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父母想帶孩子找心理咨詢/治療?不了解這些亂象,很容易被忽悠!

2024-12-13女人

本文字數約:5594 字

閱讀時間約:7 分鐘

本文章節:

01、很多心理咨詢培訓其實是割韭菜

02、大量心理咨詢師違規接待精神障礙患者

03、主流心理流派的低效是硬傷

一直以來,國內心理咨詢行業都存在不少的問題,甚至是亂象叢生。

昨天,我們就分享了一個令人痛心的真實悲劇:

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女孩葛菲,堅持接受了6年的心理咨詢,最後卻選擇了跳樓自殺,離開人世!

導致葛菲自殺離世最直接的原因,是其心理咨詢師錯誤地對她進行「脫敏療法」,反復啟用她的重大心理創傷,又不懂得科學處理,令葛菲感到極度痛苦、絕望!

國內心理咨詢行業也很委屈,不僅起步晚,進入21世紀後才開始得到重視。一開始,個體要透過國家人社部組織的資質考試,達到相關學歷要求,才能成為心理咨詢師。

後來,國家人社部不再統一考試,而是改由國內心理學相關的協會組織培訓、頒發證書,比如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等。

雖然考核機構不同了,但問題的本質還是沒有變:心理咨詢師的準入門檻非常低,就算學歷不高,但短時間內接受一些培訓、背背題,就能透過考試。

這在客觀層面導致心理咨詢師的素質參差不齊,再加上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流派五花八門,缺乏規範的管理,國內整個心理咨詢行業的水平令人擔憂。

其實,另外一個深層的原因是心理咨詢行業自己也不爭氣,不僅無法滿足來訪者和家屬的期待,而且人雲亦雲,根本沒有深入到人的內隱記憶層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

我是一名執業精神科醫生,在臨床中已經執業26年了。我還獲得國家人社部頒發的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參加過許多心理學培訓。

編輯

我的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

但我現在不是一名普通的精神科醫生,更不是一般的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而是一名精準精神心理醫生。

而且因為我接受過很多心理學的培訓,在精神心理障礙的診療領域闖了這麽久,我對心理咨詢行業存在的問題非常了解,知道很多患者、家屬因此上當受騙。

看到心理咨詢行業的亂象,我再也無法坐視不理,而且我有絕對的臨床實力,我決定站出來發聲!

這不是為了一己私利,因為我跟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並沒有利益競爭關系。

他們能解決的個案,一般不會嚴重到要找我們求治。而我們收治的個案病情復雜,都是疑難雜癥,北大六院搞不定的那種,他們沒能力接,也沒有資質接。我們是河水不犯井水。

而且,我們因為有了絕對的臨床實力,能利用系統化、精準化臨床心理幹預幫助患者真正地、快速地停藥康復,我們不需要透過故意貶低別人來換取利益,更不怕別人的攻擊或者詆毀。

下文指出國內心理咨詢界的亂象,只是想讓患者、家屬、包括社會大眾能提高辨別能力,解決精神心理問題時避免走彎路、甚至被忽悠;

同時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真正重視,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對心理咨詢行業進行整改,讓行業更加規範,心理咨詢行業也要更加爭氣!

01、很多心理咨詢培訓其實是割韭菜

如今,國內心理咨詢界的亂象主要有以下幾種:

編輯

此圖為AI生成

第一,很多心理培訓機構傳授的知識非常低效,專割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的韭菜,賺得盆滿缽滿。

隨著社會大眾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很多人都意識到,心理咨詢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方向。報考心理咨詢師證書的人大振幅增加。

但很多人「入了行」之後才發現,如果想真正從事心理咨詢,或者應聘到心理咨詢機構,光有資格證是不夠的,還要參加各種心理學的培訓。

於是,各類心理咨詢師課程,心理學流派培訓班應運而生。

國外的心理咨詢師,甚至是所謂的「心理學大師」,尤其是精神分析大師意識到,中國的心理學培訓行業就像一片金礦,紛紛來國內「淘金」。

但參加了這些培訓的心理咨詢師完全不自知,還以為自己學到了先進的心理學知識;有的則意識到了精神分析流派的低效和牽強,但不願意承認自己吃了虧。

很多心理咨詢師還會參加以精神分析流派為主的「心理學大會」、「心理研討會」,所謂的專業交流其實對解決精神心理實際問題作用不大,主要是「自嗨」。

既然國外的「心理大師」能來國內割韭菜,那肥水何必流外人田?國內很多心理咨詢師也盯上了「心理培訓」這塊肥肉。

而且,國內很多心理咨詢師很快發現光靠接個案,是很難養活自己的,因為總是解決不了來訪者的實際問題,消費者不願意為低效的心理服務買單。

於是,當他們擁有一定的「頭銜」和名氣後,往往也會考慮轉型,成為「心理培訓講師」,開始收學徒、講課等等。

這種方式不但來錢快,還能讓他們的名氣提升,擴大影響力,前來報課和預約咨詢的人都會增加,這又會進一步給人一種「這個專家很厲害、很難約」的感覺。

所以,市面上的心理培訓看上去很繁榮,但其實良莠不齊,而且收費高昂。

很多對心理學充滿熱忱的人付出了大量的金錢,雖然收獲了很多證書、頭銜,但其實沒學到多少實用的知識和技巧。

當這些人走向一線心理咨詢的崗位時,咨詢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部份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會為了錢,而刻意誇大效果,甚至作出不當的行為。

這些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會過分擡高自己的能力,過分包裝自己的履歷,並利用來訪者及家屬「病急亂投醫」的心態,誇大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效果。

如果來訪者、家屬對心理學流派和心理咨詢行業亂象不了解,就很容易被這種天花亂墜的吹噓說服,掏錢「充值」,並不切實際地期待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可是咨詢了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之後,來訪者、家屬發現心理問題根本沒有明顯的改善。他們會非常失望,甚至盲目抵觸所有的心理治療、心理幹預。

像上文提到的真例項子,葛菲接受了整整6年心理咨詢,但精神心理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

在以往,心理咨詢/心理治療中有一條「界線」:

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和來訪者的關系,只能局限於心理咨詢/治療和心理咨詢/治療室;

當心理咨詢/治療時間結束後,來訪者離開了心理咨詢/治療室後,兩人互不相幹,生活中不能有交集。

這個「界線」的設定有一定的意義,能避免心理咨詢師/治療師跟來訪者產生個人利益、感情糾紛;

也能避免來訪者對心理咨詢師/治療師過於依賴,對心理咨詢師/治療師的生活造成困擾。

不過,這個「界線」也會帶來一些不良影響,比如當來訪者出現情緒波動時,心理咨詢師/治療師無法及時介入,很容易導致悲劇的發生。

所以,現在很多心理咨詢師/治療師也會添加來訪者的微信,以便及時給予來訪者幫助和安慰。

可是,部份心理咨詢師/治療師利用這個方法頻繁聯系來訪者,希望來訪者對自己產生依賴、好感,進而繼續支付費用。

甚至還有一小部份心理咨詢師/治療師故意與異性來訪者發生肢體接觸,比如擁抱、牽手等,有意無意地傳遞出曖昧訊號。這都是嚴重違反職業倫理的行為!

國內知名的心理咨詢師武誌紅、李松蔚都曾被指控性侵來訪者。不過,武誌紅已經作出了澄清,爆料者也出來道歉了。而李松蔚正在起訴舉報者。

雖然這兩人確實有可能是被冤枉的,但這也暴露出心理咨詢師無法真正深入地解決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反而容易跟來訪者產生糾紛。

02、大量心理咨詢師違規接待精神障礙患者

第三,市面上的心理咨詢師很多很多,但能夠高效、深入地解決精神心理問題的,幾乎寥若晨星,而且很多人違規接待精神障礙患者。

很多心理咨詢師掌握的心理學理論與技術都非常低效,對於病情嚴重的抑郁癥、雙相障礙患者來說,作用微乎其微。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因此, 中國精神衛生法規定,心理咨詢機構中的心理咨詢師只能接待有「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的健康人群,但不能接待精神障礙患者。

醫院中的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也只能在精神科大夫的指導下,才能對精神障礙患者進行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

而且,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都無權下診斷和開處方,只有精神科執業醫師才可以作出診斷和開具處方。

但是,在事實上, 很多心理咨詢師沒有金剛鉆,偏要攬瓷器活,經常違規接待精神障礙患者。

當來訪者表明他們被診斷為抑郁癥、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患者時,他們根本不會拒絕。

這種行為不但違反了精神衛生法,而且心理咨詢師對患者的病情不了解,對精神障礙的專業知識也不足,很容易使用錯誤的方法和流派,反而令問題更復雜。

比如上文提到的李松蔚,他是國內有名的心理咨詢師,前幾年,一位叫冬妮的來訪者公開指控李松蔚利用心理咨詢過程,對她性侵、精神虐待。

這件事後來因為證據不足而調查無果。李松蔚也說這些都是不實指控。

如果李松蔚是清白的話,這說明這位叫做「冬妮」的來訪者不只有心理問題那麽簡單,她還很可能有妄想,尤其是鐘情妄想,這是精神病性癥狀。

李松蔚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他應該懂得辨識精神病性癥狀,並了解有精神病性癥狀的患者屬於精神科大夫的接診範圍,而不是他能夠接待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算李松蔚沒有性侵、PUA來訪者,但他也有很大的不足。

實際上,如果真有金剛鉆,能夠深入而高效地解決實際問題,又有承擔責任的意識和能力,無論你的身份是啥,來訪者和家屬都會認同。

第四,部份機構借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名義,做著反道德、反法律、反人道的事。

隨著社會發展,同性戀早就不被視為一種精神障礙。

但有些心理機構不尊重同性戀者的意願,只是一味滿足父母的意願,強行對同性戀者采取所謂的「矯正」,對他們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傷害。

曾有同性戀者遭受到了這種非人的對待,並將這類心理機構告上了法庭。

編輯

相關新聞報道

還有一些情感咨詢師(實際上也是心理咨詢師),他們將一些心理學知識與戀愛技巧相結合,教學員快速俘獲別人的心,玩弄感情,成為PUA別人的「渣男」或「撈女」。

這不僅僅違反了職業道德,還踐踏了社會的公序良俗,應遭受到嚴厲的譴責!

還有一些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找不到出路時,會轉向「玄學」,大搞「靈修課程」,但實際上是對學員實施PUA,收取高額培訓費。

編輯

相關新聞報道

近年來,全國公安機關依法嚴厲打擊「靈修」類的違法機構,希望大眾不要再上當受騙。

03、主流心理流派的低效是硬傷

上面分析的「亂象」,主要源於很多心理咨詢師的「人品問題」,唯利是圖。

如果相關部門能采取強有力的管理和懲治,這些行業中的「老鼠屎」一定能大振幅減少,這類亂象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但除此之外,主流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還有另一個「硬傷」——對解決實際心理問題的幫助不大,更別說解決精神障礙了。

很多心理咨詢師就算兢兢業業、人品高尚,也沒法深入、高效地解決來訪者的實際難題,只能給予來訪者一些安慰、心理支持和陪伴。

比如我們經常批評的 精神分析流派,它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低效,進行幾十次、幾百次、甚至上千次都不見得有效果。

而且,精神分析流派的說法很容易令來訪者采取完全外歸因模式,缺乏自我反省意識和能力,還容易導致青少年仇視父母,惡化親子關系。

在國外,尤其是西方已開發國家,精神分析流派已經式微,使用率不足5%,但在國內仍大行其道。

國內有一個知名的精神障礙患者互助康復平台「渡過」,其創始人是原財新傳媒常務副主編張進老師。他曾被診斷為抑郁癥、雙相障礙。

張進老師患病後,一直積極尋求各種治療手段,找過不少有名的心理咨詢師、心理專家。

但他很快發現這些人大部份都是精神分析師,理論說得很玄乎、很深奧,但無法真正幫助他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行為主義心理學。 這個流派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著眼於利用獎懲規則、練習來改變人的行為。

但它的局限性在於:過分關註外在的行為與表現,容易忽略人的內心感受與情緒。

昨天文章中提到葛菲,她自殺前接受的「脫敏療法」,就是行為主義療法中的一種。這個方法用來處理重大的心理創傷是極其不妥當的。

葛菲的心理咨詢師粟超非常崇尚行為療法,一味強調自律、練習,但忽視了葛菲的內心痛苦。

而且, 一旦行為主義走了極端,將會非常可怕,無異於對人施加酷刑,利用精神暴力、肢體暴力來迫使個體改變表面行為。

最典型的就是「電擊狂人」楊永信。他利用電擊治療帶來的巨大痛苦來懲罰、恐嚇青少年,迫使他們作出改變。

比起行為主義療法,第二代認知行為療法(CBT)更加關註人的認知,也是目前經過循證醫學最支持的,療效最確切的一線心理咨詢/治療方法。

但是,CBT也面臨很大的挑戰。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而且AI時代已經到來了,很多青少年、年輕人涉獵廣泛、見多識廣,有強烈的個人意識和獨到的個人見解。他們很容易覺得認知行為治療師就是在講大道理,甚至跟對方陷入詭辯。

不少認知行為治療師被這些來訪者說得啞口無言,CBT根本進行不下去。

主流的三大心理學流派中,還有人本主義療法。 它註意個體的情感需求與內心感受,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但這個流派容易過分地強調「愛與自我成長」,呼籲父母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在這種引導下,父母容易溺愛、縱容孩子,無底線地接受孩子的決定。

而且,過分強調來訪者的自我成長,人本主義治療師不積極幹預,這也導致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很低效。

還有心理咨詢/心理治療中常見的 催眠療法 ,很多人以為催眠很神秘,以為它是修復心理創傷、快速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但其實, 社會上絕大部份的催眠療法是「催眠下暗示治療」,催眠深度較淺,催眠治療師的處理也很表面,主要是引導來訪者利用想象,暗示問題得到了解決。

來訪者、患者一開始接受這種催眠暗示療法時,覺得挺放松、挺舒服,有一定效果。但因為內隱記憶層面的病理性記憶沒得到修復,效果很快就消失了。

反復幾次之後,來訪者、患者也對這種催眠療法失去了信心。

對於上面4種常見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技術,我們後續還會專門對每一種進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幫助網友們深入了解。

心理咨詢界的亂象多,國內心理學的發展也相對落後,這是事實。但如果找對了努力方向,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那麽真正的出路在哪?

在於讓主流心理學變得真正科學起來,絕對不能走向「玄學」或「哲學」!也不是走向生物意義的所謂的腦科學!

其中最關鍵的,是要深入到內隱記憶層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精準化找到主要的病理性記憶,尤其是疊加性心理創傷,深入、高效地修復,真正解決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及困惑。

如果做得更好一點,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還要幫助來訪者塑造出高逆商、提升認知維度、改善家庭系統,整個人如獲新生,甚至收獲精彩的、有意義的人生。

在這個過程中,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也能更好地實作自我價值,找到積極的人生意義,收獲滿滿的成就感與幸福感。