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講, 那些輕易被怒火吞噬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被掌控的人。
他們如驚弓之鳥,外界每一絲細微的聲音,都能輕易觸動其內心深處的弦,引發一場自我辯護的漩渦。
譬如,生活中總有一類人,自以為是地在「為你好」,不時投擲尖銳的「關懷」:
「
是不是又胖了,再胖下去床板都要塌了,哈哈哈……
」;
笑聲中藏著幾分無知與輕浮。
更有一些言語鋒利、專挑人心最柔弱的縫隙侵襲的人。
他們專 拿 挑戰別人底線為樂 :「 你看你被圈養之後,不僅沒了自由,連自理能力都沒了,真可憐 !」
言語間,既無同情,亦無尊重,唯有嘲諷。
還 有人喜歡攻擊他人情緒的敏感點:你真開不起玩笑,心眼真小!以後大家都不敢逗你了,等等!
這時,他們就很容易不自覺地陷入自
證漩渦
,
從而會拼命地辯解——我才沒有胖!明明我最近就有在減肥;
或者出現無止境地自我懷疑——難道真的是我太敏感了嗎?我真的太玻璃心了嗎?
這一現象,心理學界以「吹狗哨效應」喻之;
意思是,施暴者透過言語或肢體暴力來挑動受害者的情緒,一旦受害者情緒崩潰,那就意味著完全陷入對方的掌控當中。
恰恰就是那隱形的哨聲,卻專為喚醒潛藏的不安與憤怒而響;
一旦受害者心防失守,情感的堤壩崩潰,便悄然間成為了操控者手中的提線木偶。
生活中,不乏有意或無意的「吹哨人」,他們以言語為箭,行為作盾,或微妙的點評你的身形輪廓;
或公然挑釁你的底線邊界,更甚者,精準狙擊你情感的軟肋,每一擊都旨在觸動你內心最不願示人的角落。
這種被惡意對待的感覺,真是不好受,很容易讓人炸毛。
籠罩 在這種被惡意精心編織的網下,讓人如芒在背,憤怒自然一觸即發,心靈瞬間布滿陰霾。
細究這背後的邏輯,每次看似無端的挑釁與激怒,實則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心理博弈;
其目的直指人心的軟肋,意圖在於悄然間剝奪你的自主,將你置於其無形的掌控之中。
這是一場無聲的較量,也是一次對自我堅韌與智慧的考驗。
對付這種「用情緒來控制你」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回應。
不要輕易被對方的言語動搖自己的心,我們能做的就是拒絕內化對方的聲音,拒絕認同對方對我們的評判。
當你不再回應對方時,你就跳出了對方的評價體系; 不再回應惡意,惡意就永遠中 傷不了 你。
更重要的是,要學會 洞悉其背後的幽暗,方能以更加從容不迫的姿態, 守護好自己心靈的凈土,不讓怒火成為他人手中的利劍。
娟心理:我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專欄有療愈創傷和人格成長的方法,如有需求,可作了解;若有情感心理困擾,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