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健身的小夥伴應該對啞鈴再熟悉不過了,作為一款傳統的負重訓練器械,啞鈴又被稱為健身器材之王,使用幾乎不受場合的限制,搭配上幾套動作就可以刺激到全身的肌肉。啞鈴使用起來比較簡單,但練習動作枯燥乏味,這也是許多人無法長久堅持的原因之一。
在相繼推出智能跳繩、智能腹肌輪後,小米公司這次帶來全新的米家智能啞鈴,透過感應計數,智能記錄,使得鍛煉數據視覺化,舉鐵不再單調無趣,同時提供多種訓練模式,滿足多樣化的健身需求,助力於保持永續性鍛煉。下面帶給大家這款產品的上手體驗。
產品外觀
不同於以往,這次到手兩個包裝盒,一個是裝有啞鈴主體的白色盒子,另一個則是帶有啞鈴配重塊的牛皮紙包裝盒。
啞鈴包裝盒依舊采用米家傳統素白色風格,正面只有產品的實物圖片和名稱,整體顯得非常簡潔。
開啟包裝盒後可以看到內層隔板直接印制著產品的快速使用說明,省去了一張說明卡片,從介紹裏得知簡單4步就可以快速上手,操作倒不是復雜。
盒子內部放置了兩只啞鈴和一份使用說明書。
按照官方的介紹,這款啞鈴是淺沙色款,實際觀察有些偏米色的感覺。啞鈴的尺寸為184*72*72mm。從手柄過渡到兩側采用的是流線型設計,握持手柄時感到非常舒適,同時啞鈴表面做了磨砂防滑處理,在抓握晃動時也不容易脫手。
兩只啞鈴外觀有明顯的差別,一只手柄位置帶有一長條狀的顯示器,作為主手柄。另外一只不帶顯示器,只是一只普通啞鈴,作為副手柄。透過實測,單只啞鈴重量約為1008克,這與官方介紹的約1.0千克基本相符。
為了做到啞鈴在放置時防捲動,啞鈴和配重塊的外側都做了超橢圓的設計。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個形狀與小米的logo非常相似。
牛皮紙包裝盒內裝有4個淺沙色的配重塊,在顏色和質感上都與啞鈴相一致,安裝後也沒有違和感。盒子上標註著配重塊重量約為0.5kg左右,實際稱重約499g,與介紹相差無幾。
配重塊的安裝比較巧妙,透過手掌貼住啞鈴兩端的裝飾蓋,逆時針旋轉半圈拆下,將配重塊帶凸起介面端對準啞鈴卡槽插入後順時針旋轉半圈卡住。安裝後固定非常牢固,實測晃動啞鈴不會產生絲毫松動。
安裝兩個配重塊後啞鈴的長度約為233mm,相比不帶配重塊增加了約49mm,在這個長度下個人感覺實際抓握平衡感反而會更好一些。
在帶顯示器的主啞鈴側面裝飾蓋上貼更為簡略的啞鈴使用說明貼紙,主啞鈴內部裝有電池倉,旋轉拆下裝飾蓋就可以看到,按壓按鈕電池倉彈出。
啞鈴由兩節7號電池供電,按照以往的慣例,隨產品附送了兩節,這點很小米。不知道為什麽沒有采用可充電的方式,估計第二代產品應該會升級到可充電的方式。
顯示器采用的是點陣顯示的方式,即使在光線條件差的情況下也能顯示清晰。開機預設顯示當前的訓練次數,短按開機按鈕實作訓練時長、卡路裏消耗的顯示輪換。
使用體驗
之前以為這款產品會與米家智能跳繩一樣接入到小米運動健康程式裏,到手後發現是透過藍芽連線到米家APP,由於支持藍芽5.1技術,極大縮短了延遲時間。
連線時在開啟手機藍芽和啞鈴開機狀態下開啟米家APP,點選右上角添加器材,會自動搜尋到該啞鈴,經過逐步設定就可以成功繫結。
接下來會出現6步使用引導,除了介紹基本的使用方法外,還介紹了禁忌人群以及使用過程中的註意事項。
主頁基本分成了5大版塊,從上到下可以依次概括為運動狀態資訊、啞鈴重量選擇、運動模式選擇、運動記錄以及課程學習。
運動狀態資訊記錄最後一次運動記錄情況,包括啞鈴運動時長、卡路裏消耗和運動個數,點選進入後除了顯示以上數據外,還可以檢視平均頻率和最高頻率。
啞鈴重量選擇是根據使用啞鈴的實際情況點選對應檔位選擇,總重量為兩手握持啞鈴的重量總和。
運動模式提供了目標運動、間歇訓練和自由訓練三種。像目標運動模式就可以自行設定個數、時長、卡路裏目標進行練習,這三項提供了多種數值的選擇,且每一項都有最小和最大值。
間歇訓練裏可以設定每組時長/個數、休息時長、訓練組數,與上面一樣,可以選擇所提供的不同強度的數值。
運動記錄裏可以按照周、月、年、總的周期檢視運動數值資訊,其中在總項中還統計出了最佳成績,為進行階段性總結和制定訓練計劃提供參考依據。
課程列根據不同訓練強度提供了10種訓練課程,個人可以參考自身實際情況選擇課程進行針對性訓練。每個課程裏詳細介紹了訓練特點、效果、時長周期和註意事項等資訊。
在設定裏面有一項比較實用的功能-待認領運動記錄,該功能的套用條件是在沒有連線米家APP的離線狀態下開啟啞鈴進行訓練,啞鈴自行記錄下來運動數據資訊,待啞鈴關機等下次連線成功米家APP後,就會出現認領上次離線的運動記錄資訊,這樣無論是否連線都可以做到記錄無縫銜接。
總結
整體來說,這款智能啞鈴的定位目標非常清晰,就是為大眾人群打造的一款智能健身器材,更加適合女性使用者和需要減脂的男性使用者群。內建的高精度六軸(3軸陀螺儀+3軸加速度計)傳感器使得計量的數據更加精準,這也體現出了產品的專業性,如果不想啟用智能模式也可以當做普通啞鈴來使用。從產品的各個方面來看,為下一代的升級留下了很多的空間,根據推測,下一代的產品很有可能會滿足增肌人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