反射器尺寸经过精心选择,以反射大部分PL光,同时仍允许大部分接收光子击中 APD)一个由两个旋转棱镜组成的扫描器模组被用来将收发器的光束引导到不同的方向。有了这种基于棱镜的分离式扫描器模块,我们不再需要将扫描功能和扫描视场与收发信机的定位联系起来。由于这个原因,收发模块中的动态范围要求得到了减轻;只需要在一个小的空间跨度内对收发包进行一次调整。

图2(b)和2(c)显示了棱镜扫描模块的原型照片。它有两个相对安装的空心电机(无刷),是我们专门为该激光雷达设计的。两个棱镜与周期性抛光的钕铁硼磁环相连,作为转子被安装在轴承孔内。外部定子线圈中的电流由各自的电机驱动器提供和控制,使棱镜以所需的旋转速度和相位旋转,通过它扫描光束。

图2、棱镜激光雷达的物理结构。(a) 设计的示意图。收发器和扫描仪模块(用虚线框标出)分别负责测距和扫描。整个激光雷达的尺寸很小(显示了10毫米的刻度)。(b) 组装好的激光雷达照片(无外壳盒)。(c) 拆卸的扫描仪模块的照片,包括电机、棱镜和编码盘。

尽管实际的光束角度计算是通过精确的折射计算完成的,但为了更直观的理解,扫描过程可以用旁轴近似法来理解[9],[18]。无论入射方向如何,单色光束都会被棱镜以线性方式折射,我们可以认为光束方向被每个静态棱镜的固定角矢量所偏转(图3(a))。两个棱镜的折射率和楔形角是相同的,这意味着两个矢量的大小是相等的。棱镜围绕共同的中心轴旋转会导致这两个等量矢量的旋转(图3(b, c))。扫描图案是这两个异步旋转的向量相加的结果。如图3(b)所示,当它们彼此相对运动时, 净矢量 指向FoV的中心,而当它们彼此平行运动时,净矢量落在FoV的边缘。一般来说,人们可以访问FoV内的任何目标矢量,如图3(c)所示。根据两个旋转速度之间的差异,光束将以螺旋模式或玫瑰花图案扫描,如图4(a)和图4(b)所示。事实上,密度分布是这种扫描的一个通用特征,它不依赖于相对旋转方向,在下一节中会有分析说明。为简单起见,我们在原型中使用玫瑰花结配置。

图3、棱镜激光雷达的扫描原理(a) 单棱镜在近轴近似中的偏转角图示。光束的偏转与棱镜一起旋转。 (b) 来自两个棱镜的两个矢量的平行和反平行相加定义了视场 (FoV) 的边缘和中心。(c) 通过向量加法访问 FoV 内的任意点。(d) 为了计算点云分布的径向密度,为简单起见,使用局部坐标与\overrightarrow{r 1} (第一棱镜矢量)对齐。

通过精心设计的磁性预载和质量平衡,每个转子能够快速可靠地旋转至12000 rpm。虽然电机/激光雷达的总体尺寸保持最小,但这种设计中的光学孔径尺寸可以保持尽可能大(图2),以最大化接收器信噪比,从而提高探测范围性能。这是透射棱镜代替双轴旋转镜扫描仪的另一个优点;对于相同的光学孔径,尺寸显著减小。由于905nm激光器满足一级激光安全要求,对于反射率为80%的物体,我们设备的探测距离为260米,在阳光直射(100Klux)下的误报率低于0.01%。探测距离可达到500米,形状系数略有增加。扫描模块还确保了高可靠性,因为旋转部件是光学棱镜和无源机械附件,没有任何电气连接,避免了旋转电子设备(例如滑环或多线激光雷达中的无线传输装置)容易发生故障。

图4、 0.1s激光雷达的螺旋和玫瑰花图案,使用较小的旋转速度(7294 rpm 和 6664 rpm,图(a))和使用较大的旋转速度(7294 rpm 和-4664 rpm,图(b) ))

B. 类似视网膜的扫描模式

可以从Risley棱镜激光雷达获得自动机器人有趣且实用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激光雷达中,点云密度分布变得类似于视网膜。我们以合理的累积时间模拟了图 4(b) 中点云的角密度分布(图 5(a) 中的红色曲线),发现密度分布类似于人视网膜中的锥体(感光器)分布,其中心部分(中央凹区域)的峰值是视力最好的位置(蓝色曲线代表图 5(a)中人眼的视力)[19],[20]。这是一个有趣的功能,它允许我们设计类似眼睛的传感机制,如示例部分所示。

扫描密度的中央凹状分布是这种扫描方法的一个通用特征,与特定的模式(即旋转速度)无关,可以用分析法得出。如果我们以相对较长的周期进行扫描,那么只有径向分布是有意义的,因为扫描在极方向是对称的。由于测距测量是以恒定的速率进行的,密度与指向矢量在径向位置停留的时间成正比。因此,在图3(d)中,我们可以指定y轴与第一个棱镜矢量对齐,而第二个棱镜矢量将以一个角度\left(\omega_{1}-\omega_{2}\right) \cdot t ,表示两个棱镜矢量在时间t的角位移(图3(d))。最终的向量可以通过投射到x 和y 坐标上来表示。

\begin{aligned} \vec{r}=& \overrightarrow{r_{1}}+\overrightarrow{r_{2}} \\ \vec{r}=& {\left[R\left(1+\cos \left(\omega_{1}-\omega_{2}\right) \cdot t\right)\right] \hat{y}+} \\ & {\left.\left[R \sin \left(\left(\omega_{1}-\omega_{2}\right) \cdot t\right)\right)\right] \hat{x} } \end{aligned} \quad\quad \quad\quad(1) \\

其中R 是棱镜矢量的大小。这个方程为

r=\sqrt{2} R \sqrt{1+\cos \left(\left(\omega_{1}-\omega_{2}\right) \cdot t\right)} \quad\quad \quad\quad(2) \\

径向密度与r相对于时间t的导数成正比。

\begin{aligned} \frac{d r}{d t}=&-\frac{R^{2}\left(\omega_{1}-\omega_{2}\right)}{r} \sin \left(\left(\omega_{1}-\omega_{2}\right) \cdot t\right) \\ & \sim R\left(\omega_{1}-\omega_{2}\right) \sqrt{1-\frac{r^{2}}{4 R^{2}}} \end{aligned} \quad\quad \quad\quad(3) \\

独立于t ,正如我们对静态分布的预期。径向密度ρ ,可以得出,

\rho=\frac{N \cdot d t}{2 \pi r \cdot d r}=\frac{N}{2 \pi R\left(\omega_{1}-\omega_{2}\right)} \frac{1}{r \sqrt{1-\frac{r^{2}}{4 R^{2}}}} \sim \frac{1}{r \sqrt{1-\frac{r^{2}}{4 R^{2}}}} \quad\quad \quad\quad(4) \\

其中 是测距的速率。 的分析表达式绘制在图5(b)中。分析结果与模拟结果(图5(a))和实验结果(图14(a))非常吻合。

图5. (a) 激光雷达(红色)和人类视网膜(蓝色)的受体密度分布比较。在人类视网膜中,中央峰值区域是中央凹区域,视网膜中的凹陷(盲点)是由于神经纤维[19]。 (b) 分析点云密度推导图。注意中心和边缘的分歧。该分布与模拟(a)和实验分布(图14(a))一致。

C. 不可公度的扫描模式

非重复模式是这种激光雷达设计的自然结果,可以提供对环境的高分辨率描述。图6(a-d)显示了这种扫描在室外场景中的演示。随着扫描时间从0.2 秒增加到 40 秒,3D 视图获得了更高分辨率的覆盖范围(参见附录 E 中的定义)。图 6(e) 显示了作为时间函数的覆盖百分比,在前 0.3秒和0.8秒内分别达到 50% 和 90%,并且在更长的时间内达到更高。需要了解这种非重复行为。为了使重复发生,下列方程应同时满足,

\omega_{1} \cdot T=n \cdot 2 \pi \quad\quad \quad\quad(5) \\ \omega_{2} \cdot T=m \cdot 2 \pi \quad\quad \quad\quad(6) \\

其中T 表示第一次重复发生的时间,\omega_{1}, \omega_{2} 分别是两个棱镜的旋转速度。符号m 和n 表示整数。

图6、 (a) 扫描的室外场景照片。 (b-d) 来自激光雷达的 (a) 扫描点云,累积时间分别为 0.2 秒、1 秒和 40 秒。颜色代表物体的反射率。 (e) 作为累积时间函数的 FoV 覆盖率。

通过这两个方程作商,我们的意思是,如果存在任何重复,两个棱镜的旋转速度需要是可公度的[21],也就是说,该比率是一个有理数,用n/m表示。通过这两个方程做比,我们得到

\frac{\omega_{1}}{\omega_{2}}=\frac{n}{m} \quad\quad \quad\quad(7) \\

这意味着如果存在任何重复,两个棱镜的旋转速度需要是可公度的[21],也就是说,该比率是由n/m 表示的有理数。虽然该等式似乎总是满足的,因为在电子电机控制中只能设置w_{1} 和w_{2} 的有理数,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少发生重复。这是因为由于电机控制反馈系统中的各种干扰(环境干扰、传感器噪声、控制误差等), w_{1} 和w_{2} 总是具有小的不确定性。即使是相对较小的不确定性,也足以打破可公度性,形成不重复的格局。如果系统中不存在无源噪声,有时可以考虑有源噪声注入。对于典型的1%高斯噪声,我们进行了模拟,以发现对于不同的旋转速度,扫描在多长时间内将达到FoV中90%的覆盖率,如图7(a)所示。图7(a)中大多数深蓝色参数空间对于非重复模式是理想的,这与不存在噪声的可度量(重复)情况(图7(b))形成了鲜明对比。

图7、(a) 达到90%覆盖率的模拟时间作为两个电机速度(反向旋转)的函数,电机速度增加了1%的噪声。(我们设备的配置用红色圆圈标记。)这与没有噪音的情况(b)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色阶上限为 5 秒。 (b) 达到 90% 覆盖率且电机速度没有噪音的时间。

D. 点密度和视野的性能升级

这种激光雷达设计的另一个优点是易于提高性能,例如增加扫描密度和定制FoV。在传统的机械激光雷达中,点密度和视场的改进需要放置许多额外的收发器对,并且由于动态范围问题,这一困难显着增加,如第 II 节所述。在基于棱镜的设计中,由于收发模块和扫描模块的分离,改进更加容易。

1)通过封装阵列提高扫描密度

我们可以使用PLD和APD阵列来提高扫描密度,而不是在各自的封装中只使用一个PLD和一个APD。与传统机械激光雷达难以手动对准不同,封装技术很容易实现这一目标。新跨度(收发器半导体封装尺寸约3mm)比多线设计中的空间跨度(约5cm或更大)小一个数量级。跨度尺寸的减小大大降低了对动态范围的要求。图8(a)示出了分别包含6个PLD和6个APD的半导体管芯的原型中使用的实际封装。半导体定位区域具有大约3mm的尺寸,并且组装过程通过现成的商业封装设备自动化。通过将原始设计中的单芯片封装替换为这些阵列封装,点密度立即提高了六倍,如果需要高分辨率,这将显著减少扫描时间。我们在图8(b)和8(c)中显示了来自这些阵列的螺旋和玫瑰图案的例子。人们可以容易地以高精度、速度和产量扩展到封装中的更多管芯。增加的密度提供了优越的密度和性能,这在自动驾驶汽车中尤其有用。因此,与具有相似点密度的现有多线激光雷达相比,成本有望显著降低。

图 8、(a) 包含6个PLD和 6 个APD半导体裸片的封装照片。 (b-c) 6 通道棱镜激光雷达在100毫秒内的螺旋和玫瑰花图案。请注意与图 4(a) 和 4(b) 相比增加的密度。

2)具有同时控制棱镜的定制FoV

在许多机器人应用中,如高速自动驾驶汽车,需要接近矩形FOV。在水平方向上,激光雷达应覆盖尽可能大的水平FOV,以感知周围环境和事件。然而,垂直FOV不需要很大,因为地面或天空中没有很多特征。在这方面,圆形FOV可能不是这种情况下的最佳选择。应考虑在水平方向上增加FOV,同时限制垂直方向上的FOV。

图9、用三个旋转棱镜进行近似矩形扫描的说明。(A) 三个棱镜的配置,其中P1和P2被同步控制,因此它们的相位正好相反。P3是独立驱动的,偏转5的幅度较小,旋转速度较低。(B) 旋转的说明。P1和P2以相同的速度向相反方向旋转。相位差由驱动器精确控制,使净矢量成为沿x方向的谐波振荡器。额外的P3进一步旋转这个净矢量,以形成一个近似于矩形的FoV。(C) 用这种方法的最终扫描图案。这里使用了6个元件的封装(图8(a)),以增加密度,更好地满足自动驾驶汽车的要求。

基于prism的方法确实提供了这种能力。如图9(a)所示,可以设计三棱镜扫描来实现这个目标。前两个棱镜的楔角和折射率相同,并且被同步控制,使得它们的旋转角彼此完全相反。这种驱动方法将来自这两个棱镜的净偏转矢量约束为沿x轴的谐振子(图9(b))。第三棱镜以较小的幅度和较慢的速度被独立驱动,以有效地以较低的频率循环旋转该振荡器矢量,并有助于接近矩形的FoV。图9(c)中提供了扫描示例,其中水平和垂直FoV分别为81.7°和25.1°。在这个例子中,6元件封装垂直放置,以增加密度,更好地满足自动驾驶汽车的要求。这一设计促成了Livox科技公司开发的产品,被称为Horizon。

随着封装的多收发器阵列的密度增加和多棱镜的新颖控制,为这些高要求的应用提供了具有成本低、尺寸小、可靠性和性能优点的通用方法。在下一节中,我们将介绍我们设备的详细规格,并说明它们在自动驾驶汽车关键任务中的示例性应用,如机器人导航、地图绘制、物体检测和跟踪。

IV. 应用

A.激光雷达和IMU的校准

传感器校准通常是机器人学中的关键步骤,坐标的轻微不匹配可能导致不准确或错误的融合,并破坏系统的安全性。不可公度扫描在激光雷达和其他传感器之间的外部校准中是有价值的。由于分辨率有限,传统的多线激光雷达[22]通常会导致垂直方向的校准不准确;由于稀疏性,沿着垂直方向可靠地匹配两个扫描是困难的(图10(a))。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需要连续移动激光雷达[23]-[26]。然而,这使问题变得复杂,因为耦合运动估计可能会引入额外的误差,如运动失真[25]、[27]。给定合理的累积时间(图10(b)),不可公度扫描显著地增加了点云的密度,使得能够在没有运动的情况下在多个静态姿态下精确地校准激光雷达外部参数。

图10、校准环境的样本数据。(a)从传统的16线机械激光雷达收集的数据(b)从我们的激光雷达收集的数据(c)实际环境。

在本实验中,我们以激光雷达和IMU(惯性测量单元)的校准为例,图11(a)显示了安装在机器人地面车辆上的激光雷达-IMU传感器组。传感器组旋转大约10度,并且在所有6个自由度(DOF)中从其原点平移0.10米。在每次旋转/平移中,传感器组在该姿态保持静止10秒,导致99.73%的覆盖率(见图6(e))。基于密集点云,然后通过基于正态分布变换(NDT)方法[32]匹配两个相应的扫描来确定激光雷达相对变换,尽管也可以使用各种其他方法,例如迭代最近点(ICP)匹配[28]、[29]、非刚性点配准[30]和基于特征的配准[33]、[34]。

另一方面,IMU相对变换是通过对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分别测量的角速度和线加速度进行积分来确定的。IMU的偏差在每个静态位姿期间被估计,并且在两个连续位姿之间的运动期间被线性内插。利用通过激光雷达点云配准和IMU整合确定的相对位姿,外部参数的确定是标准的手眼校准问题,并通过[35]、[36]中的方法解决。

我们通过将其投影的lidar变换与地面真实情况进行比较来评估校准的外部因素,地面真实情况是通过记录累积了足够长时间(例如,200秒)的各个点扫描来确定的。假设校准的外部参数是X ,两个位姿之间的地面真实激光雷达变换是A ,并且从IMU数据积分的变换是B ,则误差度量被定义为

\operatorname{err}=\left\|\log (A)-\log \left(\bar{X} B \bar{X}^{-1}\right)\right\| \quad\quad \quad\quad(8) \\

其中Log是SE(3)上的对数函数,并且将SE(3)中的元素变换为se(3)。

图11、机器人地面车辆上激光雷达和惯性测量单元的外部校准。(a)用于校准的机器人地面车辆上的激光雷达-IMU设置。插图放大了激光雷达和IMU的安装,它们彼此紧密相连。(b)每个位姿下校准误差与累积时间的关系。插图显示了校准过程中不同累积时间的点云数据。

当使用不同的累积时间校准外部参数时,我们计算误差,并且对于许多不同的位姿对平均误差。结果如图11(b)所示。可以看出,随着累积时间的增加,由于更高的激光雷达分辨率,校准误差如预期的那样单调减小(图11(b),插图)。误差在第一秒迅速下降,然后下降较慢,与图6(e)中的覆盖百分比非常一致。不可公度扫描带来的改进可以从误差减少中清楚地看到。更复杂的任务,例如相机-激光雷达校准和多激光雷达校准也可以受益于相同的原理。推广到更短的累积时间甚至实时也是可行的[25],[38]。

图12、受人眼和相关运动的启发,带有2轴云台的激光雷达可以自动跟踪具有中央「中央凹」区域的无人机入侵者。粉色高光区域是第一次检测发生的地方,而绿色高光区域表示主动跟踪阶段。

图13、(a-f) 由 RGB 相机捕获并由激光雷达 (d-f) 检测到的入侵者(a-c,仅视觉引导)。对激光雷达数据的入侵者检测是在线自动计算的。插图显示了放大的图片,以便更好地说明。

B.入侵无人机检测与跟踪

在通过外围区域成功检测到物体后,通过眼外肌、颈部或身体转动眼睛,以将物体的图像投射到高分辨率视网膜中央凹区域上,并允许其跟踪和识别[20] (图12的插图)。受此启发,激光雷达可以增加一个两自由度的万向节系统,用于类似眼睛的机器人物体检测和跟踪(有关所开发系统的详细信息,请参见附录F)。作为一个概念验证演示,考虑一个无人机(无人机)入侵者的检测和跟踪。我们首先冻结万向架,通过手动水平飞行无人机入侵者通过激光雷达视场的中心来检查无人机的探测。在整个飞行过程中,无人机一直被探测到(图13(a-f)),甚至有时只有相对较少的点被探测到(图13(d,f))。在FoV的不同位置从UAV探测到的点的数量(图14(a))与来自理论分析的lidar点密度分布(图5(a))非常一致。为了利用激光雷达「中央凹」区域的高密度并获得物体的高清晰度感知,我们根据入侵者UAV的反馈位置驱动万向节的两个马达(图12)。有了反馈控制器,一旦物体出现在视野内,激光雷达就可以快速跟踪具有「视野」区域的入侵者(图12,电影S1)。跟踪时间和精度如图14(b)所示,在我们的实验中主要受万向节电机性能的限制。利用来自激光雷达的入侵者位置信息以及万向架马达角度反馈,可以计算入侵者的飞行轨迹(图14(c)),这对入侵者管理的进一步行动是有用的。额外的摄像机(具有或不具有视网膜中央凹特征)可以与该激光雷达结合使用,以实现对入侵者的更准确的检测和分类。相比之下,只有摄像头的系统将无法探测无人机的距离和完整的轨迹。这种受生物启发的机器人传感系统的优势可以为安全监控、工业监控和自动驾驶等广泛的检测和跟踪应用提供极大的帮助。

图14、 (a) 在穿过 FoV 中心的水平线的不同位置从入侵者检测到的点数。 (b 使用与图12相同的标记颜色进行跟踪的角度误差。(c)使用激光雷达和云台数据计算出的入侵者的飞行轨迹。

C. 自动驾驶汽车应用示范

图15、激光雷达数据采集车。 (a-b) Livox Horizon激光雷达安装在车顶 (c) Nvidia Xavier用于实时处理激光雷达数据。开发了一个定制板来为激光雷达供电并将其数据路由到 Xavier 进行实时处理。

在本节中,我们将展示我们的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汽车中的适用性。我们使用名为 Horizon 的升级激光雷达配置,详见第 III.D 节。

图 15(a-c) 显示了由用于数据采集的Horizon激光雷达、用于数据处理的Nvidia AGX Xavier2和用于数据路由的定制板组成的系统配置。我们展示了自动驾驶汽车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应用程序:目标检测和跟踪,以及激光雷达里程计和建图。每个应用程序的算法详述如下。这两种算法都在Xavier上实时运行。

1)物体检测与跟踪:

检测程序由三部分组成,即检测、分割和跟踪。检测部分使用端到端神经网络[39]来提取、分类和预测感兴趣对象的大小、位置和方向,包括汽车、公共汽车、卡车、行人、自行车和摩托车。该网络在专门为地平线激光雷达标记的专有数据集上进行训练。第二部分,分割,基于点的高度和法向量分割地面点。然后将地面、前景和背景物体进行聚类,并与第一部分的检测结果进行融合,产生更加可靠和准确的分割结果。最后,最后一部分,即跟踪,基于前两部分的检测和分割结果,根据这些对象与上一帧的距离对当前帧中的每个对象进行配对,并通过卡尔曼滤波方法平滑每个对象的轨迹。最终结果可以在https:// youtu.be/sqYGFJVR1HU 的视频演示中看到。

2)激光里程计和建图(LOAM):

我们采用激光雷达里程计和建图算法的地平线激光雷达[40]。在接收到一帧(即100ms)点云后,该算法提取边缘和平面特征点,并将它们构建在局部地图中,如论文[41]。此外,还添加并校准了IMU。在运行时,IMU数据按照[42]中的方式进行预整合,为特征点配准提供可靠的初始位姿估计。在https:// youtu.be/Aw7I6H7Wj1U .可以看到我们在城市和高速公路环境中的激光雷达里程计和建图演示。

V. 结论

基于棱镜的扫描方法为机器人激光雷达传感器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尽管采用现有的为传统多线激光雷达设计的算法可能会出现问题。凭借安装简单、成本低、低轮廓和良好的稳健性,我们相信这种新的激光雷达设计将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欢迎,新的自动机器人应用将通过类似视网膜的密度分布和无处不在的不可公度的扫描而得以实现。

附录

A. 产品开发

基于这种激光雷达的设计,Livox科技公司开发了一系列产品,称为Mid-40 ^{3} 、Tele-15 ^{4} (增加的密度和范围)、Horizon ^{5} (增加的水平 FoV 和密度),价格在1000 美元左右或以下.

B. 激光雷达原型的详细操作参数

示例扫描仪由两个相同的棱镜组成,其折射率为1.51,楔角为18 度。转速分别为 7294 rpm 和 -4664 rpm。我们设备中的实际光束指向方向由板载FPGA 根据棱镜表面发生的折射实时计算,其位置由编码器精确测量。收发器以100 kHz~300 kHz的恒定测量速率运行,每个步骤如下:

  • 1.发射器发出约5ns~10ns的脉冲,50W-100W峰值功率。
    1. 接收器被触发并通电几微秒。
    1. 有返回信号,接收端接收信号。内部时间数字转换器将飞行时间转换为距离。

    C. 覆盖范围的定义

    为了定义某一时间段的LiDAR覆盖范围,FoV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被划分为100段,理想情况下,总共有10000个立体像素。然而,由于圆形(非矩形)的FoV和与场景相关的限制,我们有7132个有效立体像素。如果激光束扫描到该立体像素并收集到一个点,该立体像素就会被视为被填充。假设在时间t,有n个立体像素被填充,那么覆盖率的公式是:

    \text { coverage }=\frac{n}{7132} \times 100 \% \quad\quad \quad\quad(9) \\

    D. 入侵无人机检测与跟踪

    1)系统概述

    我们的万向节增强激光雷达检测系统如图16所示。万向节系统是来自PTS electronics ^{6} 的「PTS-303H」。它具有两个自由度:偏航和俯仰,分别由两个高扭矩电机驱动。使用制造商提供的软件 API,每个电机的转速都是独立指定的,这使得云台可以指向不同的方向。我们开发了一个在主机 PC 上运行的集成软件,用于处理所有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即用于入侵者检测)、计算和生成云台系统的电机命令(即用于入侵者跟踪)并恢复入侵者在太空中的轨迹。 PC 和激光雷达之间的通信是通过以太网进行的,而与云台的通信是通过UART接口进行的。

    2)检测算法

    算法1总结了我们的检测算法。它以10Hz的频率实时运行,每100毫秒将激光雷达点流分割成一帧(即 )。我们假设感兴趣的空间被表示为 ,并且它不包含背景物体。那么,如果 的任何一点位于 ,这是由入侵者无人机造成的,应该保留(第4-9行)。然后,通过计算中间坐标(第10行),使用 中保留的点来估计入侵者的位置。与均值坐标相比,我们使用的中值坐标对 的异常点更稳健。

    3)跟踪算法

    算法2总结了我们的检测和跟踪算法。它首先像算法1一样运行检测(第 3-10 行)以确定入侵者相对于激光雷达的位置(第 11-12 行)。如果相对位置低于阈值(例如 2°),则无需执行任何操作(第 13-14 行,第 18-19 行)。否则,电机速度将与相对误差成比例设置(第 15-17 行,第 20-22 行)。注意这里 指的是万向节的局部帧。

    4)万向角度校准

    前几节中的检测算法确定入侵者相对于激光雷达的位置。为了恢复入侵者在空间中的轨迹(例如入侵者管理),还需要万向节方向。不幸的是,万向节软件API无法提供这一功能。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通过跟踪激光雷达点云中的一个已知特征点(例如房间角点)来校准框架的旋转速度。校准建立一个查找表,将命令映射到实际转速。然后在实际的入侵者跟踪过程中,根据命令确定旋转速度,然后进行积分以产生角度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