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好書啦!這本小說絕對是書荒的終結者。情節緊湊,每個角色都像活在你身邊,每一個對話都能打動你。讀完之後,我只想把它推薦給全世界!相信我,這書絕對會讓你沈浸其中無法自拔,快來一起分享這場閱讀盛宴吧!
序
袁本立最早是我網誌上的網友,多年來我們在網絡上以文自娛,以文會友,並從網友成為生活中的好友,建立了深厚友誼。當我提筆的時候,覺得還是稱他「老袁」最親切。
老袁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喜歡文學,十七歲離開家鄉湖北進了部隊,在二十多年的軍教生涯中,在異鄉孤獨的歲月裏,從未放棄追求文學的夢想。當他還是北大荒部隊農場的一名年輕戰士時,就從自己每月8元錢的津貼費中,拿出4元多錢買了一只馬燈,用來夜間讀書寫作。小小的馬燈照亮了這位年輕戰士的文學之路,引領他走上了「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走向神聖的文學殿堂。
老袁的文風樸素、紮實、不花哨,有種結實的力量,著名文學評論家胡平先生評價他的小說「生動而好讀,善於描繪也能描繪得很生動」。所謂「文如其人」,生活中的老袁淳樸、厚道,最大的興趣就是寫作、閱讀、旅行。「踏遍青山人未老」是老袁「心向往之」的境界。這些年,老袁走了很多地方,歸來就寫出了一篇篇精彩遊記。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讀書寫作豐富了他的精神世界,旅行開闊了他的眼界視野。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品的深度和作家自身的綜合人文修養是不可分割的。作品映照著作者。
數十年裏,老袁潛心創作,筆耕不輟,陸續創作出很多佳作。著名的有短篇小說【零點】,這是他的代表作,20世紀90年代初發表在【海燕·中短篇小說】雜誌短篇頭題,當時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另一部著名的【鴨母隊長】是一部反映20世紀50年代江南農村生活的長篇小說,亦是他嘔心瀝血之作,由前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評委辦公室主任胡平先生作序,並在【大連日報】連載以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受到廣泛好評。最近讀了他的長篇新作【我只告訴你】,我感到他的創作又進入一個更高階段。
小說是以老袁的自身經歷為素材,以一男一女對話的方式引出一個抑郁癥病人的內心獨白,在男人(也是病人)大段的獨白中展開敘述。小說的精彩部份一環扣一環,故事中隱藏著另一個故事,被隱藏的故事才是作者最終要懺悔的,才是「我只告訴你」的秘密。小說的結構頗具匠心,表面看是一男一女在說話,這是現實部份;而真正支撐著文本架構的,是男人的內心獨白,夢囈般的語言,這是虛構部份。現實部份顯然是老袁設計的,看似虛構的部份倒是他真實的人生經歷。老袁選擇以這樣一個巧妙結構來確立他的敘述,真、假、虛、實,始終在小說中得到交集、碰撞,這樣的結構處理,彰顯了他駕馭文字的才華和能力。從內容上看,就是一個抑郁癥病人的回憶和傾訴,講述了他不想觸及的往事。當故事講完後,病人也走出了精神困障,得以救贖,重獲新生。小說通篇讀來,文字流暢,語言可圈可點,金句紛呈,發人深思:
無所畏懼——焦慮——疑慮——恐懼——面臨死亡——萬念俱灰。萬念俱灰我以為也是另一種無所畏懼。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懼。」
「這些人一定有他們的過人之處,只是這個世界不好讀懂也難以開啟。」
……
飽含哲思的句子背後體現著作者對人生獨到深刻的洞悉和見解。一個作家的生活閱歷不豐富,對人生思考得不深刻,是絕無可能勾勒出深刻的人物形象的。小說中最為震撼人心的就是對瀕臨死亡的瞬間感受的描寫,這種感受的詭異在於:感到「死」可怕的人,都在這件可怕的事情之外,而真正承受這件可怕的事情的「我」,卻並不怕「死」,「我」當時的感覺甚至是解脫,甚至還用帶著有點嘲弄的眼光看著活人忙碌的世界,所以「我」才發出了——「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懼」這樣具有哲學高度的箴言。對「瀕臨死亡」的描寫,顯然已超出一般作家的寫作體驗,畢竟這種體驗不同於一般體驗。苦難和坎坷對於每個人來說,未必都是有益的,然而對於一個優秀作家來說,卻是難得寶貴的人生財富。
美國醫學家路易士·杜文在他的作品【細胞生命的禮贊】一書中曾提到,西方現代醫學有一種理論,即所有動物都帶有一種天然的保護性生理機制,畢竟死亡是一種最古老、最基本的生物機能,而造物主賦予動物的天然保護機制會在死亡邊緣開啟作用,將它們在一團平靜的雲霧中帶到彼岸。這個觀點在老袁的小說中似乎得到了印證,他筆下的「我」與死亡對峙時的感受是那樣不同尋常地安寧、平靜、輕松、解脫,絕無痛楚,甚至他還帶著一點惡作劇似的嘲諷望著活人的世界。
【我只告訴你】是老袁文學創作生涯的一座高峰,從構思到動筆到完成,用了十年時間。可謂「十年磨一劍」。它風格沈郁,又不乏輕松幽默,在看似簡單對話的場景中,隱藏著動人心弦的力量。從心理學上講,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懺悔是說不出來的,猶如真正的委屈也是說不出來的。秘密一旦告訴了一個人,以後也就不再是秘密了。將這個痛苦的秘密說出來,很像是和痛苦鬥毆的過程。在強大的對抗中,所表達出的不僅僅是作者的才華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擔當和勇氣。當作者完成敘述後,心得到了釋放,秘密被帶走,然而又已永遠和他融合在一起了。相信每個人在讀完它後,會覺得書中主人公的遭遇似乎離自己很近,仿佛就在身邊,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或多或少也有過類似的精神上的困惑。讀這樣的作品,就像在照鏡子,讓人感同身受,引發共鳴。只有這樣的文學,才算真正完成了對人性在現實意義上的救贖,而這也正是文學所承擔的崇高使命。
海青,女,自由撰稿人。【書畫研究】雜誌編輯,現居上海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