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隋雪 通訊員 吳思怡
關於順產還是剖宮產的選擇,是多數孕媽會反復糾結的問題。通常猶豫順產的孕媽有「四怕」:怕痛、怕順轉剖、怕會陰側切、怕產後陰道松弛。
究其害怕的原因,大多離不開擔心寶寶太大,增加了順產的難度及風險。
確實在過去,評估能否順產生孩子,全靠產科醫生一雙手,摸肚子、查骨盆,憑借長期積累的經驗以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主觀感受進行判斷。這樣不免有些預料之外的個案,成了讓人猶豫順產的「危言聳聽」。
如今,3D視覺化與建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產科帶來了革命性的進步。杭州市婦產科醫院產科主任柴蕓介紹,現在的產程三維導航系統可3D直觀地展示分娩前、分娩中的頭盆關系及其變化,為寶寶的出生精準導航,提升孕媽們的順產信心。
前不久,孕41周的盧女士因仍未有臨產跡象住進了杭州市婦產科醫院的一體化病房。
期間,盧女士一直強調自己身形嬌小且寶寶過了預產期,她擔心寶寶太大影響了順產,甚至還有了想要剖宮產的念頭。
產科醫師隨即啟用了「產程三維導航系統」,透過超聲及磁定位,胎兒頭部大小、位置以及孕媽的骨盆大小、形態等瞬時顯示了出來。分析發現盧女士的骨盆與胎兒大小基本適應,但調皮的寶寶高昂著頭,後腦勺正對媽媽的盆骨入口,這樣的胎頭姿勢大大增加了胎頭入盆的經線長度,不能順利入盆,即影響了順產。
圖源:杭州市婦產科醫院
一時間,盧女士更焦慮了。柴蕓主任安慰盧女士:「現在發現問題還有機會解決。」
柴蕓協助盧女士俯臥在病床上,並采取臀高頭低位姿勢,搖擺臀部,試圖改變寶寶的入盆姿勢。30分鐘後,再次利用產程三維導航系統檢視,發現聰明的寶寶已經改變姿勢,順利入盆。最終盧女士順利分娩。
「其實,順產主要取決於孕媽骨盆大小和胎兒大小以及胎兒宮內胎方位及胎姿勢幾個方面,因此無論是170cm的孕婦還是150cm的孕婦,只要胎兒大小與產婦骨盆大小相適應,且胎方位正常,就有順產的機會。」柴蕓說道。
據介紹,產程三維導航系統主要透過非侵入方式,準確測量胎頭位置、胎頭方位和宮頸擴張等數據,能3D直觀顯示胎頭與骨盆的關系,精準指引分娩決策。
但也並非所有情況都適用。柴蕓介紹,產程三維導航系統的適應癥包括足月、單胎、頭先露或產程中;禁忌癥為非頭位、多胎妊娠、阻礙陰道分娩的情況(如前置胎盤)、緊急處理的情況(臍帶脫垂、胎盤早剝)、含心臟起搏器、金屬植入物。
產程三維導航的套用很廣,比如門診中孕晚期初步篩查,測量孕婦真實骨盆數據,了解骨盆形態,結合胎兒體重,評估頭盆相稱性;入院臨產後潛伏期篩查,除骨盆、胎兒體重還需要結合產力、胎方位進行頭盆分娩評分;以及分娩時,進行產程實時分娩過程監測,測量胎頭方位及姿態、胎頭下降、宮口擴張等分娩數據。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