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鄭州男子花兩萬五矯正牙,醫院稱牙套是耗材,商業套路被揭露

2024-12-17女人

醫院稱牙套是「耗材」

一副牙套,花了兩萬五,卻被醫院稱作「醫用耗材」。這話讓患者丁先生聽了直皺眉頭: 耗材,不是一次性物品嗎?而且包裝上沒有任何醫療器械標誌,甚至還貼著個藥品二維碼。

這不僅讓丁先生懷疑自己是不是「被糊弄」了,也讓一場普通的牙齒矯正糾紛, 引發了更多質疑。 醫院的說法是否站得住腳,產品的合規性到底如何?事情朝著意料之外的方向發展。

一次牙齒矯正,揭開醫院「耗材」說法疑雲

丁先生是鄭州一名普通上班族,今年年初,他來到當地一家口腔醫院做牙齒矯正, 選擇的是隱形牙套治療方案。為了不影響工作和日常交流,他在繳費前特意咨詢了能否保證舒適性。

醫院工作人員當時拍著胸脯說: 這是最先進的隱形矯正技術,初期不適屬於正常現象,兩天就能適應。 戴上第一副牙套後,丁先生發現情況完全不是這麽回事。

他說話變得含糊不清,嘴裏總有異物感,甚至連工作中的溝通都受到了影響。醫院的解釋是「多試試,慢慢適應」。 可他堅持了一周,依然沒好轉。醫院調整了牙套,但情況沒有改善。

丁先生提出退款,醫院卻表示,牙套是客製產品,費用已經轉給廠家,無法退還。 但丁先生認為,既然整個療程需要60副牙套,未生產的部份完全可以退費。

醫院最終同意按丁先生的方案處理,但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 在等待退款時,他發現牙套包裝上資訊模糊,沒有醫療器械標誌,隨後向記者爆料。 記者調查後發現,這不僅是一起醫患糾紛,更可能涉及產品合規性的問題。

「醫用耗材」說法惹爭議

醫院稱,丁先生佩戴的隱形牙套是「醫用耗材」,因此治療費用無法全額退還。這個說法聽起來合理,但細想卻漏洞百出。什麽是醫用耗材?通常指的是一次性使用的醫療用品,例如醫用手套、註射器等,而牙齒矯正器顯然不在這個範疇。 根據國家藥監局的分類,矯治器屬於二類醫療器械,必須有明確的產品註冊證號,但丁先生的牙套包裝上卻找不到這些資訊。

更讓人疑惑的是,包裝上還貼了一個藥品二維碼。記者透過掃碼發現,顯示的內容與牙套毫無關聯。這種模糊且混亂的標識,顯然難以讓人信服。 醫院的解釋是「廠家將其歸為醫用耗材」,但從法律層面看,這種歸類顯然不符合國家標準。

矯正糾紛背後的商業邏輯

隱形牙套是一種客製化產品,從拍片、建模到生產需要一定周期。 醫院以此為由,強調「矯正費用前置支付」,並以「客製」為理由拒絕全額退款。 但問題在於,丁先生全療程需要60副牙套,而他實際使用的只有一副。未生產部份的費用,是否可以退?醫院的態度讓人疑惑:一方面承認未生產部份可以協商退款,另一方面卻強調「基礎醫療服務費」不可退還。

換句話說,無論矯正是否成功,患者都得為這項服務買單。 這種操作並非個例,而是很多醫療機構的「套路」。他們透過占據資訊優勢,將產品和服務繫結銷售,一旦出現問題,患者維權難度極大。

包裝資訊與監管漏洞

記者調查發現,丁先生的牙套包裝上沒有醫療器械註冊標識,也沒有生產批號。按照規定,二類醫療器械必須標明註冊證號,且包裝資訊需清晰完整。 但這款產品不僅資訊缺失,還出現了不符合邏輯的藥品二維碼。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國內醫療器械市場的一些灰色操作:部份廠家為節省成本,刻意弱化產品內容,打擦邊球規避監管。

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已介入調查,但從目前來看,矯治器的真實內容仍需進一步確認 。如果產品確實存在合規問題,不僅醫院要擔責,廠家同樣難辭其咎。

醫院的管理問題

這並非鄭州南區口腔醫院第一次陷入輿論風波。此前一位患者在該院種植牙時,竟然誤吞了手術用的鉆頭配件, 導致異物卡入胃部,最終透過急診手術取出。雖然醫院拿出知情同意書,強調「術中意外屬正常風險」,但這種解釋顯然難以服眾。兩個月內接連曝出問題,足見其管理漏洞之大。

一家醫療機構的核心是專業性和安全性,但從這些事件來看,這家醫院的管理水平糊服務意識顯然有待提升。 醫療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容錯率幾乎為零。一旦發生問題,患者的信任就會被迅速消耗, 而重建信任的成本要高得多。

結語

無論是牙套變「耗材」,還是種植牙事故, 這些事件的共同點在於資訊不對稱和監管薄弱。 患者在醫療機構面前,往往處於弱勢地位,而部份機構卻利用這種弱勢,將責任推得一幹二凈。

有人說,醫療行業的本質是服務,但某些機構卻將其變成了「生意」。他們更關心盈利,而非患者的實際需求。 這種短視行為不僅傷害了患者,也損害了整個行業的形象。

希望相關部門能加強監管,盡快查明真相,也希望患者能在維權路上少一些阻礙。 有時候,一個小小的疑問,就能揭開一場「大問題」。你覺得,這類事件背後的責任該由誰來承擔?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