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精華與瑰寶學無止境讓我們靜下心來邊學習邊欣賞
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代]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如詩題所示,這是一首回應白居易的答詩。詩中闡述了自己的老年觀,認為人到老年既有諸多不利的一面,但也有諸多有利的一面,應樹立正確的老年觀,從嗟老的情緒中解脫出來而有所作為。
結語「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深為後人贊賞,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唐文宗開成元年,也就是公元836年,64歲的劉禹錫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此時的白居易以同樣的身份留居洛陽也已三年。
兩人同齡,都患有足疾和眼疾等老年病。對於老病,白居易有時通達,有時感傷。
在一次感傷之余,他寫給劉禹錫一首【詠老贈夢得】詩,表達了對衰老的悲觀情緒: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與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余。」
劉禹錫便寫了這首【酬樂天詠老見示】作為酬答。
「酬樂天」即作詩酬答白居易。「樂天」是白居易的字。
下面我們逐句進行學習與欣賞。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一二句說,誰都會對衰老感到焦慮,人老了沒人會憐惜。
「顧」指考慮,焦慮。詩人說,「顧老」是人之常情,人到了一定年齡都會思索衰老這個問題,並為此感到憂慮。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三四句朗讀程式們「顧老」的原因:因為衰老,身體逐漸消瘦,腰帶頻頻縮減,頭發日漸稀少,帽子因此固定不住,戴正了也會自己偏到一邊去。
「帶」是腰帶。「冠」是帽子。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五六兩句繼續講述「顧老」的原因:書卷被擱置一旁不看是因為眼睛已經老花,無奈之下愛惜眼睛而已。經常使用艾灸,是為了適應身體衰老的需要,因為隨著年邁力衰,有諸多的病痛纏身。
「廢書」指丟下書本不再閱讀。「灸」指艾灸,是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隨年」即適應身老體衰的需要。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七八兩句說,年紀大的人經歷的事情多,交往結識的人也多,因而他們懂得的事理也多,閱歷也豐富。
「諳ān」是熟悉,懂得。「閱」是經歷。
「閱人如閱川」是說閱歷人生如同積水成川一樣。此句從陸機【嘆逝賦】「閱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閱人而為世,人冉冉而行暮。」化出。
詩人認為,老的確有體衰多病的短處,但更有閱歷豐富,「經歷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的長處。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這兩句是詩人對白居易的勸慰:仔細想想,老了也算是一件幸運的事,你只要放下焦慮,克服對衰老的恐懼,就會心情開朗暢快起來。
「下此」指放下顧慮,改變對衰老的憂慮心態。「下」是攻下,相當於「解決」。「此」指「顧老」,即對衰老的憂慮和擔心。「翛xiāo然」形容無拘無束、心情暢快的樣子。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最後這兩句是點睛之筆,意境深遠優美,極為精辟警策,後人多以此自勉自勵。
「桑榆」指桑樹與榆樹。夕陽將落時,最後的余暉灑在桑榆樹端,因以指日落處,借指日暮、傍晚,也常用來比喻晚年、垂老之年。「霞」指晚霞。
這兩句意思是說,不要因為夕陽的余暉映照在桑榆的樹梢上,就覺得時間已經晚了,其實作為晚霞,它依然能夠映紅天空。
詩人以此來寬慰和鼓勵好友白居易,我們雖然年紀老了,但依然能夠創造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的作用。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明天繼續。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