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會陷入到這種迷茫和誤區之中:
「認為自己的孩子焦慮抑郁了,出現各種心理精神問題了,就應該去醫院,就應該去做心理咨詢,自己從來不反思也不學習,也意識不到自己是不是沒有做好?是不是家庭出問題了?是不是夫妻之間教育孩子的模式方式出問題了?」
「而且必須得去琢磨一下: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方法去關懷孩子?讓孩子不用去醫院也是可以走出來的?一味地推動孩子去醫院了,或者督促孩子去做心理咨詢了,事實上父母這麽做,不僅會傷害到孩子的情感世界、也會踐踏他們的自尊、更會讓孩子感受到這樣的父母真的愚昧無知又愚蠢,因為大多數這麽做的父母,都會被孩子推回去,甚至被孩子攻擊我沒病!你才有病!」
父母看似好心做了好事,也進行關懷,同時也是按常理出牌的。
可是孩子為何不懂得感恩呢?不聽勸呢?
這個時候你與孩子論感恩,又是家長不懂抑郁癥的一種無知表現了。
抑郁癥的孩子深陷煎熬與痛苦之中,整個世界都塌了,痛苦侵蝕了他,還管那麽多幹嘛!也顧不上了!還去計較的父母,不僅會傷害到孩子,還會讓自己感受到巨大的挫敗感。
不是孩子不感恩,也不是孩子不聽勸,而是父母的做法又深深的傷害刺激到了孩子!
其實正確的做法很簡單,就如本文開頭已經告訴你答案了!當孩子不願意就醫,不願意做心理咨詢的時候,不是他們不願意,而是透過這次事件,父母需要去反思並暫時尊重孩子的意願,因為最好的藥物就是陪伴與理解、是懂孩子的內心世界、懂孩子的需求、同時父母要去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放下自己的高姿態。
強勢控制欲太強的家長,害死孩子!反而溫和,降低期待要求,退一步的父母,則溫暖孩子!
很多孩子的痛苦,離不開父母的苛刻嚴厲,以及他們滿眼是成績和工作,強勢控制欲膨脹的父母,卻從來沒有去關註過他們到底飛得累不累?有沒有什麽需求?心理情緒有哪些不舒服的?能不能暫時回來休息一下?
以上,這些關懷作為家長的從來沒有!
真正累了的孩子,抑郁的孩子,不是去醫院,而是回家!家才是避風港,才是療愈之地,父母則是他們的精神支柱,這個精神支柱如何做?又取決於父母了,父母做得好,自然療愈孩子!做得不好則傷害孩子!
所以,當他們回到家裏能夠感受到家長的理解與呵護,能夠去照顧他們的情緒,不是嘮叨不止,並幹脆利落地告訴孩子:「你回來休息吧,我們照顧你,陪著你,不管你多麽不堪,家長都是你永遠的後盾,一個溫暖的擁抱等等這些,都足以讓抑郁的孩子充滿希望與感動!反之,指責、不理解、嘮叨、說難聽刺激的話,則會壓死孩子!悲劇就會發生!
家長再一次反思:難道家長非得要用那種命令式的口吻嗎?難道抑郁了非得要去醫院嗎?家長真的需要改變了,若是無法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孩子會一直反抗,直至兩敗俱傷!
在我看來真正要做心理咨詢的是父母,是家長,家長才是要學習的那個人!只有父母懂得了抑郁癥的原理,以及陪伴指引,懂得運用各種方法技巧,才能真正讓這個家再次溫暖和諧起來。等著孩子去醫院或者做心理咨詢,你只會失望,因為你的做法本身就出了大問題。
好好理解本文的觀點。
智慧的父母是從內改變,不斷地學習探索;而愚蠢的父母只看到問題的表面,加大孩子的心理創傷,繼續刺激孩子!
這些年,主動找我做心理指導的父母,都是智慧的,因為孩子抑郁了,他們首先自己來學習,來提前預知各種接下來的問題,以及盡快掃除自己的迷茫和無知,以一個最溫和與有效的陪伴去幫助孩子,才是抓住了問題的根本。
而這些父母主動找我指導的,無不充滿了智慧,內心也不再迷茫,對接下來如何去陪伴,內心已經有了方向。
不懂得父母才會一味地推著孩子去醫院,或者做心理咨詢,因為他們無視自己的責任和逃避內在的問題,如此惡性迴圈只會讓家庭蒙上一層去不掉的陰霾。
最後說明一下:孩子去不去醫院?做不做心理咨詢,父母當然是可以適當引導督促,但是不能老在這個問題上去糾結,當孩子暫時不願意時,請閉嘴,多陪伴,時機成熟了再適當提醒一下,要循序漸進,而不是去糾結念經一樣。
因為凡事都是有一個慢慢接受的心理變化,但是這個變化,需要時間,在這個時間裏,父母做好陪伴和照顧,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和支持。這一點好好理解一下。真的特別重要。
可以說本文價值非常之高,希望陷入這種糾結的父母能看到學習到。
致力於解決焦慮抑郁孩子達成復學的指引與操作(家長與孩子學習)
心理咨詢師阿秋
購買
作者:阿秋,心理咨詢師、重度抑郁癥康復者(已經康復6年多,一直未復發)。走出心魔與家屬指引,助您順利走出焦慮抑郁的困擾。推薦系統學習療愈起來!建議患者和家長學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