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分娩鎮痛推廣「痛點」在哪兒?

2024-12-15女人
分娩之痛,長久以來被看作是所謂「理所應當的疼痛」。近年來,人們更加註重就醫體驗和有溫度的治療,以人為本、舒適化醫療漸成趨勢,「無痛分娩」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
什麽是「無痛分娩」?它在中國發展現狀如何?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麻醉科主任徐銘軍。
分娩,生命難以承受之痛
「(宮口)開到2指,我已經疼得快無法呼吸……」
生娃當天,魏曉荷(化名)感覺自己快要被宮縮開指的疼痛撕成碎片,「每一秒都是煉獄,太難熬了!」經醫生評估後,她如願打上了無痛。大約5分鐘後,她感覺自己「從煉獄回到了人間」,這為她後續的產程保留了足夠的力氣。「無痛簡直就是‘人類之光’!」她感嘆道。
生孩子到底有多痛?
「像人的12根肋骨同時被踩斷那麽疼」「小腹曲線型爆炸疼」「像被人用大錘掄小腹,掄了8小時」「真切體驗了什麽是‘痛不欲生’」……在社交媒體上,許多產婦將分娩之痛視為自己一生中最艱難最疼痛的經歷。
「從專業視角來看,女性分娩的疼痛是非常劇烈的。」徐銘軍介紹,醫學界把疼痛按程度進行了分級,從不痛到「痛不欲生」分別以0—10級表示。醫學研究表明,分娩時的痛感可達到疼痛級別中最高的10級疼痛。分娩期間,這種疼痛可能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許多產婦因此備受煎熬。
近年來,為了讓丈夫更好地理解妻子生產的痛苦與艱辛,一些醫院開設了分娩體驗館,準爸爸們可以透過分娩陣痛模擬儀體驗分娩之痛。作為一名麻醉醫生,徐銘軍也曾親身體驗過。
「這種分娩疼痛的模擬一般是把兩個電極片放在體驗者的肚皮上,體驗者感受的痛是電刺激之後產生的體表痛,屬於軀體性疼痛。即使只是模擬軀體性疼痛,許多人已經難以忍受,而真正的分娩痛主要是內臟性疼痛,這種疼痛的特點是疼痛性質訴說不清,疼痛部位遊離不定,所以實際的分娩疼痛比模擬的更難以忍受。」徐銘軍介紹,產婦順產時的疼痛主要源於一波波的宮縮,這是一種有間隔性、放射性的腹痛,經常伴隨著腰痛。對初產婦而言,疼痛時間往往很長,僅潛伏期平均就有8小時,而進入快速進展期後,疼痛會更為劇烈。
「關愛準媽媽,就不應對分娩疼痛視而不見,而麻醉,就是為解決疼痛問題而誕生的。」徐銘軍介紹,人們常說的「無痛分娩」,醫學上稱為「分娩鎮痛」,是透過少量的麻醉藥物註射,極大減輕產婦在分娩時的疼痛感。在臨床上,分娩鎮痛作為一項成熟的醫療手段,已在中國推行多年。
鎮痛,比剖宮產更好的選擇
「我有腰椎間盤突出,醫生說我沒辦法打無痛。本來想順產,可我實在無法忍受宮縮的痛,只好轉剖了……」提起生產時經歷的疼痛,李心橙(化名)至今仍心有余悸。
分娩疼痛,是一道橫亙在女性生育面前的關卡。曾經,為躲避順產的疼痛,剖宮產一度成為許多產婦的無奈選擇。「由於恐懼劇烈的產痛,有的女性不敢懷,或者懷了後堅決要求剖宮產,這也是中國近幾十年來剖宮產率大幅升高的原因之一。」徐銘軍介紹,世界衛生組織對剖宮產率設定的警戒線為15%,而中國的總剖宮產率高達約46%。其中,近20%是非醫學指征剖宮產,產婦不能忍受分娩疼痛是非醫學指征剖宮產的首位因素。
「實際上,剖宮產存在許多弊端。」徐銘軍提醒,相比順產,剖宮產術後恢復周期較長,產婦並行癥較多;產婦選擇剖宮產手術後,也不利於以後再生育——女性經歷過一次或多次剖宮產以後再嘗試順產,對母親和嬰兒來說,風險都高於選擇再次剖宮產。
專家指出,分娩鎮痛可以有效地降低一部份剖宮產率,尤其是降低非醫學指征的剖宮產,減少因懼怕生產痛而選擇剖宮產的情況。「在中國,分娩鎮痛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經經過大量實踐驗證。」徐銘軍介紹,目前臨床上套用最廣泛的鎮痛方法是椎管內分娩鎮痛技術,麻醉醫生在產婦後腰硬膜外腔位置穿刺並置管,註入鎮痛的麻醉藥物,通常能幫助大多數產婦減輕60%至90%的疼痛。
什麽樣的產婦適合分娩鎮痛?
「理論上來說,只要進入產房、可經陰道分娩的產婦,一般都是可以做分娩鎮痛的。」徐銘軍說,也有一些極個別情況,比如對麻醉藥物過敏,有腰椎畸形,腰椎局部皮膚有感染,有凝血功能障礙等情況的產婦,她們不適合做穿刺,但分娩鎮痛還有很多種辦法,醫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為產婦選擇其他適合的鎮痛方法。
誤解,產痛並非天經地義
近年來,中國分娩鎮痛普及率在逐步提高,但部份地區套用比例依然偏低。截至2022年底,全國無痛分娩的整體普及率只有30%,換言之,仍有近七成女性承受著分娩之痛。「中國整體分娩鎮痛普及率偏低,原因有很多。其中,非技術因素成為主導因素。」徐銘軍說,例如,公眾對分娩鎮痛認知存在誤區、麻醉醫師和助產士人員短缺、收費標準不統一等因素,阻礙了分娩鎮痛的進一步推廣。
「生孩子哪有不疼的?忍一忍就過去了」「當媽的都是這麽過來的」「打麻藥對孩子不好」……長久以來,女性的分娩疼痛並未得到真正的重視,許多女性生產時疼得難以忍受時,曾被家人、朋友這樣勸過。
事實上,在醫生看來,分娩疼痛並非天經地義,反而可能增加產婦及胎兒的健康風險。「嚴重的分娩疼痛會減少胎盤血流和胎兒氧供,可能造成胎兒酸中毒,還可能增加產婦高血壓危象、宮縮乏力、產程延長、胎兒宮內窘迫、產婦焦慮抑郁的發生概率等。」徐銘軍強調,忍耐產痛並不會給生育帶來任何有意義的價值。
有人擔心,分娩鎮痛會不會影響胎兒的智力和健康?
「當然不會。分娩鎮痛與剖宮產麻醉采取的方式一樣,都屬於椎管內麻醉,只是穿刺的部位和用藥有一些不同的講究而已。」徐銘軍解釋,分娩鎮痛使用的藥物濃度及劑量僅是剖宮產麻醉的1/10到1/5,藥物透過導管註入產婦腰椎的椎管內,進入血液迴圈或經由胎盤吸收的藥物量微乎其微,所以不會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實際上,分娩鎮痛對胎兒還有保護作用,規範化的分娩鎮痛能促進胎盤血管的擴張,進而使得胎兒的供血供氧更充分,降低胎兒宮內窒息的可能性。有調查數據顯示,分娩鎮痛比無鎮痛自然分娩的胎兒宮內窒息率基本上低10倍左右。
還有人疑惑,孕婦產後腰椎痛是否與分娩鎮痛有關?
徐銘軍介紹,孕婦生產時往往是長時間保持強制的被動體位,分娩短的幾個小時,長的十幾個小時,甚至長達20多個小時。產婦的被動體位、產後哺乳等容易導致腰疼,分娩鎮痛恰恰是在腰上做了一個穿刺,導致很多人誤以為腰疼是分娩鎮痛的穿刺所引發的。
那麽,打了無痛後,產婦是不是一點都不疼了?
「技術上當然能做到,但我們一般不會這樣做。」徐銘軍介紹,分娩鎮痛並非意味著生產過程完全無疼痛感,醫生使用麻醉藥的劑量一般是把產婦的疼痛感從10級降到2—3級,也就是輕度疼痛,這樣做是希望在減輕產婦疼痛負擔的前提下,保留一點宮縮痛和宮縮的感覺,等到宮口開全以後,產婦就可以更好地主動配合助產士、產科醫生,拼勁用力順利分娩胎兒。
普及,加快培養人才隊伍
無痛分娩要想普及推廣,離不開麻醉醫生的付出。
「無痛分娩需要經驗豐富的麻醉醫生進行操作,但有些醫院由於麻醉醫生短缺,無法為所有需要的產婦及時提供無痛分娩服務。」徐銘軍介紹,在現實中,雖然中國麻醉醫生數量已經達到10萬,但增長速度遠遠跟不上醫療需求。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每萬人口擁有的麻醉醫生數量仍然偏低,這也成為制約無痛分娩推廣的一大瓶頸。他建議,相關部門應出台支持政策,加大對分娩鎮痛專業麻醉醫生的培養力度。
為推廣分娩鎮痛,國家衛健委等部門近年先後出台多部政策性檔。2018年,國家衛健委釋出【關於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之後確定了900多家醫院作為第一批國家分娩鎮痛試點醫院;2022年8月,國家衛健委等17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提出擴大分娩鎮痛試點,規範相關診療行為,提升分娩鎮痛水平。數據顯示,試點以來,試點醫院椎管內分娩鎮痛率從2017年的27.52%上升到2020年的53.21%。
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按照原來的椎管麻醉專案收費,醫療機構因無獨立的價格專案,降低了提供分娩鎮痛的積極性。醫療機構希望明確有關價格政策方向,充分發揮價格調節資源配置的功能,引導醫療機構提供相關服務。
「目前,全國尚沒有統一的分娩鎮痛收費標準。」徐銘軍說,由於順產時間存在不確定性,醫生陪伴在產婦身邊實施鎮痛並保障其安全,往往需要數小時至十幾小時。目前各地分娩鎮痛收費專案設定和標準存在較大差異,部份醫院只能收取很低的椎管內麻醉操作費用,無法充分體現麻醉科和產科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
今年6月,國家醫保局印發【產科類醫療服務價格專案立項指南(試行)】,將「分娩鎮痛」「導樂分娩」「親情陪產」等專案單獨立項,鼓勵醫療機構積極開展分娩鎮痛等服務。
「無痛分娩的普及仍需要政府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關制度和收費標準,在政策上為無痛分娩的普及保駕護航。」徐銘軍說,建議將分娩鎮痛單獨納入醫保支付,鼓勵醫療機構積極主動開展分娩鎮痛,不斷提升服務質素,讓更多產婦享受到無痛分娩服務。(王美華)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