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北齊繼承東魏領土,北周繼承西魏領土,雙方在長江以北對峙。北周關中地區久經戰亂,經濟、人口和兵員都無法與北齊相比,而且六鎮的精兵大多也在北齊手中。但北周為何能最終實作逆襲?北周以殘破的關中地區又為何能戰勝擁有天下精華的北齊?
原因有很多,這裏從雙方政治集團構成與政治鬥爭力度就能看出西魏-北周由弱變強、統一北方的原因。
先來看看東魏-北齊的政治集團構成,主要有三類。
北齊的高家皇族,後來分化出了皇帝和宗王;還有鮮卑勛貴,包括一些接受鮮卑化的其他民族,比如侯景;以及山東大族,有名門士族和武力強宗。
且看西魏-北周的政治集團構成,亦大致可分為三類:
宇文家族的親族(其實就是北周的皇族,後來分化出了皇帝和宗親)、武川的勛貴(不一定都出自武川,泛指和六鎮有關聯的人物,在天下大亂後離開家鄉,來到關中加入了西魏政權,比如於謹,他是洛陽人,祖先是懷荒鎮將)、關隴的土豪(包括武力強宗和地方士族,不過在關隴一帶,武力強宗更多)。
情況比較相似的皇族之間的鬥爭吧。
雖然兩者鬥爭性質不同,但殘酷程度也差不多。如果不算周宣帝時期,北周比北齊在這方面稍好一些,但也就那樣。
從雙方矛盾沖突性質上說,北周主要是皇帝和宇文護之間的矛盾,其次才是皇帝和宗王的矛盾,而北齊則主要是皇帝和宗王之間矛盾。
北周方面,宇文護弒殺二帝,周武帝誅殺宇文護及其子嗣。
北齊方面,高洋殺高嶽、高渙、高浚,高演殺高殷,高湛殺高百年,高緯殺高肅等等,例子比較多,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北齊宗王被殺者,往往只是自己被殺,不會連帶子嗣,這是和北周情況不一樣的地方。
當然了,如果是起兵造反,那在北周北齊都一樣,除了自己被殺,也會牽連子嗣,比如宇文直和高歸彥。
所以說雙方在皇族鬥爭方面並非是重點,那我們再看看另外兩組的對比。
其次是北齊鮮卑勛貴和北周武川勛貴的對比。
雙方在建國初期都是核心軍事力量,因此受到了高歡、宇文泰的重用,在國內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西魏初,高歡縱鮮卑勛貴貪暴,成惡風。雖後有整治,然鮮卑勛貴已積財,加之河北地本關中富,故鮮卑勛貴之子,雖不效力疆場,亦能坐享其成,多驕縱,致其軍事能力明顯退步。
比如說尉景的孫子尉世辯,他有次被派去刺探軍情,結果看到一群烏鴉,還以為是周軍,嚇得扭頭就跑。
周師快到鄴城了,讓韋孝寬率領一千多騎兵去偵察,他們從滏口出去,登上高處往西看,遠遠看到一群烏鴉飛起,就以為是西魏的軍旗,馬上返回,等到了紫陌橋,都不敢回頭看。
婁昭的侄子婁睿,沈迷於女色和財物,沒什麽才能。
睿無他才,以戚屬顯,貪財好色。
韓軌之子韓晉明,是北齊勛貴子孫中最有學問的人。但他好酒貪杯,毫無節制,一頓飯要吃掉一萬錢。朝廷讓他擔任軍事要職,他馬上就辭官不幹;在中央當官,也才幹了一百多天就不幹了。
晉明這個人有俠氣,在眾勛貴子孫中最留心學問。他好酒放縱,招攬賓客,一席飯的花費,動輒上萬錢,還嫌儉省。朝廷讓他處在貴要之地,他必定用疾病推辭。他告訴別人說:「我如果再留在朝廷,肯定會被治罪的。」武平末年,他被任命為尚書左仆射,一百多天後就以生病為由辭官。
但與之相反,北周武川勛貴的後代,即使是六柱國的後人,也會率軍參戰,甚至戰死,比如李弼之子李晏,就曾隨周武帝平齊,最後戰死沙場。
除了李晏外,還有於謹之於翼、侯莫陳崇之子侯莫陳穎、獨孤信之子獨孤善都參與過軍事征伐。
另外隋朝時趙貴之孫趙明也參與了伐陳之戰,李虎之孫李淵箭術優秀,還在小規模作戰中擊敗過突厥。
西魏重視軍功的傳統,以及關隴的風俗,讓武川勛貴的後代大多有一定的軍事素養,且願意疆場立功。
除了雙方後代的能力變化不一樣外,北周北齊對兩者的打擊力度也不一樣,或者說被卷入政治鬥爭後,鮮卑勛貴遭受的創傷明顯要高於武川勛貴。
在北周這邊,雖然因為政治鬥爭的關系,宇文護賜死了侯莫陳崇,但沒有連累其子嗣。而被宇文護誣陷謀反的趙貴,雖然誅殺了其子趙永國,但趙貴的孫子趙明和趙貴的侄子趙度、趙絢也沒有被殺害。
後來,周武帝鏟除宇文護後,起用了趙明,還將侯莫陳崇的惡謚「躁」改為美謚「莊閔」,這樣一來,武川勛貴又開始支持他了。
高緯殺斛律光,直接滅了他全族,斛律光本家被殺光了,斛律光的弟弟斛律羨和他的 5 個兒子也被殺了,只有 15 歲以下的子嗣被赦免了。
斛律光是段韶死後北齊最有軍事才能的人,他家還是鮮卑勛貴之首,結果被高緯這麽殘忍地滅了族,這讓鮮卑勛貴更解體了。
後來在周武帝伐齊時,鮮卑勛貴後代潘子晃,在北周軍隊攻克鄴城時,盡管手下有數萬騎兵,但他沒有選擇支持北齊諸王的地方抵抗勢力,而是向周武帝投降。
周師要攻鄴,子晃率幾萬騎兵去救援。到博陵,得知鄴城已失陷,就到冀州投降了。周授他當上開府。
最後,第三組的河北大族和關隴土豪。
這雙方可以說是北齊北周的根基,因為他們在地方上都有各自的勢力,所以在東西魏剛創立的時候,高歡和宇文泰都拉攏過他們。
他們政治地位比勛貴集團低,但人數多,名門望族影響力、武力強宗兵力支持,都是國家重要組成部份。
先說關隴土豪這邊,宇文泰起兵時鮮卑部隊才一萬左右,後來邙山之戰,西魏的鮮卑軍隊也損失慘重。為了擴充西魏的軍事力量,彌補邙山之戰的損失,宇文泰一直努力拉攏關隴土豪。
為了避免武川勛貴和關隴土豪起沖突,宇文泰實行關隴本位策略,把武川勛貴的籍貫都改為關中,還賜姓給關隴土豪中的功臣,隨著地位提升和物質獎勵,也不強制他們改變文化習俗。
所以關隴地區的軍事豪強為西魏效力征戰,比如蔡佑、李遠這些人;而關隴地區的士族則幫助西魏改革制度,比如蘇綽、盧辯這些人。
在宇文泰的調和下,西魏時期的關隴集團成為一個政治團體,大家有共同目標。宇文泰死後,武川勛貴和關隴土豪雖然因為政治地位和地方勢力不匹配有矛盾,但沒內耗,這很重要。
宇文護專權期間,廢立皇帝,導致北周出現二元政治,且他打擊武川勛貴和關隴土豪,重用宇文宗室,這使得北周逐漸失去了人心。
但這會兒周武帝殺了宇文護,結束了北周二元政治,讓大臣只效忠皇帝。此外,周武帝改變了宇文護的政策,除了上文提到的對武川勛貴進行補償,還提拔了蘇威,同時也為當年被宇文護所殺的李遠父子平反。
建德元年,晉公護被誅後,宣帝下詔書說:「故大將軍、譙國公竇熾,他品德高尚,器量宏大,威望極高,功勛卓著。他輔佐先朝,效力已久,盡忠職守,功勛卓著。北周奠基之時,他參與謀劃,立下殊勛。他協助太祖,平定三方,抵禦蠻夷,安撫百姓,功勞赫赫。他位居上公,爵極大國,享受殊榮,恩寵至極。他的品德,可與日月同輝;他的功績,可與天地共存。然而,他不幸早逝,朕深感悲痛。今追贈本官,加陜熊等十五州諸軍事、陜州刺史。謚曰忠。」
周武帝掌權後,在其魅力及政策調整下,關隴土豪和鮮卑勛貴紛紛聚集在周武帝身邊。前文已提過關隴土豪後代追隨周武帝伐齊,實際上,關隴土豪的子嗣也參與了,比如韋孝寬之子韋總隨軍伐齊,「常率麾下先驅陷敵,後於並州戰歿」;李遠之孫李威也追隨周武帝伐齊。
此外,周武帝還放寬了府兵招募的限制,即便不賜姓也能加入府兵,這樣漢族農民也能成為府兵。北周的軍事力量,一半由漢族組成,另一半則由鮮卑化漢人及中文化鮮卑人構成。這不僅推動了民族融合,還為北周提供了更多的兵源。
宇文護執政時雖打壓武川勛貴和關隴土豪,但手段也就那樣,最多殺了本人和兒子,或者在官位上壓壓,跟北齊比算柔和了。
再說說河北大族在東魏-北齊的情況,高歡剛開始起兵時主要依靠鮮卑士兵,但河北大族也都帶著資金入股,高歡當然是來者不拒,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高敖曹。
但是這種情況沒有持續很久,高敖曹死了之後,東魏-北齊的軍事主力就一直是晉陽的鮮卑軍,他們是北齊最厲害的軍事力量,漢族武裝被排擠,河北的漢人大族在北齊軍界當不上大官。
高洋本想改變這一局面,便打算在邊境組建漢人武裝,但南征南梁卻慘遭失敗,他的計劃也隨之落空,十萬軍隊全軍覆沒。
及文宣受禪,多所創革。六坊之內徙者,簡練之,每一人必當百人,任其臨陣必死,然後取之,謂之百保鮮卑。又簡華人之勇力絕倫者,謂之勇士,以備邊要。
此外,山東士族眾多,他們也是東魏-北齊的重要組成部份。前期,他們為高歡父子治理國家盡心盡力。但乾明之變後,高演在鮮卑勛貴的支持下奪取了皇位,這標誌著北齊的中文化行程遭受重大挫折。
當時高演的親信王晞,能謀善斷,箭術也不錯,是個文武雙全的人。高演想讓他當侍中,主導朝局,可王晞堅決不接受,還主動疏遠高演。王晞這樣做,不是不想掌權當高官,而是怕惹禍上身,就像之前的楊愔一樣。
皇帝想讓李晞當侍中,李晞堅決推辭不接受。有人勸李晞不要自己疏遠自己,李晞說:「我難道要自己疏遠自己嗎?」
王晞都這樣,更別說其他漢族士人了,而後來漢族士人祖珽也是靠巴結奉承才掌權的,祖珽掌權後,很快就被斛律光嫉妒,於是雙方展開新的鬥爭,最後兩敗俱傷。
祖珽和陸令萱勸高緯殺斛律光時,鮮卑勛貴後代韓鳳曾勸高緯別殺斛律光,但沒成功。韓鳳和斛律光關系好,他是鮮卑化漢人,還特恨漢族士大夫,常對漢族人大喊:「真想把漢狗剁了餵馬!」還說:「刀只能砍賊人的腦袋,不能砍草。」
斛律光被害,他更是處心積慮的想要報復漢族士人,後來祖珽被外放,韓鳳就誣告朝中漢族士人謀反,高緯便將崔季舒、張雕、劉逖、封孝琰、裴澤、郭遵這六名漢族士人誅殺,將屍體投入漳水,同時這些人的家屬,要麽發配到北邊邊境,要麽去當奴隸,未成年的男子都閹割掉,沒收所有財產。
而這樣的舉動,自然也會沈重打擊山東士人擁護北齊的積極性,後來周武帝滅齊後,除了為斛律光平反之外,也為這些漢族士人平反昭雪了。
周武帝滅齊,詔斛律光與季舒等六人同被優贈。
而當周武帝伐齊時,曾向北齊境內散布詔書,上面說道:「偽主涼德早聞,醜聲夙著,酒色是耽,盤遊是悅。閹豎居阿衡之任,胡人寄喉唇之重。棟梁骨鯁,翦為仇讎;狐、趙緒余,降成皂隸。民不見德,唯虐是聞。
可謂字字屬實,同時周武帝也對北齊將領和士人進行勸降說道:「偽將相王公已下,衣冠士民之族,如有深識事宜,建功立效,官榮爵賞,各有加隆。」
其結果便是「自是齊之將帥,降者相繼」、「山東士女,欣戴如歸」,周師入了晉陽,北齊為北周所滅,奠定隋朝一統天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