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放寒假了,看到家長群,有媽媽無奈的感慨: 「孩子一放假,就沒玩伴了,特別孤單。」
想約同班同學,要麽在上補課班,要麽在家寫作業;想約附近小朋友,偌大的社區,卻沒一個小孩在玩。
仔細想想還真是,過去咱們那會兒,即使是獨生子女,放學後也不孤單,滿院子跑的夥伴,甭管認識不認識,打個招呼就是兄弟。
放寒暑假更是,同學們約得相當緊密,踢毽子、跳皮筋、打籃球,或者開展個課外活動,別提多歡樂精彩。
可再看現在的孩子們,友誼全靠學校維系,沒有固定玩伴,也缺乏深度友誼,一回到家,基本就失去了聯系。
有個段子形容的恰當 「現代小孩的友誼,來無影去無蹤。」
這裏不得不插一個題外話。
大家應該都發現了,這屆孩子玩伴越來越少,也就意味著孩子大戶外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導致近年來近視率高得嚇人。
孩子近視的年齡越來越小,近視的度數越來越深…
每次一發關於近視的科普文章,都有很多姐妹在焦慮這事~這幾天密集接觸了很多眼科的大佬之後,才知道近視原來是可防可控的,而且幹預得越早,越有效!
當代小孩沒有玩伴,源起 「雞娃圈黑暗法則」
在我看來,這屆小孩缺少玩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周圍的同齡人都太忙了。
放學後,不是有做不完的數理化,就是有上不完的興趣班,繁忙程度堪比996、007,連睡覺都要擠時間,還哪來的閑心玩兒。
可更可怕的還不在忙,而 在於那種隱形的、殘酷的、成人化的競爭,讓孩子間無憂無慮的玩,成為了不可能。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有個博主總結的 「雞娃圈黑暗森林法則」。
大概意思是,當下雞娃人群和程度都在飆升,可好的教育資源總量就這麽些,於是在這個雞娃圈層,就生出了自己的生存法則。
看完,我似乎就秒懂了,為什麽現在孩子都沒有玩伴,因為在「雞」和「被雞」的路上,這些法則早早就把他們框住了。
比如, 「強者法則」 ,雞娃圈有鄙視鏈,牛娃才是談資,渣娃直接淪為最底端。
雞娃圈母憑子貴、強者為尊。
可以假定永遠有更強的人物還沒出場。
雞娃群眾永遠會向更牛的人物低頭。
就像同事媽媽們集體共鳴,誰家孩子期末考了第一名,甭管家長是不是CEO,那此刻雞娃圈你最牛。
還有 「猜疑鏈法則」 , 雞娃圈裏沒朋友,只要同屬雞娃圈,那天然立場就是競爭和對立。
有利害之爭的雞娃家庭之間,只有最低程度的善意。
利害關系越明顯,則對對方的惡意判斷度會越高。
有利害之爭的雞娃家庭之間,對彼此惡意的猜疑隨著年級增加而增加。
所以,雞娃圈的娃們,想要課後交流,一起作業刷題,那家長們也會蛐蛐要小心謹慎,畢竟雞娃這事,就主打個躲在森林後,悄沒聲卷起來。
還有個挺逗的 「交流法則」 ,雞娃圈都對交流有需求,又不想暴露自我資訊太多,所以交流會利弊權衡。
交流會在一定程度上暴露本家庭雞娃的程度水平。
不同結構、特點的家庭之間,交流存在障礙,往往會產生誤解。
長期穩定互惠的交流關系,需要彼此都能提供對方需要的訊息。
高級雞娃家庭到一定程度後會停止交流活動。
正如兩位寶媽現身說法:見識過父母說孩子啥班也不報,結果隔天就在輔導班尷尬遇到。
還有同小區鄰居,想打聽下牛娃學習技巧,可學霸媽謊稱天才附體,奧數都靠自學。
最可怕的是 「善惡法則」 ,隨著孩子升學,中高考壓力來襲,雞娃圈層逐漸趨於惡性競爭。
隨著年級的升高,會有一批人佛化結束,會有一批人魔化變壞。
不肯公平競爭,利用不對等的交流訊息中傷、陷害、舉報競爭物件。
最牛的群體會有被超越、被嫉妒、被暗算的恐懼,因此始終會保持極度的低調。
這個法則,最終得出的結論: 人性使然,雞娃圈只有永恒的較量,沒有永恒的朋友。
除了雞娃圈影響社交圈,我發現,孩子沒玩伴的另一個真相, 這代娃的成長過程,父母的參與感實在太強。
從陪學習到陪補課,從家長群到朋友圈,似乎娃的每一步,我們都不能置身事外,都需要層層把關。
於是,孩子們的玩伴,不再只是隨緣偶遇,而是經過父母篩選,各方面條件、情況匹配。
說直白點,過去咱們交朋友,有點像自由戀愛,主打個情投意合,一起摔炮能摔出友誼,一起跳繩能跳成閨蜜。
可現在呢,更傾向於 雞娃父母們,進行審時度勢的判斷和考量。
只向上社交,不向下相容。讓自家孩子,最好跟牛娃、學神做朋友,這樣才能升學路上互幫互助。
同時,還要保證學習補課作業三不誤。這就導致了,娃與玩搭子,永遠在路上,永遠難碰上。
最後,父母們還要直接參與孩子的友誼,幫娃找玩伴,跟雞娃父母建立「革命」友誼。
仔細想想, 當這些雞娃小朋友,聚在一起聊天玩耍,卻各懷心思,身負重任、心機和KPI,那這份友誼想保持單純和持久,也就太難了。
社交無力,正悄悄削弱孩子的 情感能力
這屆孩子沒有玩伴,表面上看,最直接的影響,是會無聊、會孤單。
可從更長遠的層面看,他們會漸漸 「社交無力」,從童年找不到玩伴,到缺乏玩的能力,再到青春期不願找人玩,成年後懶得找人玩。
就說,多少娃哪怕有空聚在一起,卻根本不知道玩什麽。
我們那代人,放學扔下書包,就是耍。扔口袋、跳房子、跳沙坑,天天在大自然裏摸爬滾打,不用動腦,就有各種奇思妙想。
再看下一代雞娃們,沒有群體玩的機會,也失去了遊戲裏的創意,在一起也是百無聊賴。
不是玩煙卡,就是聊遊戲,甚至女娃們還演起了扮甄嬛的戲劇。
忽然有點悲從心起,想起那句話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雖然孩子們接觸的世界更豐富多彩了,有淘氣堡、遊樂園,有智能電話、電子遊戲……
可這一切卻替代不了,那種最原始、最純真、最溫暖的孩童快樂。
而這就是所帶來的隱形影響,逐漸剝奪了孩子的情感能力。讓他們對友誼、對朋友、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得越來越淡漠,越來越無感。
用個流行的詞形容,內卷競爭之下,誕生了一批 「空心孩子」 。
他們只懂答題和考試,只懂競爭和卷,對同齡人的陪伴、關心和愛,毫無感知和概念。
就像前面說雞娃圈沒真朋友,那被雞的娃們也同樣, 越卷的地方,孩子們越難有友誼,人與人的交往,逐漸變成了一場贏和博弈。
有個網友就發帖說,學校裏,明卷之外,還流行「暗卷」。有一些孩子,嘴上慫恿別人躺平,背地裏偷偷當卷王。
比如,平時diss老師,慫恿其他學生不聽課,自己卻暗戳戳努力。還有寒暑假謊稱一直玩,卻實則提前刷完了下學期的課。
還有,咱們講過的「舉報事件」,孩子 互相舉報成風,一點小事都跑去老師那裏邀功。
單純友善的同學友誼,都在此刻變了質,你舉報我,我必舉報回去。貌似,卷王這一代們,就連告狀也會卷生卷死。
想來,這才是最嚴重的結果。
孩子們無法站在他人立場考慮問題,內卷競爭剝奪了他們的同理心,那些曾經讓我們感動懷念的同窗情,卻在他們身上蕩然無存。
在【此念·成長】節目中,作家金惟純句曾說, 孩子需要玩伴、自由、大自然,看到生活很多的樣子,有事做,有參與感。
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用受教育,就會了解生存、生活、生命的真相,也會自然看到人性裏的溫暖和光輝。
用一句話形容,就是讓孩子毫無目的,發自內心的去交朋友,一起哭鬧一起成長。
這樣, 他們才會內心長出血肉,獲得滋養,生出愛自己、愛別人,以及愛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