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時節,「吃點熱乎的」成為了許多人的選擇。但是,就在最近,蔡先生卻因為吃了一碗剛煮好的泡面,竟然大量吐血,血壓迅速下降,病情十分危急。
事發當晚,家住常州的蔡先生在煮好泡面後,沒有等到它冷卻就匆忙食用,隨後喉嚨和食管都產生了劇烈的灼痛。起初他還沒有重視,但半個小時後,「胸骨後」的疼痛依然持續。
為了緩解不適,他嘗試咽下一口硬米飯,結果發生劇烈嘔血,並出現休克癥狀,家屬見狀立即將他送往醫院。胃鏡檢查發現,蔡先生的食管黏膜出現大面積糜爛,創面充血嚴重。經過抗炎、止血、保護消化道黏膜、輸血等治療,他的病情得到好轉。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同樣在近日,福州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因為吃了一碗很燙的水煮肉片導致嘔血,並查出食管水腫的經歷。
天氣不冷的時候,感覺食物太燙,很多人可能會擺著涼一涼再吃。但一旦到了冬天,尤其是寒冷天氣,很多人要麽是怕飯菜擺涼了,要麽是想吃點熱乎的暖和一下,對溫度偏燙的食物往往是來者不拒。但進食過燙的食物會對健康諸多損害,詳細情況請江蘇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王曉華為我們一一解答。
Q
進食過燙的食物對健康會造成哪些損害?
A
首先,當熱食進入口腔時,可能會燙傷舌頭上的味蕾,從而影響其正常功能,導致食物嘗起來似乎沒有味道,這是一種輕度的灼傷感覺。一旦味蕾的細胞死亡,不再能夠感知味道,患者之後吃東西的口味會越來越重。甚至我們發現有些很嚴重的患者,會逐漸徹底喪失味覺。
其次,它可能導致口腔內部的問題。與我們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相比,口腔黏膜非常柔軟和嬌嫩。如果經常食用過熱食物,容易燙傷口腔黏膜,導致黏膜受損並引發口腔潰瘍。長期反復的口腔潰瘍可能會演變為更嚴重的疾病,如舌癌或口腔黏膜癌。我們有時也會遇到這類病人。
此外,食用過熱食物時,人們可能會不自覺地左右晃動以避開熱度,從而導致食物在口腔內移動,甚至用牙齒咬,但當你咬住這些太燙的食物時,也會導致牙齦的灼傷。這種燙傷,隨著時間的積累會對牙齒造成損害,容易引發牙齒松動和牙周炎,甚至牙齦萎縮。
最後,很多人因為食物過燙,就趕緊咽了下去,這就容易造成消化道的燙傷。當你吞咽這種熾熱的食物時,它會在食道內捲動,帶來灼熱感。當食道尚未適應其正常能承受的溫度時,這種熱度會刺激食道黏膜,導致食道表面出現潰瘍。愈合後,輕度的黏膜損傷可能無明顯影響,但深度燙傷可能導致食道形成疤痕,並在愈合過程中收縮,使食道變窄。反復的刺激或異常增生可誘發癌變,最終導致食道癌。
Q
食用了過燙的食物導致燙傷,應該在第一時間采取何種處理措施?
A
當你感覺吃到很燙的食物時,應該吐出來,而不是咽下去。之後,應當飲用一些涼開水,來給局部降降溫。但要註意的是,不能飲用剛從冰箱中拿出來的冰水或者直接用冰塊,因為過冷的食物也可能刺激已受傷的食管,甚至會導致局部的壞死。
如果燙傷更嚴重,甚至有明顯的疼痛,那麽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消炎藥或抑酸藥物,幫助減少食管的刺激和炎癥反應,促進愈合。
我們的食管黏膜 其實是非常柔嫩的,適宜的食物溫度應當在10℃-40℃,而人們通常能耐受的最高食物溫度大概是50℃-60℃,一旦超過這個溫度範圍,食管黏膜就容易被燙傷。
保護食管黏膜其實非常重要,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彭濤表示:
食管黏膜保護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存在黏膜損傷的食道患者。在消化科門診中,食管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其中,反流性食管炎則是最為常見的一種。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種與胃酸和動力異常相關的疾病,由多種原因引起食道下段黏膜受損,導致胃內容物(包括胃酸、胃蛋白酶、膽汁、食物和水分等)反流至食道,進而造成黏膜損傷及相關癥狀。典型的癥狀包括反酸、燒心以及與反流相關的咳嗽和哮喘。胃內容物中的胃酸和膽汁等成分對食道黏膜具有腐蝕性,尤其是胃酸和膽汁的聯合作用,會加劇對食道黏膜的侵蝕。因此,對於患有與胃酸相關疾病且伴有膽汁反流的患者,應特別強調食道黏膜的保護。
在臨床上,有一些藥物如鋁碳酸鎂和氫氧化鋁等,能夠中和胃酸並吸附膽汁,從而有效地保護食道黏膜和胃黏膜。這些藥物在治療與胃酸相關疾病以及膽汁反流性胃炎方面具有顯著療效,但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和使用這些藥物。
食管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是一切飲食經過的器官,保護食管需要從日常飲食做起,減少食管黏膜損傷和炎癥的發生。另外飲食的方式也很重要。狼吞虎咽會使食物在口腔中得不到充分的咀嚼,無法與唾液充分混合,這很可能會對食管黏膜造成損傷。因此,醫生建議最佳的進食速度是每口食物咀嚼20-25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做不到這麽精確,但一定要保證細嚼慢咽。
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某些全身性疾病與食道疾病都會有一定的聯系,因此不能忽略疾病的存在,以減少食道管疾病的發生,比如缺鐵性貧血、病毒感染、口腔疾病等等。做好定期、及時的體檢,對於近期出現吞咽困難、胸骨後疼痛或不適,就應該及早進行檢查以便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防患於未然。
來源:江蘇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