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IMC專家風采|聚焦近視管理前沿技術,國內外專家智慧碰撞

2024-09-29女人

聯合全球智慧,共築近視防控新願景;跨國專家匯聚,同創視力健康美好明天。

9月23日至28日,第19屆世界近視眼大會(International Myopia Conference,簡稱「IMC」)在中國長沙、三亞兩地隆重舉行。本次大會由愛爾眼科醫院集團主辦,作為近視眼研究領域的一次全球盛會,第19屆IMC吸引了500多位外國專家來華,與國內同道一起共同分享近視研究領域的新進展和成果,共同探討前沿科技,深入剖析防治策略,為參會者帶來了一場場精彩的學術盛宴。#世界近視眼大會#


24日部份專家風采

(按大會發言時間先後排序)

Mark Bullimore

美國侯斯頓大學教授

【評價近視控制療效的新方法】

美國侯斯頓大學教授Mark Bullimore進行了題為【評價近視控制療效的新方法】的主題演講,透過角膜塑形鏡、軟性接觸鏡、低濃度阿托品眼液等防控方式的有效性分析,提出現有研究明確了亞洲人比歐美人近視進展更快、女性近視者比男性近視者進展更快、亞洲的近視發病率高於世界其他地區等,但未知的很多問題如指數型增長是否最適合正視眼的進展評價、種族和性別的重要性、如何解釋偶發性近視等,有待更多科學的、新的研究及評價方法的探索。

楊積文教授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遼寧省區副總院長

中國女醫師協會視光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高非球微結構鏡片和多焦軟鏡及阿托品的聯合療法】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遼寧省區副總院長楊積文進行了題為【高非球微結構鏡片和多焦軟鏡及阿托品的聯合療法】的主題演講,認為三種方法聯合使用具有協同增效以及適應範圍廣的優勢,但在臨床工作中註意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近視度數、年齡、用眼習慣等,靈活調整聯合療法中的各種技術和參數,實作個人化的近視管理。

Sally McFadden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鞏膜生物力學及其與近視動物模型的交叉關聯】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Sally McFadden進行了題為【鞏膜生物力學及其與近視動物模型的交聯】的主題演講,介紹了鞏膜的組成、近視動物模型、近視鞏膜的生物力學以及鞏膜交聯術,提出了需要考慮不同地域差異的鞏膜生物力學特性,以及鞏膜交聯術尚未得到充分證實、安全性研究也尚未開展等挑戰。

Bryan Sim

新加坡國家眼科中心教授

【高非球微透鏡星控技術(HAL)與低劑量阿托品的臨床觀察】

新加坡國家眼科中心(SNEC)教授Bryan Sim進行了題為【高非球微透鏡星控技術(HAL)與低劑量阿托品的臨床觀察】的主題演講,透過前瞻性非隨機對照觀察研究,發現相較於使用低濃度阿托品眼液仍然有近視進展的孩子,HAL的聯合使用對減緩屈光度(SE)和眼軸長度(AL)都有效,且對於6歲以上所有年齡的兒童均有效。

Pablo Artal

西班牙穆爾西亞大學教授

【用新儀器探索眼睛周邊光學的奧秘】

西班牙穆爾西亞大學教授Pablo Artal進行了題為【用新儀器探索眼睛周邊光學的奧秘】的主題演講。他指出,在許多情況下如近視、白內障、屈光,了解周邊屈光度是很重要的,檢測儀器在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後在不斷更新叠代,最新第四代儀器是2-D Light-scannei(NVPR),能夠簡單快速地對周邊屈光度進行二維評估。

段宣初 教授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青光眼研究所所長及青光眼學組組長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湖南省區副總院長

長沙愛爾眼科醫院院長

【視盤傾斜與旋轉】

長沙愛爾眼科醫院院長段宣初進行了題為【視盤傾斜與旋轉】的主題演講,他指出,下後鞏膜葡萄腫(IPS)與視盤周圍放射狀毛細血管密度降低有關;IPS與近視眼的解剖異常有關,包括視網膜變薄、神經節細胞復合體、脈絡膜厚度、黃斑區視網膜周圍神經纖維層和脈絡膜厚度、視盤旋轉傾斜、周圍萎縮弧區擴大等;IPS視盤旋轉傾斜,下方、上方、鼻上的神經纖維層厚度變薄,鼻側、鼻下、下方的神經纖維層厚度變厚,這一指標為正確區分近視眼IPS視盤與近視性青光眼視盤提供了參數。


25日部份專家風采

(按大會發言時間先後排序)


徐和平教授

愛爾眼科研究所所長

「近視基因數據及套用」主題論壇主持人

第19屆世界近視眼大會9月25日「近視基因數據及套用」主題論壇,由愛爾眼科研究所所長徐和平教授主持。他二十多年專註於眼科疾病的教學、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研究涵蓋了老年黃斑變性、糖尿病視網膜眼病和葡萄膜炎等疑難眼科病癥,是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課題函評專家(2006-至今)和終審專家、英國眼科基金會-Fight for Sight 終審專家、Current Eye Research,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等國際雜誌編委。

Ian Morgan教授

澳洲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研究學院

【應對近視大流行的公共衛生策略】

在「應對流行性疾病的公共衛生策略」專題論壇上,澳洲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研究學院Ian Morgan教授分享了【應對近視大流行的公共衛生策略】,報告提出,增加戶外活動時間、限制課外輔導班的時長以及減少兒童早期教育壓力是控制近視流行的三大公共衛生策略。

Seang-mei Saw教授

新加坡眼科研究所

【三管齊下應對近視防控】

新加坡眼科研究所Seang-mei Saw教授分享了【三管齊下應對近視防控】:首先,進行初級預防、早期幹預,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減少近處工作,預防早發性近視;其次,進行二級預防,辨識高度近視高風險兒童,制定合理的近視防控方案,延緩兒童從低度近視發展為高度近視的行程;最後,進行三級預防,篩查病理性近視,對於病理性近視的並行癥進行臨床幹預。

Satish Kumar Gupta教授

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視覺與眼科研究中心

【近視患病率的地區差異:印度農村和城市學齡兒童群體的調查研究】

在全球近視問題的探討環節,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視覺與眼科研究中心Satish Kumar Gupta教授帶來了【近視患病率的地區差異:印度農村和城市學齡兒童群體的調查研究】的演講,透過對印度特倫加納邦1586名農村學齡兒童和2675名城市學齡兒童進行近視患病率研究,研究結果顯示8-17歲的印度兒童近視發病率約為17%,城市的發病率是農村的3.5倍,私立學校的發病率是公立學校的2倍,表明城市化水平、學習負荷、戶外活動、近距離工作以及室內的生活方式促進了印度次大陸近視患病率上升。

Wanyu Xu教授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視光與視覺科學學院

【基於2001年至2023年全國駕照數據,紐西蘭近視患病率20年來保持穩定】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視光與視覺科學學院Wanyu Xu 教授帶來了【基於2001年至2023年全國駕照數據,紐西蘭近視患病率20年來保持穩定】的研究報告。研究基於2001-2023年國家駕照數據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表明20年間紐西蘭的近視發病率較為穩定,這得益於較多的戶外運動、較低的人口密度以及較少的學習時間(41.9小時/周)。

Aaron Nicholls

科技巨頭Meta公司(原為Facebook公司)

【一種用於量化視覺體驗和近視研究的新器材及資助計劃】

在「高科技在近視與視覺科學研究中的套用」主題下,科技巨頭Meta公司(原為Facebook公司)Aaron Nicholls帶來【一種用於量化視覺體驗和近視研究的新器材及資助計劃】,介紹了一種新型研究器材,該器材「取經」自愛爾「雲夾」的近視眼智能可穿戴器材技術,旨在量化視覺體驗和研究近視問題。這種器材整合了光譜、亮度、運動和多點距離傳感器,設計為全天佩戴,註重私密保護,無網絡攝影機和麥克風,且無無線連線。此外,他們宣布了一項100萬美元的研究資助計劃,鼓勵全球研究人員發表研究成果,共同建立一個開放的「黃金數據集」,以探索視覺體驗與個體差異之間的關系。

林浩添教授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

【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近視預防】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教授帶來了【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近視預防】的報告,該研究旨在利用大數據分析確定導致近視的關鍵環境因素,並開發智能篩查和預測模型,以預防和控制兒童近視。研究結果表明,學校綠地與其形態因素與學校近視患病率的2年變化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這項工作為改變臨床實踐、衛生政策制定和針對學齡兒童近視實際控制的精確個體化幹預提供了證據。

戴偉偉博士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總裁辦主任

愛爾數碼眼科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利用數碼技術加快近視個人化防控】

愛爾數碼眼科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戴偉偉博士進行了【利用數碼技術加快近視個人化防控】的相關分享。他介紹了愛爾眼科在近視管理中的數碼技術套用,涵蓋可穿戴器材近視預防、智能軟硬件診斷、大數據近視預測、AI角膜塑形鏡驗配等套用。透過大數據和先進影像技術,愛爾開發了針對近視多種階段、多種模態下的診斷、預測、及幹預模型,並套用於臨床實踐。套用可穿戴器材雲夾器材及近視防控離焦鏡片等技術提升了個人化近視管理的效果。報告探討了近視防控中的挑戰與未來方向,包括醫療領域大數據下數據私密及模型可解釋性問題。針對這些挑戰,愛爾開發了「FedEye」聯邦學習平台,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同時推動個人化近視防控,為全球眼健康事業貢獻力量。

Ling Lee教授

澳洲視光學院

【歐洲近視終生治療成本的影響因素及防控近視的影響因素】

在「公共衛生」自由發言環節,澳洲視光學院Ling Lee 教授分享了【歐洲近視終生治療成本的影響因素及防控近視的影響因素】,其研究評估了在法國和英國不同近視管理方法下,近視的終身成本及其影響,研究發現采用低劑量阿托品、反近視眼鏡、軟性隱形眼鏡和角膜塑形鏡的主動近視管理相比傳統管理可顯著降低終身成本,尤其是對高風險快速進展的兒童。

潘偉

愛爾眼視光研究所在讀博士生

【中國兒童近視和高度近視的患病率及時間趨勢:2020年至2050年研究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愛爾眼視光研究所在讀博士生潘偉分享了【中國兒童近視和高度近視的患病率及時間趨勢:2020年至2050年研究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透過回顧分析,指出如果不采取行動預防近視和控制近視發展不是一個好的選擇。然後提出了兩個具體的建議措施:一是強烈鼓勵每天實行戶外 2 小時制,透過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來預防近視;二是強烈鼓勵減少兒童的教育負擔,特別是在早期兒童階段。

Sayantan Biswas教授

阿斯頓大學健康與生命科學學院視光學院

【影響近視發展的關鍵因素:閱讀方式、文字大小還是照明?】

在近視眼危險因素探討單元,阿斯頓大學健康與生命科學學院視光學院Sayantan Biswas 教授分享了【影響近視發展的關鍵因素:閱讀方式、文字大小還是照明?】的研究。結果顯示,近距離閱讀會導致眼軸長度增加和脈絡膜變薄。明亮的光照能夠顯著減少眼軸延長和脈絡膜變薄,但在近視眼中效果不明顯。研究發現光照在預防近視上具有潛力,但對已近視的眼睛則影響有限,提示我們在設計幹預措施時,需要考慮屈光狀態等因素。

Rachel Langan教授

華盛頓大學

【為什麽近距離工作會導致近視以及我們該如何進行光學幹預?】

華盛頓大學Rachel Langan 教授帶來了【為什麽近距離工作會導致近視以及我們該如何進行光學幹預?】的研究,探討了近距離工作為何會導致近視,並提出新型光學幹預方法。盡管有關近視成因存在爭議,但研究表明,近距離高對比度影像(如螢幕和文本)可能透過過度啟用周邊小神經節細胞,促進眼球生長,從而引發近視。采用點擴散光學技術(DOT)鏡片可以降低這種啟用,使近距離視覺的對比度接近自然場景,進而減緩近視發展。研究結果支持了近距離工作引發近視的假設。

張偉教授

天津市眼科醫院

【城市環境與兒童近視】

天津市眼科醫院張偉教授分享了【城市環境與兒童近視】的研究。此研究是一項關於城市化與近視之間關系的佇列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全面理解城市化與近視之間的復雜關系。研究發現近視發生率與城市化呈正相關,城市化行程與兒童近視的時間發展之間存在明顯的同步性。在城市化程度較低的地區,近視進展預計將顯著加劇,這強調了在這些地區及時實施近視控制策略的重要性,研究結果對於制定公共衛生政策和幹預措施以減少全球近視負擔具有重要意義。

26日部份專家風采

(按大會發言時間先後排序)

Dr. Jose Manuel Alonso

紐約州立大學(SUNY)視光學院傑出教授

【視覺處理中的明暗對比和近視】

紐約州立大學視光學院Jose Manuel團隊致力於ON-OFF視覺通路在視覺加工中的作用機制。在整個視覺通路中,ON-OFF通路可根據環境中的明暗刺激進行調整,其功能是相對獨立的。該團隊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在戶外時,視網膜暴露在高時間對比度的明亮環境中,上視野的ON通路可得到最佳刺激,而近視與ON通路功能缺陷有關,這種缺陷會影響對比敏感度、瞳孔的收縮、視網膜影像穩定性、上視野的視覺檢測和聚散調節。

Professor Frank Schaeffel

德國圖賓根大學眼科研究所

瑞士巴塞爾分子和臨床眼科研究所教授

【近視視網膜對眼球生長的抑制訊號受限】

德國圖賓根大學的Frank Schaeffel教授團隊發現,正視化過程是由可調節眼球生長與抑制的閉環反饋機制來介導的。該團隊使用正透鏡與電腦模擬正離焦技術觀測正視人群與近視人群的短期眼軸變化,發現正視眼對虛擬正離焦訊號產生眼軸長長的反應,而對真實正離焦訊號產生眼軸變短反應,近視眼則在兩種條件下均表現為眼軸變長。正視眼和近視眼的反應差異提示近視眼視網膜抑制眼球生長的能力降低,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近視眼不會自我抑制生長。

宋倩倩

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中等劑量重復紅光照射對豚鼠視網膜的影響】

宋倩倩代表北京同仁醫院王寧利教授團隊分享了中等劑量重復紅光照射在豚鼠視網膜細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在形態學上,中等劑量重復紅光照射治療組視網膜內核層和RPE層厚度明顯變薄;在細胞水平,該組視網膜的內核層檢測出散在的雕亡細胞;在分子水平,該組的雕亡相關蛋白水平升高。為了確保重復紅光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在分子水平上進行更多的研究,以將風險降到最低。

Sarah Goethals

Group Lens Innovation

R&D Life and Light Science

EssilorLuxottica

【非線性空間整合使視網膜能夠檢測自然場景中的離焦現象】

許多研究表明,視網膜能夠檢測視覺影像是否聚焦在眼球的後方或前方,並調節眼球生長使其重新聚焦。本研究目的是探究小鼠視網膜如何從視覺輸入中評估離焦性質是正還是負。研究結果表明,視網膜可以透過球面像差和計算局部空間對比度來檢測離焦:局部空間對比度的整體下降表明焦平面位於視網膜前方,這可能是揭示了眼睛和鏡片的光學特性如何影響眼球發育的關鍵機制。因此,我們的研究成果為解釋先前難以理解的臨床發現提供了理論基礎,並可能對提升近視防控鏡片的有效性產生重要影響。

Dr. Barbara Swiatczak

Roche Pharma Research and Early Development資深科學家

【周邊視網膜控制人類的正視化】

研究旨在確定年輕人類受試者中哪些視網膜區域對於感知光學焦距變化並促進眼睛正視化至關重要。研究中,非近視年輕受試者觀看電影時單眼給予+3.00D,透過眼球追蹤技術遮蓋視野特定區域,評估其對眼軸長度變化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視網膜檢測施加的焦距時並不需要黃斑區域的輸入,而6至12度之間的區域對於正視化過程是必需的。由於覆蓋12至18度區域的遮蓋抵消了效果,暗示更外圍區域可能也對焦距變化有反應。

Dr. Pirro G. Hysi

倫敦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副教授

【結合基因組和圖形因果模型繪制近視基因圖譜】

盡管以往對屈光不正和近視的全基因組相關的研究取得了成功,但屈光不正的遺傳性仍有大部份未被闡明,且已知基因之間的生物學相互作用的本質仍然未知。本項研究嘗試透過整合基因組分析和轉錄調控資訊,進一步了解這些未解之謎。研究結果表示,結合基因組關聯研究和功能性多組學數據有助於深入探究屈光不正與近視,並可能揭示新的候選基因或增進我們對已辨識近視相關基因功能的理解。但需註意,對於這些研究結果的解釋應保持謹慎,因為捐贈者的年齡、去世後組織變化和其他可能的混雜變量可能會對數據結果造成影響。

27日部份專家風采

(按大會發言時間先後排序)

藍衛忠教授

第19屆IMC執行主席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眼視光研究所副所長

【自然課堂: 一項基於學校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

戶外活動時間的減少是導致近視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這項隨機臨床試驗研究旨在探究增強高空間頻率的戶外場景教室是否能夠阻止兒童近視進展。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教室相比,戶外場景教室對基線非近視兒童具有保護作用,能夠減緩近視發生。研究表明,戶外場景教室可以有效預防近視,且對學校日常幹擾較小,為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提供了替代策略,且具有成本低、易復制的優勢。

Kazuo Tsubota

日本東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預防近視發展的紫外線假說】

研究表示室內活動過多方式會促使兒童近視發生發展,Tsubota教授團隊發現存在於戶外陽光中的特定波長紫光(360至400nm)對於預防近視至關重要,這種光能透過非視覺光受體OPN5發揮作用,而這種紫外光不存在於室內燈光。Tsubota教授團隊正在研發一種新型的能發射紫光的眼鏡框,希望能延緩近視進展。

Ying Hon

香港理工大學視光學院近視研究中心

【強光照、近視離焦、阿托品及其組合

對控制學齡兒童近視發展的有效性:

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設計和流行病學數據】

無論是在特定動物模型還是臨床試驗中,都證明強光照能夠延緩近視的發展。該研究設計了一種模擬陽光的家用桌面器材——明亮光療法(BLT),希望可以減緩學齡兒童的近視進展。Ying Hon猜想將離焦鏡片或阿托品與BLT結合使用,可能比單一治療相比能增強近視控制的效果。為此該團隊開展了一項為期2年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關於第一年的研究結果將會在2025年分享。

Lisa Ostrin

休斯頓大學眼視光學院教授

【廣泛使用的紅光激光近視治療儀的安全性】

低強度紅光(LLRL)治療作為一種新型兒童近視防控方案,初步研究顯示其有一定的延緩近視作用。本項研究共測試了4款臨床用量較大的LLRL器材的光照參數與安全性。研究發現,其能量、光斑大小等重要參數參差不齊,部份品牌甚至超出了ANSI對一級激光器的分類要求,並且根據觀察時間和瞳孔直徑的不同,可能不符合第二類或第三類器材的分類。因此,LLRL器材的臨床套用亟需規範,並且具體治療參數以及器材效能仍需進一步明確。

唐仕波教授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總院長

中國醫師協會眼科分會副會長

【高度近視黃斑病變-臨床特征和新手術治療】

近年來,中國高度近視已經成為嚴重視力損害和不可逆盲的重要原因。控制高度近視的進展、有效治療其並行癥以及降低致盲率,對眼科醫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然而,在高度近視領域,仍有許多基礎和臨床研究問題尚未解決。例如,基因和環境因素哪個對高度近視的發生影響更大?在高度近視患者眼球壁變薄的過程中,哪個部位先發生變化,是鞏膜還是脈絡膜?在病理機制中,鞏膜缺血缺氧還是膠原蛋白重塑哪個更重要?哪些訊號通路起著關鍵作用?所有這些問題都有待解答。在本次演講中,唐教授討論了高度近視的主要臨床特征和管理方法。

李文生教授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上海特區副總院長

上海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

【近視-30D以上如何手術治療?】

李教授分享了8例高度近視患者(球鏡度數超過-30D至-36D)的手術結果。這些患者接受了超聲乳化聯合玻璃體切除手術。術後所有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和未矯正視力均有顯著改善。隨訪至少一年後,所有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均有所改善,但一例因黃斑瘢痕導致視力提升有限。研究表明,超聲乳化聯合玻璃體切除手術中可以為極端高度近視的患者取得滿意的結果。

王錚 教授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廣東省區總院長

廣州愛爾眼科醫院院長

【高度近視屈光手術的進展】

王教授回顧了目前矯正高度近視的屈光手術的現狀和趨勢。比較了不同類別的手術,特別關註了ICL的臨床表現和並行癥,研究表明ICL可以安全有效矯正高度近視。

Quan V . (Donny) Hoang

Singapore National Eye Centre

【高度近視和病理性近視的臨床指標】

探討了高度近視(HM)和病理性近視(PM)的臨床生物標誌物。隨著近視的流行,高度近視和可能導致全球失明的主要原因——病理性近視的流行也在增加。並介紹了一種高頻(80MHz)便攜式超聲器材,該器材透過定量超聲(QUS)技術分析前鞏膜的射頻回聲數據,以推斷微觀結構和力學特性。研究發現,QUS參數與近視進展相關,可能表明近視引起的前鞏膜微觀結構和生物力學變化。這些方法可能為預測近視進展和評估後鞏膜葡萄腫形成風險提供關鍵的臨床資訊,補充了標準的眼科測量方法。

Rafael Grytz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高度近視進展和持續高度近視的樹鼩視盤神經纖維的重塑】

Grytz教授探討了近視與青光眼之間的聯系,特別是在視神經(ONH)重塑方面。研究使用樹鼩作為動物模型,透過在幼年期誘導高度近視並進行縱向活體成像研究。研究發現,早期高度近視可導致ONH的不對稱重塑,且早期近視發展中的脈絡膜顯著變薄可能預示著未來鞏膜變薄、眼軸延長和近視進展。成年視網膜相對不易受到IOP誘導的變薄影響,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理解近視與青光眼風險增加之間的關系。

28日部份專家風采

Nina Tahhan

華柏恩視覺研究中心

國際近視研究院

【IMI white papers 2025】

來自澳洲、新加坡、荷蘭、中國、美國等國的20位專家就當下近視眼防控領域10個有爭議的話題展開激烈辯論

閉幕式上第19屆IMC執行主席、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眼視光研究所副所長藍衛忠(右一)將IMC旗幟轉交給下屆IMC主辦國代表休斯頓大學眼視光學院Lisa Ostrin教授


本屆IMC,可謂成果斐然:9個特邀主題論壇,11個自由演講專場,80余個學術演講,「近視眼研究十大科學發現」公布,國際近視眼研究院(IMI)2025近視白皮書預告釋出,美國國家科學院(NASEM)近視眼防控專家共識釋出……本屆IMC,近視防控「中國經驗」走向世界,中國以全新、開放、包容的姿態全方位展示磅礴力量,閃耀世界舞台;本屆IMC,政府、行業、大眾都給予高度關註——湖南省領導、中國工程院院士、往屆IMC主席以現場和線上參會形式出席並致辭,30余所國內外高校的參會代表、10余家國內外組織機構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同探討近視防控前沿課題。讓我們一起攜手推進近視防控事業的發展,共創視界美好未來!

與大師共進早餐

壁報前的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