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這些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正在影響孩子的視力

2024-07-05女人

孩子的近視問題日趨嚴重,已經成為家長們的頭等困擾。據國家衛健委 2021年最新數據:2020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為了預防近視,家長會註意孩子用眼的時間、光線及姿勢的問題,但一些與用眼無關的鮮為人知的因素也會影響孩子的視力。

噪音傷耳也傷眼

噪音會損傷聽力器官,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耳聾,而實際上,噪音不只是對聽力有害,它還會傷害視力。環保專家們發現,雜訊會降低眼睛對光亮度的敏感性,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當噪音強度在90分貝時,視網膜中視幹細胞區別光亮度的敏感性開始下降;當噪音達到95分貝時,五分之二的人會出現瞳孔擴大和視物模糊的現象;當噪音高達115分貝時,幾乎所有人的眼球 對光亮的適應力都有不同程度的衰減[1]。同時,雜訊還會使色覺和顏色視野發生異常,成為假性色盲。

而孩子周圍的噪音最明顯的就是帶聲音的玩具。有研究測試了市面上15種受歡迎的玩具噪音,結果顯示:8種玩具在距離檢測儀器25cm處(相當於兒童胳膊的長度)的噪音平均為81~105分貝,而在距2.5cm處(約是將玩具放在耳邊的距離),14種玩具的噪音平均為84~115分貝,其中玩具手槍的噪音最高,在25cm處噪音為120~140分貝,2.5cm處噪音為130~143分貝[2]。

因此平時家庭生活中要註意控制音量,尤其是孩子的玩具,帶聲音的玩具最好每次玩不要超過一個小時。

二手 煙是視力的隱形殺手

孩子吸二手煙會傷害肺功能和肺組織,而大家不知道的是,二手煙還會損害孩子的視力。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團隊對1400名6~8歲的兒童研究發現,暴露在二手煙中的兒童,其脈絡膜(一種含有細小血管的組織,可以滋養眼睛)會變薄,變薄的程度與接觸二手煙的數量相關[3]。且煙草中有一種毒性較強的氰化物,在體內積存到一定的程度,可造成中毒性弱視[4]。而兒童的眼球正處於發育期,對香煙霧中的有害物更加敏感。

心理因素也會影響視力

心理問題似乎與視力有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但是英國心理學家和眼科專家調查發現,視力下降與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一項對北京市西城區某小學4、5、6年級的320名學生的調查發現,心理健康不達標的196名學生中有84名近視,近視率達42.86%[5]。

之所以心理問題會造成近視,是因為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影響著孩子生活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沒有良好的用眼習慣也就容易近視;而且心理上的抑郁等不良情緒會有軀體化的表現,在眼睛上就會表現出視力減退,這屬於中樞神經系統受影響後導致的視神經系統異常。因此在培養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同時也要註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減少近視的發生。

偏食是視力的危險因素

偏食是在兒童中普遍存在的不良飲食習慣,長期 偏食不僅會引起厭食及營養不良,還會危害孩子的視力。一項調查發現,748名視力低下的學生中,偏食占了36.87%。這裏的偏食是指偏愛甜食和精制食品。

專家分析,偏愛甜食會造成體內糖分堆積,而糖分在體內新陳代謝時需要消耗大量的維生素B1和鈣,而鈣不足會降低血液滲透壓,導致晶狀體和眼房水的滲透壓改變,當視房水的滲透壓低於晶狀體的滲透壓時,眼房水便會透過晶狀體囊湧入晶狀體內,促使晶狀體變凸,屈光度增加而造成視力下降。而維生素B1缺乏會影響眼部視細胞的發育,增加患近視的概率,還可使原有的近視程度加重[6]。

另外,孩子偏愛吃精制食品會導致體內微量元素鉻缺乏,使胰島素調節血糖的功能受到制約,血漿滲透壓上升,促使晶狀體和眼房水的滲透壓上升,導致屈光度改變而損害視力。而且孩子吃的精制食物多做得較軟,使孩子們缺少對食物的咀嚼能力,這樣會造成下頜不發達,牙列不齊,長久下去面部肌肉力量變弱,眼睛晶狀體的調節功能下降,導致視力下降[7]。

所以,在孩子的飲食上需要合理調配,粗細結合,軟硬搭配,盡量少吃 甜食,適當多 吃些含鈣、鋅、鉻與維生素B1豐富的食物,比如粗雜面、黃豆、芹菜、海帶、瘦肉、魚蝦及水果等。如果孩子有偏食的習慣也應及時糾正,以免長此以往影響視力。

睡眠不足是引起孩子近視的

罪魁禍首

說起孩子睡眠時間短,很多人會想到這樣會影響長高,實際上,睡眠不足也會影響孩子的視力,而且近年來研究發現,睡眠不足對兒童近視的影響已經超過了遺傳因素[8]。眼睛調整主要依靠神經反射,透過睫狀肌調節改變晶體形態來完成的,眼睛局部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調是近視眼形成的病理基礎。如果孩子睡眠不足,會引起全身植物神經紊亂,特別是眼睛局部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調,從而發生近視[9]。因此保證孩子每晚睡足9-11個小時也有保護視力的作用。

所以,家長在保護孩子的視力時,除了要註意用眼習慣和衛生以外,還要規避這些容易被忽視的因素。日常生活中家長不只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睡眠習慣,還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健康、溫馨的家庭環境,保證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