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這個曾經只屬於成人的心理問題,如今卻悄然侵襲了越來越多的孩子。
近幾年,關於兒童抑郁癥的報道屢見不鮮,越來越多的家長、老師和社會人士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我曾經住在一個小區,記得那時候陽台右下角的那間房,每到周五的晚上,便會聽見一個十歲左右小女孩的哭聲。
這種情況幾乎成了規律,每周五晚上九點到十點,她的哭泣聲總是準時響起,持續的時間大概在十五到三十分鐘之間。
她的哭聲悲切且充滿無奈,每一次的內容幾乎都一樣,聽得人心裏都感到揪心。她總是在哭喊:「為什麽我已經做完作業了,不能玩一會兒?」「為什麽我還要做那麽多課外作業?」「為什麽我不能像別人一樣有時間去玩?」
這些話,時常把空氣中的壓抑感加重到極點。漸漸地,我開始關註這個孩子,曾經我覺得她只是偶爾情緒失控,可是每周五的哭聲如期而至,似乎成為了她的生活常態。
三年的時間,我在這座樓裏生活了三年,她的哭聲也幾乎伴隨我度過了整個時光。從最初的同情到煩躁,再到現在的佩服,我發現這個孩子的堅韌不拔,甚至讓我都感到敬畏。她在努力地爭取屬於自己的權利,哪怕是透過哭泣這樣簡單、直接的方式。
漸漸地,我開始意識到,這個孩子並不是唯一一個經歷這樣的心理煎熬的孩子。她的哭泣背後,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家庭壓力和成長困境。
她的父母或許並不理解她的情感需求,認為自己為孩子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和良好的教育資源,便理應得到孩子的順從和理解。
而孩子,則在這種無形的壓力下,選擇了用哭泣表達她內心深處的痛苦與不滿。她的抗爭其實是一種無聲的吶喊,她想要透過這種方式告訴家長:「我有我的需求,我的聲音值得被聽見。」
這種沖突,讓她的內心變得愈發復雜,而這種沖突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也逐漸累積成了她情緒波動的根源。
下面是一對母女去看心理醫生的真實案例。女孩大約十七八歲,正是高中三年級的年紀。她的母親帶著她來咨詢的時候,女孩的面部表情冷漠,幾乎沒有任何情感的波動。她媽媽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語氣告訴我:「今天傍晚,我答應了她的要求,帶她來看醫生,就當是休息了,晚上回去可不能再放松。」
這句話讓我一下子感到沈重,仿佛被投進了深海。那一刻,我意識到,女孩的母親或許並不真正理解女兒的感受,她心裏清楚,女兒身體可能沒有問題,但她卻忽視了女兒內心的掙紮與痛苦。
我和母女二人聊了許久,逐漸了解到女孩的生活中充滿了過度的競爭與壓力。她媽媽提到,女兒所在的學校每年都要選舉大隊長,每個班級都要派出一個人參與競選。女孩說:「我聽了那些同學的介紹,我發現他們有那麽多閃光點,什麽三好學生、鋼琴十級、樂器多項獎,什麽競賽得獎,參加過多少活動。」
這些同學的成績和榮譽無疑讓女孩感到自己是多麽的微不足道,而她的反應,卻是一種非常直白的情緒宣泄:「我什麽都不想參與了,我只想買點珠子做手工。」
在她的眼裏,繁重的學業、那些光鮮的成績和對成功的渴望根本無法引起她的興趣。她希望的,是能夠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寧靜和自由。而她母親的反應,卻完全忽視了她內心的聲音,更多的是將外界的標準加諸在她身上。
孩子們的世界並不簡單,他們的內心世界充滿了許多復雜的情感。
或許他們的表達方式有些直接,有些不符合成年人的邏輯,但這正是他們在承受壓力時的一種自然反應。當這些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老師和社會的巨大期望時,他們的內心會開始產生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這種無力感逐漸轉化為抑郁情緒,甚至讓孩子們感到絕望。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現代社會的高壓力環境確實是導致兒童抑郁癥日益增多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